“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不了解農村,不了解貧困地區,不了解農民尤其是貧困農民,就不會真正了解中國,就不能真正懂得中國,更不可能治理好中國。”
“40多年來,我先后在中國縣、市、省、中央工作,扶貧始終是我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我花的精力最多。”
從生產大隊黨支部書記,到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無時無刻不牽掛著農村貧困人口。
如今,中國歷史性消除絕對貧困,鄉村振興如火如荼,老鄉們日子越過越紅火。
“更好日子還在后頭呢!”
重溫一個個與老鄉的故事,深深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赤子情懷。
【“我說過,脫貧路上一個也不能少。中國人說話、中國共產黨說話、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說話是算數的!”】
7月21日,西藏林芝市巴宜區林芝鎮的嘎拉村。習近平總書記走進村民達瓦堅參家。
臥室、廚房、儲藏室、衛生間……習近平總書記看得仔細,問得仔細,叮囑得仔細。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牽掛惦念。
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習近平總書記同達瓦堅參一家人圍坐在客廳里聊家常。得知靠著跑運輸、桃花節分紅、土地流轉、種植養殖,去年全家收入超過30萬元,習近平總書記很欣慰:“你們的收入,加減法算出來,好幾十萬了。很幸福的一家人。”
“我衷心地希望各族人民生活好上加好,芝麻開花節節高。”習近平總書記向老鄉們送上祝福。
殷殷囑托,念茲在茲。
“脫貧路上一個也不能少”——這個信念,習近平在知青歲月時就埋下了種子。
七年插隊生活,習近平與老鄉同吃同住同勞動,帶領鄉親們打井、修淤地壩、修梯田、建沼氣池,向著“一年四季能吃上玉米面”的樸素目標而奮斗。一路走來,他始終忘不了農民的艱辛和農村的一切。
1975年10月,離開梁家河前,習近平跟老鄉們說:“咱梁家河的群眾無私地接納我、幫助我,讓我在這里步入社會,入團、入黨、當村支書。我從這里出發,返城上大學。梁家河給我的一切,我一輩子都不會忘。”
山高水長,悠悠情深。
離開梁家河村后,習近平先后四次給梁家河鄉親們回信。
2014年5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回信中說:“去年夏天,延川遭受了嚴重的持續強降雨災害,我一直惦記著村里的鄉親們。”他還鼓勵大家:“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讓村里鄉親們和全國廣大農民一起早日過上小康生活,一直是我的心愿。”
帶著對老鄉的深厚感情,青年時擺脫貧困的樸素心愿,逐漸變成祖國大地精準扶貧的生動實踐。
在黨的十八大召開一個多月后,總書記的身影出現在天寒地凍的太行山深處。
2012年12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地處深山的河北省阜平縣龍泉關鎮駱駝灣村,走進困難群眾唐宗秀(右)家慰問看望。新華社記者 龐興雷 攝
“共產黨說到就要做到,也一定能夠做到。”
習近平總書記走遍了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每到一個地方都要深入困難群眾家中,看實情、問冷暖、聽心聲,算收支賬、商脫貧策。面對老鄉,他總是謙遜地說:“我是人民的勤務員。”
最深的牽掛,最堅定的信心。
“我說過,脫貧路上一個也不能少。中國人說話、中國共產黨說話、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說話是算數的!”
“現在全中國56個民族都脫貧了,兌現了我們的莊嚴承諾。但我們還不能停步,接下來要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邁進,一個民族也不能少,加油、努力,再長征!”
習近平總書記4月在廣西考察時鼓勵大家接續奮斗。
【“學習掌握科學技術,用知識托起鄉村振興”】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走進廣西桂林全州縣才灣鎮毛竹山村的葡萄園。
過去曾有這樣一句順口溜:“有女不嫁毛竹山”,如今卻是“有女要嫁毛竹山”。變化的背后是當地新發展起來的葡萄產業。
得知科技特派員起了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感嘆,“我在福建時就抓科技特派員,現在全國都在推廣。農業技術人員就是要下沉到農村基層來,就是去干具體的出實際成果的事情”。
4月25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桂林市全州縣才灣鎮毛竹山村,走進葡萄種植園,同農技人員和村民親切交流。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聞訊趕來的老鄉聚攏在一起,紛紛向總書記問好。
看到人群中朝氣蓬勃的孩子們,習近平總書記說:“你們要好好學習,將來做有知識的一代人,用科學知識托起鄉村振興,托起我們現代化的中國。我們老中青三代人,齊心努力奔向現代化。”
早在習近平剛到梁家河的時候,就認識到科技在促進農業高質高效上的重要作用。他在被派往制種站學習良種培育期間,專門用一個小本子做育種筆記,回到窯洞里,有機會就給大家講有關制種知識。他還鼓勵身邊年輕人學習知識,是窯洞中的“習老師”。
習近平總書記支持的科技特派員,在福建用一片綠葉帶富了一方百姓。
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武夷山腳下的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聽聞近年來在科技特派員團隊指導下,茶園突出生態種植,提高了茶葉品質,帶動了茶農增收,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高興。他指出,要很好總結科技特派員制度經驗,繼續加以完善、鞏固、堅持。
從習近平總書記關心的武夷山的一杯清茶、沙縣的一份小吃,到柳州的一碗米粉、西寧的加牙藏毯……“小特產”背后連著支撐鄉村振興的“大產業”。
“鄉村要振興,因地制宜選擇富民產業是關鍵。”習近平總書記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指明了路徑,也讓很多群眾豁然開朗。
【“要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為抓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
每年臨近春節,習近平總書記都要親自給老鄉們送去新春祝福。
脫貧之后的第一個春節怎么過?2月,農歷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曾經貧困人口最多的貴州。
走進黔西縣化屋村苗族村民趙玉學家,從客廳、廚房到衛生間,習近平總書記看得十分仔細。
看到他家現在的幸福生活,總書記笑著說:“祝你們今后的日子過得更加幸福、更加甜美!”
2月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同趙玉學一家邊聊家常邊制作當地傳統節日食品黃粑。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在總書記心中,老鄉的生活環境是新生活的重要體現。
“要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為抓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
習近平總書記3月福建考察期間為促進鄉村宜居宜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問診把脈。
小康不小康,廁所算一樁。農村廁所革命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重要一環。
在習近平總書記眼里,改廁這件“小事”,聯系著大民生——20世紀70年代,在延川縣趙家河駐點期間,修建第一個男女分開的廁所;80年代,改造正定廁所和豬圈連在一起的“連茅圈”;2015年7月,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龍市光東村村民李龍植家,提出要來個“廁所革命”……外地考察在農戶家時要看,全國兩會下團組共商國是時要問,并且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老鄉的美好生活就是由洗澡水熱不熱、電價貴不貴……這樣一點一滴的小事匯流而成的。
“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引用這句古語,表明自己的心跡。
“總書記,您平時這么忙,還來看我們,真的感謝您。”考察中老鄉這樣激動地對總書記說。
“我忙就是忙這些事,‘國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習近平總書記回答道。
監制:趙承
策劃:張旭東
主筆:侯雪靜
統籌:王絢、王宇、齊中熙
視覺 | 編輯:楊文榮、張惠慧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