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中國共產黨的奮斗史,長征無疑是其中最驚心動魄,也是最可歌可泣的一段歷史。從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第二十五軍進行了偉大的長征。我們黨領導紅軍,以非凡的智慧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戰勝千難萬險,付出巨大犧牲,勝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冊的長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征的勝利“實現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事業從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中國共產黨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斗爭的新的偉大進軍”。毛澤東同志曾這樣評價長征的重大意義:“講到長征,請問有什么意義呢?我們說,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
今天我們談到長征,重要的是,在牢記那段艱辛奮斗歷史的同時,更要牢記長征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全面概括了長征精神,強調指出:“偉大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論我們的事業發展到哪一步,不論我們取得了多大成就,我們都要大力弘揚偉大長征精神,在新的長征路上繼續奮勇前進。”
牢記并弘揚長征精神,“理想信念”是重要關鍵詞。習近平總書記提到過的“半截皮帶”的故事就是對理想信念最好的寫照。1936年7月,紅四方面軍274團8連第三次過草地,陷入斷糧的困境,官兵們只好挖野菜、吃草根。14歲的戰士周廣才拿出自己的牛皮腰帶,和戰友們吃了一半,攥緊剩下的半截,眼含熱淚對戰友說:“同志們,我們把它留作紀念,帶到延安見毛主席吧!”就這樣,大家懷著對革命勝利的憧憬,忍饑挨餓,將半截皮帶留了下來。在隨后的征程中,周廣才的6名戰友相繼犧牲,只有他到達了延安。周廣才在皮帶的背面燙上“長征記”3個字,紀念那段難忘的歲月。習近平總書記說,這就是信仰的力量,就是“鐵心跟黨走”的生動寫照。
牢記并弘揚長征精神,“不怕犧牲”也是重要關鍵詞。在長征途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紅軍沖破國民黨上百萬兵力的圍追堵截,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激戰臘子口,翻越終年積雪的崇山峻嶺,穿過人跡罕至的茫茫草地,縱橫十余省,行程二萬五千里。長征歷時之長、規模之大、行程之遠、環境之險惡、戰斗之慘烈,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在世界戰爭史乃至人類文明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在漫漫征途中,紅軍將士同敵人進行了600余次戰役戰斗,跨越近百條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險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稱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頑強意志征服了人類生存極限。
牢記并弘揚長征精神,“為了人民”也是重要關鍵詞。1934年,紅軍行進到湖南汝城縣沙洲村時,三名女紅軍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把僅有的一條被子剪下一半給老人留下了。老人說,什么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到“半條被子”的故事,他說:“共產黨人自己有一條被子也會剪下半條給老百姓,這絕不是口號,不是做秀,我們就是這么做的。而且這種誓言,我們一直傳承下來了。正是這樣,老百姓才把共產黨看成是自家的黨、老百姓的黨。”
牢記并弘揚長征精神,內容當然還有很多,但其中的主旨,就是要從長征歷史和長征精神中深刻認識到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今天我們所要做的,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就是要從包括長征在內的黨的光輝歷史中汲取砥礪奮進的精神力量,牢記初心使命,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目前而言,我國總體上取得了經濟長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兩大奇跡”,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這是我們堅定“四個自信”的根本依據。然而,環視“兩個大局”,中國的和平發展又被某些國家認為是對西方資本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明的全方位挑戰,所以中國在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過程中面臨極為尖銳復雜的國際形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我國越發展壯大,遇到的阻力和壓力就會越大。”這就決定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定伴隨著艱苦卓絕的偉大斗爭,這不是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面對已經出現的并且還將繼續發展的對中國的圍堵打壓,長征精神有著特殊的支撐與激勵作用,正所謂“苦不苦,想想長征兩萬五”。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時深刻而豪邁地指出:“為什么中國革命能成功?奧秘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在最困難的時候堅持下去,這樣才能不斷取得奇跡般的勝利。我們對實現下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應該抱有這樣的必勝信念。困難再大,想想紅軍長征,想想湘江血戰。”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黃相懷)
編輯: 郭長財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