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6日電題:為新冠疫苗公平合理分配貢獻中國力量——專家解讀習近平向新冠疫苗合作國際論壇首次會議發表書面致辭
新華社記者鄭明達、董瑞豐、溫馨
“我們愿同國際社會一道,推進疫苗國際合作進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新冠疫苗合作國際論壇首次會議5日晚以視頻方式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向會議發表書面致辭,提出中國會繼續盡己所能,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應對疫情,宣布中方落實疫苗全球公共產品承諾的重大舉措,為疫苗國際合作貢獻中國力量,為國際社會團結協作、共同應對新一輪疫情挑戰指引方向。
重信守諾,推動新冠疫苗國際合作
今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全球健康峰會上宣布了中國支持全球團結抗疫的五項舉措,其中包括倡議設立新冠疫苗合作國際論壇,由疫苗生產研發國家、企業、利益攸關方一道探討推進全球疫苗公平合理分配。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論壇會議的召開,正是為了落實習近平主席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推動國際合作和疫苗在全球范圍內的公平可及,助力各國攜手抗擊疫情。
致辭中,習近平主席也對論壇會議寄予期許——
“我期待本次論壇會議為全球疫苗公平可及邁出新步伐,為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注入新動力,為人類早日戰勝疫情作出新貢獻。”
當前,疫情起伏反復,病毒頻繁變異。許多國家,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在獲取疫苗、抗擊疫情上仍然面臨著特殊困難和挑戰。有統計顯示,非洲大陸已接種的疫苗占全球不到2%,低收入國家只有0.9%的人口接種了至少一劑新冠疫苗。
有鑒于此,會議聚焦“加強疫苗國際合作,推進全球疫苗公平合理分配”這一主題,20多個國家的副總理、外交部長、衛生部長或高級代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負責人,以及中外29家疫苗企業代表與會。
“可以看出,中國發出的國際合作之聲,相當具有代表性,也引起國際社會廣泛共鳴。”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阮宗澤說,國際社會因疫情反復而憂心忡忡之時,中方發出邀約,以實際行動推動抗疫國際合作,有助于提升國際社會戰勝疫情的信心。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查道炯說,在世界面臨新一輪疫情嚴峻挑戰時刻,中國克服困難舉辦此次論壇會議,彰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重信守諾的形象,其間中方提出的具體倡議舉措,也將為國際社會加強疫苗國際合作、共同應對最新挑戰提供方向。
盡己所能,助力疫苗成為全球公共產品
致辭中,習近平主席宣布:中國會繼續盡己所能,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應對疫情。今年全年,中國將努力向全球提供20億劑疫苗。中國決定向“新冠疫苗實施計劃”捐贈1億美元,用于向發展中國家分配疫苗。
阮宗澤表示,這樣的重大舉措,有助于推動破解全球疫苗產能不足、分配不均、接種不平衡的問題。
新冠病毒變異株為抗擊疫情帶來新挑戰,防控是當務之急,疫苗仍是戰勝疫情的“終極武器”。從國內外的真實世界研究來看,我國新冠疫苗對預防感染、重癥和死亡均有明確和顯著效果。
中國率先向有需要的發展中國家提供疫苗,從2020年9月至今,已經并正在向100多個國家捐助疫苗,同時向60多個國家出口疫苗,總量已超過7.7億劑,居全球首位。
除了疫苗成品出口,中國部分疫苗研發單位與阿聯酋等20余個國家的相關機構合作開展Ⅲ期臨床試驗,部分企業生產的原液已運往巴西、印度尼西亞、埃及等國并啟動境外分包裝工作……此外,中國還積極支持對廣大發展中國家豁免新冠疫苗知識產權。
查道炯表示,此次論壇會議搭建了疫苗國際合作的新平臺,有助于各方加強政策溝通與協調,對接研發、生產、供應等方面的訴求,建立更完整高效的疫苗供應鏈條。
凝聚共識,共筑更加牢固的全球免疫防線
堅持疫苗全球公共產品的第一屬性;破解“產能赤字”“分配赤字”“合作赤字”;各國都應以科學和公平原則開展疫苗相互認證和監管政策協調;加強國際聯防聯控,最大限度降低疫情跨境傳播風險……論壇會議期間,中方提出團結合作應對疫情的系列舉措。
查道炯表示,這些舉措既結合了中國的疫情防控經驗,又直面抗疫國際合作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行性,有助于凝聚各方團結抗疫共識,為今后的抗疫合作提供了方向和路徑。
此次論壇會議期間,中方同22個國家共同發表了《新冠疫苗合作國際論壇聯合聲明》。
“這份聯合聲明表達了各國加強疫苗合作的共同呼聲,是此次論壇會議的一項重要成果。”阮宗澤說,今年6月,中國同28國共同發起“一帶一路”疫苗合作伙伴關系倡議,倡導加強疫苗援助、出口、聯合生產等合作,此次,中國又同多方發表新的成果文件,這表明加強疫苗國際合作成為大勢所趨,中國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份聯合聲明,呼吁各方“盡可能向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提供疫苗”,強調“疫苗多邊主義的重要性,呼吁各國增強國際合作機制與協作,摒棄‘疫苗民族主義’”。
查道炯表示,疫情演變到今天,西方某些國家政客仍然在借疫情散布“政治病毒”,搞“疫苗民族主義”,這不僅損害抗疫國際合作,也必將讓本國食下惡果。“不落下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人,讓新冠疫苗真正成為造福世界人民的疫苗,這既是戰勝疫情所需,也是國際道義所在。”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