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AV乱码高清专区,国产一级二级在线,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丨在謀一域中謀全局——《瞭望》報道中的習近平閩浙治理實踐

2021-04-21 17:51:20  來源:《瞭望》  


[摘要]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

  ◇文海拾珠,回望《瞭望》過往40年報道,生動見證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萌發、豐富、成熟過程

  ◇2000~2002年連續三年,讀者都能在《瞭望》上看到習近平的署名文章或專訪報道。耐人尋味的是,三篇稿件圍繞著同一個主題:投洽會

  ◇“習近平同志的這種跳出區域看區域,主動接軌、協同發展的戰略思考和戰略定位,是很難能可貴的。”

  ◇從“美麗浙江”到“美麗中國”,從“法治浙江”到“法治中國”,從“平安浙江”到“平安中國”,從“海洋強省”到“海洋強國”……從浙江到中央,一系列戰略布局、重大改革發展舉措及創新實踐理念前后對應、一脈相承

  在謀一域中謀全局

  ——《瞭望》報道中的習近平閩浙治理實踐

  文丨《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楊琳 陳燕 商意盈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

  科學理論的形成與創新,往往源于一定的思想基礎,萌發于具體實踐,經歷實踐檢驗,不斷增強時代性,走向豐富發展,進而成熟為一整套理論體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也是如此。

  新華社主管主辦、創刊于1981年4月的《瞭望》,從1993年至2004年,曾先后10次專訪習近平同志或刊發他的署名文章,時間跨越他在福建、浙江工作期間,生動見證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萌發、豐富、成熟過程。

  親口嘗嘗“梨子的滋味”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

  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眼光,強調調查研究的重要性,是黨的老一輩革命家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調查研究,是領導干部工作作風的直接體現,連結著黨和群眾的深厚感情,關系著黨和人民事業的得失成敗。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調查研究,中共中央政治局制定的八項規定,將“改進調查研究”擺在第一位。

  堅持頂層設計和問計于民相結合,更是習近平總書記長期工作作風和工作方法的鮮明特點。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忠誠信奉者、堅定實踐者,習近平在長期工作實踐中進行的調查研究堪稱典范,為全黨作出了表率。

  “不吃梨子,怎么知道梨子的滋味呢?”這是在浙江工作時,習近平同志在基層調研中常常說起的一句話。

  時任新華社浙江分社社長的費強,曾多次隨習近平參加基層調研。2003年3月17日第11期、2004年4月12日第15期《瞭望》先后刊發了費強采寫的深度報道《向實踐學習 向群眾學習——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調研紀實》《從“調研開局”到“調研開路”——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會求真務實紀實》。文章記錄了習近平同志任浙江省委書記期間,以特色鮮明的基層調研迅速打開工作局面的生動過程。

  超常規、高強度調研快速抓住主要矛盾。

  476,這是習近平2003年活動情況統計表中的活動次數總和。

  《從“調研開局”到“調研開路”——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會求真務實紀實》一文中列舉的上述統計表,密密麻麻記錄著習近平一年中的調研、考察、訪問、會議、會見等活動,一年法定的260多個工作日無論如何也安排不下,大量的基層調研是他用“擠海綿”的精神擠時間完成的。

  根據浙江省委辦公廳向《瞭望》記者提供的習近平擔任浙江省委書記后兩個多月的工作日程表,他每天工作時間都在12小時以上,基層調研時間占了他有效工作日的40%以上。

  2003年5月,習近平在舟山群島等地進行海洋經濟調研,渡海登島跑了3個海島縣、3個半島縣。船在海上開了4天,他就在顛簸的船上開會了解情況。

  “這樣的工作量,大到超乎想象。有時我們疑惑,是不是調研太多了?”費強說,后來才慢慢意識到,這就是他以“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敬業精神選擇的一種特殊工作方式——用超常規、高強度的基層調研,在最短時間內掌握全面情況,形成對浙江發展的總體思考與布局。

  在這篇報道中,習近平介紹了自己的調研方法:“新時期,領導干部不調研不行,那種慢工出細活的調研也不行。我的體會是盡量多到基層去看,從一次看,可能時間短了些,但是積少成多,就會從量變到質變,就能把握住工作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看,總比不看要好;多看,比少看要好!”

  面對面、心貼心,以魚水深情解百姓最盼最急最憂最怨事。

  變上訪為下訪,變聽報告為直接調研,是習近平在地方工作時常用的調研方式。

  2003年7~8月間,浙江群眾上訪事件一度增多。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提出,領導干部要到基層去接待群眾來訪,并率先到全省信訪重點管理縣——金華市浦江縣下訪。

  他特地要求多家當地媒體提前7天發布省委書記下訪公告,讓“上訪大縣”群眾把問題統統倒出來。結果下訪當天,省市縣三級黨政主要領導和省直機關部門領導,分成14個接待小組接待了436批、667人次群眾來訪。

  習近平直接接待了9批上訪群眾。接待場地設在當地一所中學。他與群眾面對面,中間只擺一張書桌。在接待一位因工傷未獲賠償而上訪的礦工時,他一邊詢問情況,一邊接過遞來的X光片高高舉起,對著陽光仔細端詳。

  “那個畫面,至今還深深定格在我的腦海中。”費強在《瞭望》的報道中記錄下了習近平從浦江縣回省城途中說的一段話:現在群眾反映的許多民生問題,不僅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思想感情問題:沒有和廣大普通群眾深厚的感情聯系,就不可能體諒群眾的疾苦,更不可能在調查研究中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

  聚民智、強治理,以問計于民提升頂層設計精準度。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

  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同時,調研成果能否有效轉化為科學決策,考驗著領導干部的執政能力。在習近平的建議下,2003年浙江省委召開了以加強調查研究為主要內容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參加學習的領導同志結合各自分工形成了21個專題調研計劃,并明確了落實時間表。這些專題調研,同時也是浙江省委和省政府確定的下一年重點工作安排。

  浙江省委還制定了《關于調查研究工作規范化制度化的意見》,明確將調查研究作為縣以上黨委和政府重大決策的前置程序。由此,習近平的“調研開局”促成了整個領導班子的“調研開路”。

  習近平與浙江省委和省政府在調查研究和學習討論中,逐漸在一系列事關浙江省社會和經濟發展重大戰略問題上形成了統一的認識。就在《瞭望》刊發《向實踐學習 向群眾學習——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調研紀實》一文4個月后,指導浙江科學發展的藍圖“八八戰略”誕生了。

  青年干部在瞭望微信群提問

  點擊圖片

  快來圍觀

  ▼

  順勢而為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

  “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

  黨的十八大以來,世界見證了中國對外開放大門越開越大的歷史進程:成功舉辦三屆進博會、兩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全面實施外商投資法及其實施條例、多次縮減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擴容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布實施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要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中國的對外開放正向著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邁進。

  “高水平對外開放”與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工作時的對外開放豐富實踐之間有著鮮明的聯系。

  國內、國際雙定位,堅定不移走開放融通、合作共贏之路。

  世界上的大多數巧合,都源自必然。

  2000~2002年連續三年,讀者都能在《瞭望》上看到習近平的署名文章或專訪報道。耐人尋味的是,三篇稿件圍繞著同一個主題:投洽會。

  2000年9月4日,一篇題為《發揮窗口作用 促進對外開放》的文章刊發于《瞭望》第36期,作者是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

  時值第四屆中國投資貿易洽談會(以下簡稱“投洽會”)在廈門經濟特區開幕。投洽會的前身是1987年9月創辦于廈門的“閩南三角區外商投資貿易洽談會”,當時習近平在廈門任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投洽會被視為促進中國對外開放的一把“金鑰匙”,它的意義不僅在于解決外來資金問題,更打開了一扇中國和海外之間的溝通窗口。

  習近平在文中表示,投洽會面臨著兩個十分有利的機遇:一是中國即將加入WTO,二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兩大機遇將進一步增強投洽會吸引力,使之發揮更加重要的橋梁作用。

  在全國發展版圖中找準定位,更放眼全球尋找契合點,寬視野、高站位的戰略眼光,令這一誕生于東南一隅的區域性投資洽談會三十余年來不斷升級發展。2005年,投洽會更名為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成為中國唯一以促進雙向投資為目的的國際投資促進活動。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形勢下,投洽會如期召開,2300多個項目達成合作協議,協議總投資額超8000億元人民幣,在傳遞中國“投資好聲音”的同時,更為世界經濟復蘇提振信心。

  求質量、促發展,在更加開放條件下辦好中國自己的事。

  2001年9月3日,《瞭望》再次刊發專訪報道《福建省省長習近平談:對外開放——福建經濟發展的生命線》。

  在這篇刊發于第五屆投洽會開幕之際的文章中,習近平介紹福建未來對外開放戰略措施時提出,要進一步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效益。“把利用外資與我省的經濟結構調整結合起來,與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結合起來,與發展開放型經濟結合起來。”

  “在習近平同志的思考中,對外開放不是短期行為,更不是為開放而開放。而是通過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來辦好中國自己的事,始終把發展的立足點放在國內。”時任新華社福建分社常務副總編輯的王運才,曾連續三年作為《瞭望》記者就投洽會主題獨家專訪習近平。

  多點支撐、強化聯接,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2002年10月14日,《瞭望》刊發專訪報道《構建對外開放的戰略通道——福建省省長習近平談:山海協作,對內聯接,對外開放》。文中,習近平由第六屆投洽會成果,談及福建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具體思路——著力構建山海協作、對內聯接、對外開放三條戰略通道。

  這一旨在打通省內沿海與山區協作堵點、強化福建與全國其他區域經濟聯接、全面提高對外開放質量水平的決策,從經濟全球化的視野來審視福建發展,從全國市場經濟發展大局來把握福建的定位,從全省“一盤棋”的角度來考慮生產力布局。這樣的戰略安排,意在通過內外聯動、多點支撐,確保經濟社會整體運行不受或少受外部環境變化的影響。

  能夠連續三年就同一主題接受同一家媒體的獨家專訪,習近平對投洽會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這次專訪結束后不久,習近平離開了工作17年半的福建省。

  “后來才得知,他把在福建最后一次接受中央媒體專訪的機會,留給了《瞭望》。”王運才說。

  全方位、高水平,回應全面對外開放時代命題。

  半年后的2003年3月全國兩會前夕,費強專訪了已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為當年第10期《瞭望》采寫了《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雙輪驅動提速發展》一稿。

  報道開篇直陳——習近平到浙江任職后思考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進一步加大浙江對內、對外開放的力度,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為蓬勃發展充滿生機的浙江省再裝上一個強大的“動力輪”。

  在習近平看來,浙江的開放是對內、對外兩個開放,是全方位、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具體地說,就是“北接上海、東引臺資”。一方面,以更加積極的姿態,主動接聯上海。另一方面,抓住臺資向長江三角洲轉移的歷史性機遇,做好引進臺資這篇大文章。同時強調,引進外資不僅僅是引進一些資金,更重要的是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引進新的理念,引進品牌和市場營銷網絡。核心目標,是以“雙輪驅動”實現浙江全省內外資企業的融合互動、共同發展。

  《瞭望》記錄的這些歷史片段,見證著不同時期對外開放戰略的走向與特點,體現出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刻把握中國具體國情基礎之上對于中國對外開放問題的獨立思考。

  謀一域以謀全局

  千鈞將一羽,輕重在平衡。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區域協調發展進入新階段。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先后提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區域戰略。黨的十九大正式提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一個全國層面的區域協調發展大格局完整顯現。

  透過《瞭望》的多篇報道,可以觀察出習近平總書記在閩浙工作期間對區域協調發展問題的高度關注,尤其是注重處理好局部與整體、短期與長期、重點與一般、內部與外部等重大關系,體現出他對于區域協調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

  在全國“一盤棋”中找準定位,讓地方與全國協調發展。

  1993年4月,習近平同志第一次接受《瞭望》專訪。

  當年第16期《瞭望》刊發了《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談: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發展戰略》。文中,習近平表示福州計劃用3至5年的時間,建成以吸引外資為目標、外向型經濟為主體的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并明確了這一經濟圈的短、中、長期發展目標。

  “在當時的中央媒體里,《瞭望》對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發展戰略的報道力度是最大的。”本文作者、時任《瞭望》評論編輯室主任董瑞生回憶,專訪時能夠感受到,習近平同志站位非常高,視野開闊,他敏銳地洞察到世界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新趨勢。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與臺灣一水之隔的閩江口顯現出“珠江三角洲之于港澳”一般的地理優勢。習近平在文中提出,從全省、全國乃至世界的經濟分工和經濟互補的角度,摒棄“小而全”的觀念,確定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的產業結構,并決心把這一經濟圈建成全省的商貿金融中心、閩臺經貿交流的主要基地、閩浙贛三省的重要商品集散地。

  這是在全國改革開放總體進程中來定位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發展。在他看來,加快閩江口地區開發建設,對福州、福建及至全國經濟文化發展都會十分有利。

  8年后,2001年2月26日,《瞭望》刊發了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的署名文章《建設海峽西岸的繁榮帶》,提出新世紀之初的第一個五年是福建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繁榮帶的重要時期。

  從最初的廈漳泉閩南金三角,到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再到海峽西岸繁榮帶,立足于福建區位優勢特點的區域發展規劃一脈相承。

  山海協作、海洋強省,探索區域協調發展特色機制。

  山與海,是最直觀的地理風貌。然而很多時候,山與海也阻擋了人們走向富裕的腳步。

  浙江省陸域面積10萬平方公里,新世紀之初人口4600萬,人均只有0.45畝耕地。《瞭望》刊發的《向實踐學習 向群眾學習——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調研紀實》一文,記錄了習近平在舟山調研時與當地的干部群眾共商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的一些片段——

  新世紀新階段,浙江省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天地在哪里?在海上!浙江省有2000多公里的海岸線和4000多公里的島岸線,有海域面積26萬平方公里,這是浙江省的重要戰略資源。要著手規劃省內海域資源的開發,使海洋經濟成為浙江省在新世紀新階段可持續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資源。

  在精準把握當時浙江區域發展不平衡現狀和內在原因的基礎上,習近平開創性提出實施“百億幫扶工程”“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山海協作工程”,加大對山區、海島、老區、民族地區的幫扶力度,縮小地區差距,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三大工程通過政府聯動、市場拉動、產業帶動,逐漸探索形成了有浙江特點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

  跳出區域看區域,抓住機遇主動融入區域協調發展大局。

  在習近平的視野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大勢所趨。

  《瞭望》2003年刊發的《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雙輪驅動提速發展》曾有這樣的判斷——上海作為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龍頭地位、國際大都市的突出地位和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國際地位,都是浙江省在今后20年加快發展的重要機遇。

  在這一戰略思路指導下,浙江提出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進程,對上海“主動接軌、全面融入、發揮優勢、實現并贏”。

  在舟山群島調研時,習近平同志對基層干部說,上海在大、小洋山港的建設,是中央的重要決策,不要將其與舟山的發展分割開來看待。洋山港的建設,也是舟山發展的重要機遇。同時也要進一步加快寧波港和舟山港一體化建設的步伐,使其成為未來世界級港口群的重要一翼。

  如今,寧波舟山港的貨物吞吐量已位居全球第一,與大、小洋山港一起,為提升“長三角”的整體競爭力、影響力作出重大貢獻。“習近平同志的這種跳出區域看區域,主動接軌、協同發展的戰略思考和戰略定位,是很難能可貴的。”費強表示。

  無論是在地方任職,還是在中央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重視區域協調發展。在新的發展階段,時代呼喚我們更加注重區域協調發展,以每個區域的發展增強國家整體力量。

  十個指頭彈鋼琴

  善弈者謀勢,善謀者致遠。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堅持系統觀念”,這是黨在總結實踐經驗基礎上作出的重大理論概括。

  系統觀念是辯證唯物主義的重要認識論方法論,也是我們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翻閱《瞭望》刊發的多篇習近平同志署名文章或專訪稿件不難發現,他善于發展地而不是靜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統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聯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觀察大勢、作出決策。形象地說,就是擅長“十個指頭彈鋼琴”。這一特點,貫穿他在閩浙工作的各方面全過程。

  2000年9月25日,《瞭望》刊發習近平獨家專訪。這篇題為《福建省省長習近平談: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綜合競爭力》的報道指出,站在“九五”“十五”計劃交匯點上,提升福建經濟綜合競爭力的關鍵,是加快經濟結構調整。

  在明確“支柱產業的支柱帶動作用不夠顯著”這一困擾福建發展的最大痛點問題基礎上,習近平暢談了經濟結構調整的具體設想。細看可以發現,這一設想已不再是選定幾個單一支柱產業,而是以更加開闊的視野確定四大品類的支柱產業,構筑多系統支撐,為產業結構調整全局提供更加強有力的主導力量,極大帶動其他產業優化升級。

  而實際上,當時在福建省內對于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是存在爭議的。長久以來,作為海防前線,受臺海形勢的影響,福建經濟發展較慢。經過上世紀90年代的對外開放和快速發展,福建社會各界迫切希望經濟增速能夠乘勢而上、更快一步。

  習近平在兼顧福建當下和長遠發展的基礎上,以前瞻性思考堅定提出,必須加快結構調整。這是從世界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發展的大背景中來考慮福建的經濟結構調整,立足于全國經濟發展全局來把握福建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向,以避免傳統產業在新世紀出現競爭力衰落,同時布局新興產業以形成新的戰略支撐點。

  秉持這樣的系統觀念,必須具有居安思危的辯證思維,更要有高度的政治勇氣和政治擔當。

  習近平堅持系統觀念和系統謀劃的特點,在他浙江工作期間體現得更加充分。2002年11月18日,黨的十六大閉幕第四天,《瞭望》刊發了時任浙江省代省長習近平的署名文章《著力提高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2020年3月29日至4月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浙江考察。這是3月30日,習近平在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考察調研,同正在清理荷塘的村民親切交流,詢問春耕備耕情況 申宏攝 / 本刊

  習近平在文中提出:按照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的要求,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將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不斷提高我省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上。

  那一年的浙江,GDP增速、“三駕馬車”指數、財政預算收入、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各項主要綜合指標,均位居全國前列。但同時,浙江也進入了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

  產業結構處于低層次,增長方式粗放;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加大;生產要素供給日趨緊張;生態環境問題比較突出;市場經濟秩序不夠規范;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加大……面對這些矛盾和問題,怎樣做出正確的選擇,順利進入“新的加速發展階段”?

  2003年3月,第10期、第11期《瞭望》連續刊發費強采寫的深度報道《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雙輪驅動提速發展》《向實踐學習 向群眾學習——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調研紀實》。4個月后,浙江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提出了面向未來要進一步發揮八個方面的優勢、推進八個方面的舉措,即“八八戰略”。其中的諸多提法,在《瞭望》的上述報道中已現雛形。

  此后的18年間,浙江省聚焦“八八戰略”一張藍圖繪到底。這一戰略之所以具有長期指導性,是因為精準把握住了省情國情與世情、優勢與短板、當下與長遠,將科學發展觀與省域實際有機結合,從全局的高度,以辯證的思維,擘畫了浙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體戰略布局。

  2018年,新華社浙江分社記者為《瞭望》采寫了封面專題報道《接力十五載 藍圖繪新篇——“八八戰略”引領浙江高質量發展》,文中深有感觸地寫到——

  “八八戰略”不謀一時、不為一事。它告訴人們:發展的整體觀就是全面系統可持續;要做到統籌兼顧,就要善于運用唯物辯證法認識和處理發展中的問題。

  2003年6月,在習近平倡導和主持下,浙江以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的環境改善為重點,啟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過18年系統性整治,浙江山鄉面貌為之一新,經濟活力生機勃勃,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為我國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鮮活的樣板。

  從“美麗浙江”到“美麗中國”,從“法治浙江”到“法治中國”,從“平安浙江”到“平安中國”,從“海洋強省”到“海洋強國”……從浙江到中央,一系列戰略布局、重大改革發展舉措及創新實踐理念前后對應、一脈相承。

  當時,浙江發展走在全國前列,具備一定的基礎條件去探索解決系統性問題,做高質量發展和治理現代化的“試驗田”。費強深有感觸地說,現在來看,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提出“八八戰略”,就是瞄準高質量發展目標,系統性破解不平衡、不充分、不可持續問題,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可資參考的實踐探索和寶貴經驗。

  當前,我國發展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堅持系統觀念。用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一體謀劃、協同推進,激發全國一盤棋整體優勢,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后記

  我們黨歷來重視新聞輿論工作。老一輩革命家將通信兵比作“科學的千里眼順風耳”,強調“共產黨是左手拿傳單右手拿槍彈才可以打倒敵人的”,倡導新聞工作者“深入群眾,不尚空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精辟論點,貫穿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新聞史。

  在習近平總書記看來,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

  “從我到福建工作認識習近平同志開始,我就深深地感到,他對新聞工作的重視是一貫的,對新聞工作者的關心也是一貫的。”王運才說。

  費強至今仍保留著習近平2002年12月24日與浙江省主要新聞單位負責人見面會上的講話記錄。

  這次見面會上,習近平叮囑新聞單位要發揮“政府喉舌、輿論尖兵”的作用。強調堅持黨對輿論的領導,堅持對新聞工作的領導,把握正確政治方向。提出新聞工作者要帶頭學習,多學一點,深刻領會、牢牢掌握好新理論、新特色。提出新聞工作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老生常談,不可能打動讀者”。

  在這兩位多次專訪習近平總書記的《瞭望》記者記憶中,習近平在尚未熟悉地方情況前,從不接受媒體采訪,但很多基層調研都邀請記者同行。每年春節前,他都抽出時間專門與中央媒體座談,聽取大家的意見,但從來不提報道要求。對于中央媒體提出的工作建議和監督線索,他都認真研究調查,從不因為記者對負面問題進行輿論監督而有絲毫責怪。

  與人民同呼吸,與時代共進步。

  面對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大勢,“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場”是所有中央媒體的必答題。《瞭望》將以融合發展實效,繼續堅定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記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每一步發展與完善,講述更多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中國故事,與讀者一起,共同見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刊于《瞭望》2021年第16期)

  在福建三次專訪習近平的難忘記憶

  文 | 王運才(時任新華社福建分社常務副總編輯)

  創刊《瞭望》40周年之際,編輯部在整理歷年報道時注意到,習近平總書記在任福建省省長期間曾連續3年接受《瞭望》獨家專訪。這對一家新聞單位而言極為罕見,充分體現了習近平同志對新聞宣傳工作的高度重視。

  打開記憶的閘門,當年專訪習近平同志的情形一幕幕呈現在眼前。

  艱巨任務

  2000年8月的一天,我突然接到《瞭望》時任總編輯姬斌同志的電話。

  他以不容商量的口吻說,第四屆中國投資貿易洽談會(以下簡稱“投洽會”)將于9月在廈門舉行。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一個窗口,投洽會是各新聞單位競爭的舞臺。從第一屆開始,《瞭望》就十分重視投洽會報道工作,每年都派出精兵強將參與報道,在業界樹立了良好的口碑。但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加上習近平同志剛擔任福建省省長不久,編輯部希望能在投洽會前推出對他的獨家專訪,體現《瞭望》報道的高端權威特性,取得先聲奪人的社會效果。

  雖然硬著頭皮答應下來,但這事還真把我給難住了。

  我于1990年調到新華社福建分社工作,從記者、采編部門負責人到負責采編工作的分社領導,曾多次采訪過習近平同志,經常隨他下基層調研,他有時也會把我叫過去,聽聽我對一些問題的看法。但他1999年8月當選為福建省代省長以后,便很少接受記者采訪。

  我曾問他原因。他說,擔任省政府主要領導,責任重大,特別是在回顧“九五”、展望“十五”的重要節點,必須進一步吃透省情,進一步完善福建經濟結構調整的戰略構想,制定好通過改革開放不斷提升福建經濟綜合競爭力的政策措施。在這些構想還沒有形成之前,他一般不接受記者采訪。

  《瞭望》的采訪任務時間非常緊迫,我決定直接到他辦公室,當面提出采訪要求。沒想到,聽完我的陳述,習近平同志很愉快地答應了。他說,經過一年調查研究,他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經濟結構調整、改革開放等有了一些新的思路,并答應忙完手頭的事,安排個時間好好聊聊。沒過多久,習近平同志就讓身邊工作人員通知我,專門抽出大半天時間接受了專訪。

  習近平同志首先介紹了他擔任代省長以來,深入全省各地、各行各業、各界人士調查研究的情況。習近平同志一貫堅持先調研后決策。他說過,沒有調研就不要決策。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決策前的調查、分析、論證上,以尋找和選擇最佳決策方案。

  當時正值世紀之交,福建上上下下都在熱議以什么樣的姿態走進新世紀。由于種種原因,福建經濟發展長期滯后,1978年全省經濟總量排在全國第22位。改革開放給福建注入強大活力,1999年經濟總量上升到第11位。大家在經濟快速發展中嘗到甜頭,認為發展是福建的頭等大事,經濟應該發展得更快一些。怎樣抓好新世紀的經濟工作呢?

  習近平同志作了密集的專題調研。他提出,福建經濟弱,主要弱在產業上,要通過調整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推動產業發展,把經濟進一步搞上去。在前期調研基礎上,習近平提出,福建經濟結構要適應新形勢新要求,著力“調快、調大、調高、調新、調優、調活、調外”,提高全省經濟綜合競爭力。這“七個調整”,為當時和之后全省的經濟工作指明了方向。

  習近平同志詳細介紹了第四屆投洽會的籌備情況、新的變化與特點,以及福建承辦的優勢與努力,表示將千方百計為成員單位和中外客商參會洽談創造更好的條件。

  采訪中我發現,習近平同志站位非常高。他認為,第四屆投洽會是世紀之交的一次國際性經貿盛會。他強調,面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辦好中國投資貿易洽談會,對于提高我國對外經貿合作水平,增強國際競爭能力具有更加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

  同時,習近平同志還著重介紹了他擔任福建省代省長以來,放眼經濟全球化大背景,站在全國經濟發展大局的高度,以對外開放促經濟結構調整,通過加快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提升福建經濟綜合競爭力的戰略構想。

  他認為,經濟結構調整優化是一個十分復雜的戰略性問題,在確定新世紀之初的經濟結構調整優化思路和規劃時,不能把經濟結構調整規劃僅僅歸結為幾個支柱或重點產業的選定,視野應該更開闊一些。這就是要著眼于經濟全球化大趨勢和我國經濟發展全局,立足福建具體實際,根據產業的不同類型和發育程度,采取不同的調整優化措施,提出不同的目標任務,使經濟結構調整工作形成一個重點突出、各方兼顧、互相促進的有機整體,使全省經濟結構的整體水平得到顯著提高。

  這次采訪是習近平同志任福建省代省長以來少有的一次接受獨家專訪。他談的內容非常豐富,很有新聞價值,這么重要的采訪內容很難在一篇專訪中表達清楚。如果僅僅寫成一篇專訪,很多重要的內容難免要忍痛割愛。于是,我與姬斌同志聯系,希望將對習近平同志的采訪分成兩篇來發。一篇專談第四屆投洽會,另一篇以專訪形式,談福建加快調整經濟結構的戰略構想。

  我的想法得到了姬斌同志的大力支持。于是,我加班加點,很快草擬出了兩篇文章。我把兩篇稿子送給習近平同志審閱,他審看后,稿子傳到編輯部,很快在2000年第36期和第39期刊發。海內外多家媒體紛紛轉載,產生了很大社會反響。

  連獲支持

  2001年第五屆投洽會舉辦前夕,《瞭望》時任總編輯姬斌同志又打來電話,明確提出,上一年獨家刊發習近平同志的署名文章和專訪使《瞭望》在投洽會的報道上獨樹一幟,希望今年能繼續獨家專訪習近平同志。

  我立即與習近平同志聯系。他雖然答應接受采訪,但表示近期事情特別多,實在安排不出時間,要往后推一推才行。然而投洽會開幕在即,《瞭望》作為以深度報道見長的周刊,對省長的專訪必須盡量往前趕,否則在時效性上很難競爭過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于是,我向習近平同志提出,如果實在安排不出時間,接受書面采訪也可以。他接受了我的建議。

  緊接著,我根據與編輯部商量的意見,向習近平同志提供了一份采訪提綱,沒幾天,就收到了他接受書面采訪的材料。他在文章中介紹了福建改革開放以來外向型經濟發展情況,并明確表示,對外開放是福建國民經濟發展的生命線,是全省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的重要推動力量。

  在回答關于閩臺經貿合作方面的提問時,習近平著重談到,加強閩臺經貿合作符合兩地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福建對如何強化這項工作做了分析研究,進一步明確了福建省的定位、角色,提出要把福建建成對臺經貿合作的四大基地——建成對臺通商基地,創建臺資企業營運基地,完善對臺農業合作基地,營造臺胞度假休閑基地。

  這篇專訪《福建省省長習近平談:對外開放——福建經濟發展的生命線》,在《瞭望》2001年第36期刊發后,被臺灣媒體廣泛轉載,在廣大臺灣同胞中引起了強烈的共鳴。

  在連續2年獨家專訪習近平同志取得成功的基礎上,2002年8月當《瞭望》時任總編輯姬斌提出希望在第六屆投洽會前再次專訪習近平同志。

  當我與習近平同志聯系采訪時,他表示,投洽會前活動都安排滿了,實在安排不出時間接受采訪,提出采訪能否改在投洽會后,盡量抽時間聊一聊。

  在投洽會結束后不久,習近平同志應約接受了獨家專訪。

  采訪中,習近平同志介紹了第六屆投洽會取得的成果,并重點談了福建下一步對外開放的戰略構想。他指出,進入新世紀,福建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福建對外開放將邁開新的步伐,開創新的局面,可以從構建“三條戰略通道”的大背景和大開放角度來把握,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營造對外開放的良好環境。

  這篇獨家專訪很快以《構建對外開放的戰略通道——福建省省長習近平談:山海協作,對內聯接,對外開放》為題,在《瞭望》2002年第41期刊發,海內外媒體大量轉載,產生了重大社會影響。

  難忘記憶

  這篇專訪刊發后不久,2002年10月,習近平同志調到浙江省工作。

  習近平同志是很重感情的人。離開福建前,他讓身邊工作人員告訴了我這個消息。我專門趕到他辦公室送行。馬上要離開福建,他手頭的事情肯定很多,但還是擠出時間,和我交流了一個多小時。看得出,他很舍不得離開福建。福建人民也都希望他能夠繼續為福建人民造福。

  從調到福建工作認識習近平同志開始,我就深深地感到,他對新聞工作的重視是一貫的,對新聞工作者的關心也是一貫的。他經常根據工作需要,邀請一些中央媒體記者參加省政府重要活動,包括他自己的調研活動。作為新華社福建分社的一名新聞工作者,我應邀參加他調研活動的次數頗多。

  習近平同志邀請記者一起調研,從未提過什么報道要求。他說,請中央媒體駐閩記者來,一則讓大家更多地了解省情,了解省政府的工作;二則可以幫助出些點子,提些意見,助推工作。

  習近平同志還堅持每年春節前邀請新聞界人士一起來座談。座談會上他主要是聽大家提一些工作上的意見建議,從不居高臨下地對新聞記者提要求。相反,他對大家提出的意見建議高度重視,積極回應。3年中每年的座談會我都參加了,留下了深刻印象。(刊于《瞭望》2021年第16期)

編輯: 張潔

相關熱詞: 瞭望 實踐
分享到: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

本網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版權均屬各界新聞網所有,任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各界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陜ICP備13008241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