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8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 新華社記者 鞠鵬/攝
“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2021年第6期《求是》雜志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這是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5月28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講話的一部分。
在“十四五”開局起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啟航之際,重溫習近平總書記這篇重要文章,筆記君深感許多重要論述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筆記君摘錄如下,一起學習:
☆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
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間、海洋等的原創突破為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提供了更多創新源泉,學科之間、科學和技術之間、技術之間、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之間日益呈現交叉融合趨勢,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
☆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
現在,我們迎來了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性交匯期,既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又面臨著差距拉大的嚴峻挑戰。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有的歷史性交匯期可能產生同頻共振,有的歷史性交匯期也可能擦肩而過。
☆做大做強數字經濟☆
世界正在進入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時期。我們要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的契機,以信息化、智能化為杠桿培育新動能。要突出先導性和支柱性,優先培育和大力發展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構建產業體系新支柱。要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做大做強數字經濟。要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推動制造業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轉變,以“鼎新”帶動“革故”,以增量帶動存量,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只有自信的國家和民族,才能在通往未來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奮斗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但我們必須有“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豪情。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有強烈的創新信心和決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勇于攻堅克難、追求卓越、贏得勝利,積極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
2021年3月4日,國家航天局發布3幅由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拍攝的高清火星影像圖。左圖為其中一幅全色圖像,由高分辨率相機在距離火星表面約330千米至350千米高度拍攝,分辨率約0.7米,成像區域內火星表面小型環形坑、山脊、沙丘等地貌清晰可見;右圖為彩色圖像,由中分辨率相機拍攝,畫面為火星北極區域。 新華社發 國家航天局供圖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
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敢于走前人沒走過的路☆
要增強“四個自信”,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沒走過的路,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
要強化戰略導向和目標引導,強化科技創新體系能力,加快構筑支撐高端引領的先發優勢,加強對關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學問題的研究部署,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銳力量,作出戰略性安排,盡早取得突破,力爭實現我國整體科技水平從跟跑向并行、領跑的戰略性轉變,在重要科技領域成為領跑者,在新興前沿交叉領域成為開拓者,創造更多競爭優勢。
☆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樹人、挖井人☆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趨勢,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礎、儲備長遠,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樹人、挖井人,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夯實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的根基。要加大應用基礎研究力度,以推動重大科技項目為抓手,打通“最后一公里”,拆除阻礙產業化的“籬笆墻”,疏通應用基礎研究和產業化連接的快車道,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精準對接,加快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的轉化,把科技成果充分應用到現代化事業中去。
☆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
推進自主創新,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
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決心不能動搖、勇氣不能減弱。科技體制改革要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闖難關,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2020年12月8日,中國和尼泊爾共同向世界宣布,珠穆朗瑪峰的最新雪面高程為8848.86米。2020珠峰高程測量,將我國自主研制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首次應用于珠峰峰頂大地高的計算,獲取了更長觀測時間、更多衛星觀測數量的數據;GNSS接收機、長測程全站儀、重力儀等國產儀器全面擔綱,指標精度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圖為2020年5月27日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隊員在峰頂開展測量工作。 新華社特約記者 扎西次仁/攝
☆把人的創造性活動從不合理的經費管理、人才評價等體制中解放出來☆
要著力改革和創新科研經費使用和管理方式,讓經費為人的創造性活動服務,而不能讓人的創造性活動為經費服務;要改革科技評價制度,建立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正確評價科技創新成果的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
☆自主創新是開放環境下的創新,絕不能關起門來搞☆
科學技術是世界性的、時代性的,發展科學技術必須具有全球視野。不拒眾流,方為江海。自主創新是開放環境下的創新,絕不能關起門來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
要深化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在更高起點上推進自主創新,主動布局和積極利用國際創新資源,努力構建合作共贏的伙伴關系,共同應對未來發展、糧食安全、能源安全、人類健康、氣候變化等人類共同挑戰,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惠及其他更多國家和人民,推動全球范圍平衡發展。
☆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
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寶貴的,一切創新成果都是人做出來的。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全部科技史都證明,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占據優勢。當前,我國高水平創新人才仍然不足,特別是科技領軍人才匱乏。
☆要改革人才評價制度☆
人才評價制度不合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的現象仍然嚴重,名目繁多的評審評價讓科技工作者應接不暇,人才“帽子”滿天飛,人才管理制度還不適應科技創新要求、不符合科技創新規律。
☆不能讓繁文縟節把科學家的手腳捆死了☆
要通過改革,改變以靜態評價結果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簽的做法,改變片面將論文、專利、資金數量作為人才評價標準的做法,不能讓繁文縟節把科學家的手腳捆死了,不能讓無窮的報表和審批把科學家的精力耽誤了!
策劃:學而時習工作室 編輯:尹霞 何雯雯 韓辰 審核:宋維強 監制:馬建輝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