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高建進
加強生態文明立法、完善法治化營商環境、打通公共法律服務“最后一米”……近年來,福建充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深層次問題,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長期性的制度保障,法治建設不斷向縱深推進。
高質量立法讓人民放心
“切實把習近平法治思想貫穿落實到全面依法治省全過程,不斷開創法治福建建設新局面。”11月18日,福建省委主要領導主持召開省委常委會(擴大)會議,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
堅持把黨的領導貫徹到全面依法治省工作的各方面。2018年11月,福建省委成立全面依法治省委員會,將法治建設納入全省發展總體規劃,從“四個全面”的整體格局中,謀劃推進全面依法治省,將法治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同部署、同推進。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的前提。福建抓住立法質量這個關鍵,圍繞新時代新福建建設大局和群眾切身利益,積極推進地方重點領域立法,以高質量的立法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努力用法規制度讓人民群眾“放心”。
一批旨在先行先試、彰顯八閩特色的立法相繼出臺。筑牢綠色發展法治屏障,福建加強生態文明立法,近年來制定出臺《福建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福建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等4項法規,實現生態文明“海陸空”全方位保護。
加強和保障民生立法。2019年2月,福建省政府通過《福建省糧食安全保障辦法》。“福建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缺糧省份,保障糧食安全任務繁重,迫切需要從立法層面進一步壓實各級各有關部門糧食安全保障責任,切實增強全省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有關人士對制定《辦法》的必要性作出這樣的解讀。事實證明,《辦法》為福建加強糧食宏觀調控提供了法制保障,為應對今年突而其來的疫情打下了堅實基礎。
加強涉臺特色立法。“福建涉臺立法起步早、數量多、涉及領域廣,在全國開創諸多先河。”福建省司法廳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福建涉臺立法從經貿立法為主軸向經濟、社會、文化各領域立法并重轉變,加強調研論證,推動閩臺青年交流合作條例、閩臺養老服務合作條例等立法。
法治政府讓人民安心
在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時,福建把政府活動全面納入法治軌道,各級政府自覺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
近日,廈門市及福州市鼓樓區獲評首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區)。“樹標桿、育典型、找差距、抓落實,目前全省各地正形成你追我趕、創先爭優的法治政府建設良好氛圍。”福建省相關負責人這樣表示。
以法治理念護航發展,福建各地“放管服”改革進一步推進,審批服務越來越便捷,政府公開的事項越來越多。全省把開辦企業時間壓縮至5個工作日以內,其中,福州、廈門壓縮至3個工作日以內。努力讓群眾辦事像“網購”一樣方便,全省依申請審批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97.55%,“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辦理事項達89.68%。
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機制進一步完善。全省9個設區市、平潭綜合實驗區和省政府各部門,均出臺重大行政決策程序相關規定;全面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組建政府法律顧問隊伍,出臺兼職法律顧問工作規則,引導和鼓勵專家積極為政府決策提供智力支持。
行政權力進一步約束,法治政府讓人民“安心”。“福建正開展鄉鎮綜合行政執法改革試點,向39個經濟發達鎮下放77項縣級經濟社會發展權限。”福建省相關負責人介紹,全省還穩妥推進行政復議體制改革,探索構建統一、科學的行政復議體制。“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全省行政復議直接糾錯率達33%,這項舉措也進一步倒逼各級行政機關依法行政。”
法治服務讓群眾暖心
近一年來,在福建南平生活的人們發現身邊悄然出現了“信訪評理室”。這“評理室”建在哪里,哪里就熱鬧,大家坐在一起評評理、說說事,很多矛盾、心結就解開了……
“福建堅持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目前已建立縱向到底的省、市、縣、鄉、村五級網絡布局。”福建省信訪局局長李斌介紹,截至2020年9月底,全省縣、鄉、村三級共設立18164個信訪評理室,實現100%覆蓋,省、市兩級“信訪評理室”建設也在積極推進。信訪評理室吸納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調解員、法律工作者、心理咨詢師等社會英才進入信訪評理員庫,目前全省評理員數量已達142402名,開展信訪評理14287件(次),通過評理化解信訪事項12467件,化解率87.26%,大量信訪事項在基層得到化解。
以法治服務回應民聲。目前,福建“12348”法律服務熱線已實現省級統一管理、市縣兩級全覆蓋,實體平臺不斷向基層延伸,現已建成86個市(縣、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1105個鄉鎮(街道)法律服務站。“一線處置”打通公共法律服務“最后一米”問題,福州楊橋社區居民李呈祥對此深有感觸:“溝通渠道更流暢了,解決問題更實在了,越來越能感受到政府為民辦事的真心。”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07日04版)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