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AV乱码高清专区,国产一级二级在线,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發言 | 明天我們怎樣養老?多名委員專家建言養老“新模式”

2020-12-01 22:56:37  來源:陜西政協公眾號  


[摘要]多名委員專家建言養老“新模式”。...

  12月1日,省政協圍繞“老齡社會服務保障體系建設”召開月度協商座談會。10位政協委員、專家學者、部分民主黨派和市政協負責人從優化老齡社會制度環境、強化老齡社會支撐體系、補齊農村老齡服務短板、匯聚老齡社會發展合力等方面發表意見建議。

(視頻:各界導報康鵬 馬偉東 魚哲婧)

會議發言匯編
 

關于老齡服務工作的對策建議
 

李健彪

代表西安市政協

西安市政協社會法制和民族宗教委員會主任

 

  一、完善落實養老政策體系,開展全民健康促進計劃

  一是將老齡服務體系建設列入“十四五”規劃,整體謀劃、統籌推進。二是進一步完善機構養老、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政策支持體系,加大投資和扶持力度。三是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統籌協調,健全工作機制,完善新建住宅小區與配套養老服務設施“四同步”工作規則,嚴格落實相關政策法規。四是推動實施老年健康促進行動計劃,開展老年健康教育宣傳活動,為老年人提供面對面的精神關懷、心理疏導、健康指導等服務。五是完善相關疾病預防政策,從青壯年期就開始推行市民健康保健計劃,健全疾病預防體系,降低市民60歲以后的疾病發病率和失能率。

  二、加強老齡服務體系建設,打造社區智慧養老新模式

  一是加強機構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加大養老機構公建民營改革力度。鼓勵民間資本改造企業廠房、商業設施及其他社會資源用于養老服務。構建以龍頭機構為核心的發展聯合體,完善服務規范、服務方式、收費標準、權利義務和監管體系,以點帶面,實現整體推進。二是培育市場主體,打造智慧社區養老服務新模式。立足老年人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深化養老服務市場供給側改革,加強政策創制,優化養老服務發展環境。建議以創建“全國智慧健康養老示范基地”為抓手,積極籌建養老服務信息平臺。整合政府、醫療機構、為老服務組織、養老服務設施、專業服務隊伍等各方力量和資源,通過“虛擬養老院”、“掌上養老院”等智慧養老模式,提供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呼叫救助、居家照料、健康服務、安全防范為主要服務內容的智能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建立完整的適老服務體系和產品供應鏈,實現個性化、智能化、精準化服務。

  三、完善農村老齡服務政策體系,加大設施建設力度

  一是將農村養老工作納入惠民工程和目標考核范圍,規范項目建設標準,逐步完善政策體系,推動農村養老工作的穩步發展。二是大力推進敬老院等農村公辦養老機構打開圍墻,向附近老年人開展延伸服務。三是支持社會組織和志愿者進入農村幸福院為老年人服務,將農村幸福院進行資源整合,逐步轉型提升為集長期托養、日間照料、居家服務為一體的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四是鼓勵民辦養老機構向農村老年人開展延伸服務,創新運營機制和模式,促進農村養老服務業發展。

  四、加快推進醫養結合,提高老年人醫療保障水平

  一是鼓勵引導一級以上醫院設立老年病科,并配備一定比例的住院床位。充分利用閑置醫療資源,開設醫療護理型床位或病區,發展康復、臨終關懷等老年醫療護理服務特色科室。二是鼓勵社會資本開辦老年醫院、老年康復醫院、老年健康管理中心、安寧療護中心等機構,為失能老人就近提供醫養服務。三是實施居家失能老人醫療服務、健康管理、養老服務全覆蓋,建立居家醫養服務質量監管機制。四是擴大現有醫療保險中失能(半失能)老人醫療及照護費用的保險報銷范圍。建立失能老人長期照護保險制度,增加商業長期照護保險類別,提高抗風險能力。

 

加強資源整合
推進醫養護康一體化建設

 

馬迎春

代表漢中市政協

漢中市政協教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

 

  為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養老服務需求,漢中市提出了打造“醫養在漢中”城市品牌的工作目標,在老齡服務體系建設方面初見成效。但老齡社會服務保障特別是機構養老方面,還存在醫院與養老機構的合作度不高、醫養結合專業人才供給不足、機構養老醫療服務水平偏低、城鄉養老資源失衡進一步加速等問題。

  為進一步整合社會保障資源,提高醫養結合能力和服務供給效率,

  提出如下建議:

  一、完善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機制

  由衛健部門牽頭推動深化醫養結合養老體系建設,拓展醫療衛生機構養老服務功能,開展老年護理、老年康復等醫養專業服務。鼓勵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機構以簽約、托管、對口支援、合作共建等形式開展合作,進一步整合醫療、養老、護理和康復資源。推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的合作,發展“衛生服務+生活照料+城市驛站”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實現雙方無縫對接、深度融合,以滿足不同年齡段和不同消費群體全方位、多層次的養老需求。

  二、推動醫療機構開展養老服務

  充分利用現有醫療資源,建立健全老年醫療護理服務體系。總結現有公立醫院開展養老服務經驗,在試點的基礎上推動閑置床位較多的市、縣級公立或民營醫院轉型為老年醫院、康復醫院、護理院,或開設老年專護病房,為老年人提供連續性的健康管理和醫療服務。鼓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設以康復護理為主的護理床位,承接分級診療、雙向轉診中的下轉病人。規范社區(村)體制改革和健康小屋建設,為偏遠地區、高齡及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醫療服務。

  三、支持養老機構適度開展醫療服務

  發揮醫保部門在醫養結合工作中的引導作用,科學合理使用醫保資金,進一步完善養老機構申請內設醫療機構及申請醫保定點的審批流程,加強后續監管。鼓勵有一定規模的養老機構開設門診,或由周邊醫療機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駐開設門診。具備相應條件的養老機構經過醫保部門審批后可內設老年醫院、康復醫院、護理院、安寧療護機構等。

  四、建立健全護理服務體系

  建立完善以機構為支撐、社區為平臺、居家為基礎的護理服務體系。引進第三方專業護理機構入駐社區開展業務,鼓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民營醫院及具有醫療資源的養老機構興辦護理站,為周邊養老機構和社區老年人提供服務。鼓勵社區護理站專業人員開展家庭病房上門服務,同時,建設具有一定規模的護理院,承接需要長期住院的嚴重失能失智老年人,緩解醫院床位資源緊缺的壓力。

 

加快構建我省
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建議

 

雷耀堂

省政協委員

省醫療保障局副局長

 

  長期護理保險是指對因年老、疾病、傷殘等原因導致的長期失能人員,提供基本生活照料與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資金和服務保障的新險種。

  長期護理保險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時代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一環,也是新形勢下實現全民健康、全民小康的重點工作。

  今年9月,國家醫保局、財政部聯合印發文件,提出力爭在“十四五”期間基本形成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老齡化發展趨勢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政策框架,新發布了14個國家試點城市,我省漢中市位列其中。

  截至2019年底,漢中市人口老齡化比例達到23%,全市城鎮職工醫保中退休人員占參保總人數的40%(全省29.3%),人口老齡化問題突出。據初步調查,全市職工中失能人員4312人,其中重度失能2254人,70歲以上失能人員2942人,占68.23%。老年人中需要照料的失能人員數量劇增,給家庭和個人帶來不同程度的精神壓力和經濟負擔,更給醫保基金帶來巨大沖擊。

  一、存在問題

  1.醫保基金赤字和人口老齡化程度加劇雙重風險并存。

  漢中市受制于參保結構和政策原因,全市職工醫保基金收不抵支,職工醫保基金政策性短虧,完全依靠單位和個人繳費,長期護理保險籌資起步艱難。

  2.受傳統觀念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

  為失能人員提供護理服務的機構起步晚,現有機構參差不齊;護理人員數量缺口大、專業程度不高;市場監管方面存在養老服務評估標準及體系不成熟,能提供上門護理服務的專業機構,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3.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尚未制定出臺統一的失能評定標準、醫養護理機構行業規范。

  目前各試點城市標準不盡相同,缺乏統一便捷、可操作的規范。

  4.主管部門普遍存在機構人少事多的共性問題。

  加之地方財力有限,專項經費投入不足,工作推進困難很大。

  二、意見建議

  1.高度重視提高站位。

  黨委政府應加強領導,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負責、社會參與、協同聯動的機制,確定專人專班具體抓,解決好“有人干”的問題。

  2.多頭并舉籌措資金。

  通過活化個人賬戶、基本醫保、福利彩票,整合相關資金、財政補助等多種方式,籌措長期護理保險基金,落實好“有錢辦”的問題。

  3.積極穩妥有序推進。

  借鑒先期試點地區經驗,從解決重度失能職工的長期護理保障問題起步,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依照先重后輕的步驟,逐步提升拓展,探索可持續發展的運行機制。

  4.立足實際開拓創新。

  從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出發,強化頂層設計,堅持獨立險種、獨立運行,獨立設計、獨立推進,形成可復制、易推廣的長期護理保險漢中模式,為國家和我省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創出一條路子。

 

加快我省智慧健康
養老產業發展的建議

 

張紅晨

省市場監管局二級巡視員、

民盟省委會常委、民盟省政府直屬機關基層委員會主委

 

  運用新技術,培育“智慧+”養老新模式、新業態、新應用,增強高品質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和服務供給,激發由消費帶動的老齡人口紅利,是積極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措施。當前存在的問題是:產業發展不充分,產品水平有待提高;商業模式不成熟,企業造血能力較弱;部門管理涉及多,推進機制有待優化;數據共享不配套,信息安全有待加強。為此建議:

  一、加強統籌協作,創新管理機制

  發揮省智慧養老事業和產業領導小組作用,強化各部門在政策、標準、行業管理等方面的溝通協作,形成多部門齊抓共管、協調互動、整體推進的良好局面。強化科技、工信、民政、衛健等部門聯動,建立促進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的工作機制,加大智慧康養平臺整合提升,探索在智慧康養領域實施特殊管理制度,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逐步有序推開。

  二、加快平臺建設,提升服務效能

  支持企業加快構建以健康傳感器和數字化健康產品為關鍵環節的“智能硬件+云平臺+服務體系”平臺,實現智慧康養產品與服務的倍增效應。推廣智慧養老機構綜合服務模式,打造集養老服務資源整合和服務轉介功能的社區養老服務平臺,提高養老服務供需對接效率。加快新技術在康養領域的應用,打造一批智慧康養社區,開展社區和居家一體化智慧康養模式推廣。

  三、加大政策扶持,優化發展環境

  積極推動各部門對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的扶持,優化資源配置,完善多元資金投入,推動優秀產品和服務在居家、社區、機構養老中的應用,支持智慧康養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創新投融資機制,優化投資方式,完善價格形成機制,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智慧康養項目建設。加強智慧康養產品及數據服務標準研究,確立智慧康養服務規范,構建政府監管、社會監督、行業自律、市場自治的綜合監管機制。圍繞智慧康養產業發展重點,加大對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及團隊、急需緊缺人才、高端人才等引進力度。持續開展養老人才培養培訓“十百千萬”工程,將智慧康養從業人員納入相關人才培養計劃。
 

加強老年人智能化
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吳志紅

代表省臺盟

省政協常委、

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副主任,臺盟省委會副主委

 

  加快老年人社會服務體系建設,是保障老年人不斷增長的社會服務需求的重要舉措。近年來,我省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等方面提供了優質便利的服務,但在如何更好滿足老年人應對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日常生活需求,如何體現處處關愛以及維護老年人權益等服務細節方面還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缺少為老年人服務的智能化指引。

  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在許多辦事服務場所都實施了智能化操作業務。比如:醫院的網上掛號、網上購火車票、機票,對于空巢、失獨或農村老人來說,很多不會上網,誰來為他們解決網上掛號、購票或下載APP掃描二維碼等操作細節服務?迫切需要完善針對老年群體的智能服務,滿足日常出行生活需求。

  二、一些行業對老年人服務實行年齡一刀切。

  比如在銀行信用卡和保險辦理方面,實施年齡一刀切。隨著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60-70歲之間,在人們心目中還是準老年人概念,對于60歲剛退休的健康老人來講,正是剛剛步入放松、解壓、享受游玩開心的時候,但銀行不給超60歲人員辦理信用卡。對于70歲老人,旅游公司又限制了對無親屬陪伴老年人的出行保險,一刀切政策給健康活力老人帶來了諸多不便。

  為此建議:

  1.完善政策法規。

  由老齡委牽頭,協調相關職能部門及服務機構,發出《陜西省智慧助老行動倡議書》,加快制定法律法規,規范服務行業在為老年人服務方面提供更多的關愛服務,保護老年人在使用智能技術中的合法權益,幫助老年人邁過“數字鴻溝”。

  2.優化公共服務。

  政府部門應優化電子政務服務應用,保障老年人基本公共服務需要;智能產業應積極參與智能產品適老化改造,開發符合老年人使用特點的大屏幕、大音量智能產品和大字體、簡易化的操作系統,主動開展互聯網適老化改造,提供“關懷模式”“長輩模式”的服務應用等。車站、機場、公園、銀行、醫院、商場等公共場所應建立“無碼綠色通道”,采取替代措施,保留現金支付及線下辦理渠道,加強現場服務人員對持有老年證的老人進行現場操作指導,改善“面對面”服務。

  3.保護合法權益。

  在銀行信用卡和保險辦理方面,應視老年人身體狀況采取協議等方式減少糾紛,不應為避責按年齡一刀切。為使更多的老年人融入智能化、信息化社會,全社會應齊心協力為老年人提供更加貼心務實的精細化服務,切實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推進我省老齡服務業高質量發展
 

石英

省政協醫衛體委員會特聘專家

省決策咨詢委員會民生組組長

 

  如何推進我省老齡服務業實現更高質量發展,談三點建議:

  “十四五”期間,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開始邁入中高齡老人的行列,我省的人口結構將快速進入到中度老齡化(65歲以上老人占14%—21%之間)階段。

  一、強化分類指導,實現精準服務

  養老難在供給與需求錯位,或者說單一化的供給難以滿足多元化的需求。以往籠統將60歲以上人口界定為老齡服務對象,一刀切式的提供“標準化”服務,形成老齡服務資源宏觀短缺與微觀過剩并存的矛盾。(如“9073”被當成目標任務;“床位不足”又實際空置;一些體育娛樂設施利用率不高,但小飯桌、家政等基本服務難以滿足;老舊小區改造,外墻美化貼磚等“面子工程”政府全額補貼,老人最需要的電梯安裝及水氣暖改造等則補貼少、不強制難以實現。)

  建議以人口普查為契機,從區縣一級政府層面,對老齡服務對象進行細分。區分不同年齡段、不同健康狀況、不同經濟水平家庭,建立精細化動態化人口數據庫。在此基礎上,從社區層面對不同老人進行需求評估和輕重緩急程度排序。出臺政策,制定規劃,構建既全面覆蓋又針對不同層次老人細分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實現精準化老齡服務。

  二、厘清政府責任,優化部門分工

  老齡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涉及到多個政府部門工作職能,各部門有各自的“試點”和目標要求,容易形成“九龍治水”現象。1999年成立的“全國老齡辦”一直設在民政部,意味著民政部門是老齡服務工作牽頭單位。2018年中央編辦三定方案將“中國老齡協會”由民政部劃歸衛健委代管,但并未明確“全國老齡辦”是否同時轉移,一般理解統籌推進監督協調老齡工作的職能仍屬于民政部。因此,事實上形成了民政和衛健“雙牽頭”格局。

  建議將老齡服務保障工作主管牽頭部門從民政部和衛健委調整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省市縣級政府隨之相應調整轉移。“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包含了老年人力資源開發和社會保障的工作內容,更加符合“積極老齡化”的國際理念,有利于協調其他部門共同推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

  三、合理配置資源,激發市場活力

  充分調動社會資源興辦老齡產業,激活老齡服務大市場。智慧健康養老產業深度融合了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涵蓋了家政、餐飲、醫療護理、物流、體育休閑、旅游、文化教育、法律服務、金融服務等行業,產業鏈長,能夠容納海量不同層次勞動力就業。

  建議將智慧健康養老產業列為我省《“十四五”發展規劃》重點產業。在基礎較好、輻射引領強的區域率先開展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示范區建設,著力培養一批省級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示范基地和企業。以龍頭企業帶動數字經濟,以智慧產品和優質服務激活老年消費市場。

 

推動社會融入
實現老年人“主動健康”

 

毛瑛

省政協醫衛體委員會特聘專家

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管理學院教授

 

  我省作為人口流出大省,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進一步加深了常住人口的老齡化程度。養老資源供給總量不足、舉辦主體單一、供需結構不匹配等缺位、越位、錯位的問題和“空巢化”、家庭結構“核心化”等問題疊加,老年人社會融入形勢嚴峻,身心健康難以得到保障。

  一、存在問題

  (一)“初老”人群心理需求缺乏關注,“失能、失智”年輕化。

  現有老齡服務體系未能關注“初老”人群心理與社會交往需求,未能將老齡服務“端口前移”至老年人“健康懸崖”窗口期,導致“失能、失智”年輕化、床位使用效率低、養老投入與社會效益不成比例等現象。

  (二)“適老化”社會內涵不夠豐富,老年人缺乏社會融入渠道。

  社會對“適老化”的認識普遍局限于適老設施改造層面,對于老年人參與社會交流、實現個人價值的渠道及社會環境的關注明顯缺失,“適老化”的社會環境尚未形成。

  (三)老齡服務供給與需求錯位,一刀切關注“被動健康”。

  政府與社會各界對養老資源的投入建設主要集中在機構養老,主要關注被動滿足非活力老人生活照料、日常護理等需求。全社會普遍存在老年人無法參與社會活動的刻板印象,導致老年人社會融入陷入被否定與自我否定中,社會各界缺乏對活力老人“主動健康”意識的引導。

  二、意見建議

  (一)老齡服務“端口前移”,提高老年人“健康壽命”。

  一是政府應當明確定位,在老齡服務供給側實施改革,厘清養老需求的階段性與服務介入有效性;二是以社區為依托,發揮現代化社區的依托作用,通過社區在居民日常生活、文化交流的同質化效應,降低離退休產生的心理落差;三是組織開展社區互助活動,動員身體健康老年人志愿服務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失能老年人;四是做實家庭醫生服務與居民健康檔案規范化管理,針對性提供養老服務,提高老年人“健康壽命”。

  (二)拓展“適老化”社會內涵,為老年人社會融入創造條件。

  一是加強政府在“適老化”社會環境建設的主導作用,在省級層面組建民政部門、衛健部門等參與的領導機構,制定非政府組織、公益組織等助力老年人社會參與的實施細則;二是進一步發展終身教育,加強社會組織建設,建立年齡友好環境,提高老年人社會參與的內外能力;三是建立服務于老年人與社會對接的老齡人才中心,將社會團體和經濟團體與離退休人才銜接,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四是鼓勵社會機構開設適合老年人身心特征的崗位,建立老年人靈活工作制,兼顧老年人社會參與和養老需求。

  (三)加強宣傳引導,樹立老年人正確的養老觀念。

  一是全社會應當重新樹立對老年群體的新觀念;二是相關部門加強宣傳,鼓勵老年人在“初老”階段通過參與社會活動,收獲主觀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三是老年人應當主動樹立正確的養老觀念,在社會融入中獲得“主動健康”。

 

推進醫養結合創新發展對策
 

張冰

代表寶雞市衛健委

寶雞市衛健委副主任

  

  老齡社會的“醫”“養”需求疊加,直接影響著健康陜西的建設和發展。破解老齡社會服務發展難題,加快推進醫養結合刻不容緩。

  一、統籌規劃,構建政策保障體系。

  一要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完善協作機制。健全部門之間統籌聯動工作機制,打破民政、衛健、醫保、財政交叉管理、權責不清的狀態,從根本上解決“養老不醫護、治病不養老”的問題。二要優化“醫養結合”項目審批環境。對養老機構設置醫療機構或醫療機構增設養老服務的,衛健、民政部門要按照首接責任制原則,及時根據各自職責辦理審批,不得將彼此審批事項互為審批前置條件,打造“無障礙”審批環境。三要建立健全制度保障體系。圍繞資金補貼、用地保障、投融資、稅收減免等方面,研究出臺可操作性的政策保障措施,讓社會辦養老機構享受同等的扶持優惠政策,從而形成共同推進“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發展的合力。

  二、注重實效,構建完善標準體系。

  一是降低“醫養結合”項目準入門檻。適度調整養老機構設置醫療機構的審批標準和要求,有效降低養老機構的資金投入,杜絕醫療設施設備的閑置浪費。二是明確“醫養結合”項目具體標準。盡快制定出臺內容具體、操作性強的“醫養結合”養老機構標準,明確硬件設施、功能、人員配備標準等,既為建設者提供建設指南,也為管理者提供認定標準。

  三、分類實施,構建協調發展體系。

  一是嚴格規范管理,改善“托底”養老。進一步提高農村“五保”集中供養標準,并從中單列一部分“五保”老人的醫療費用;二是強化服務功能,提升居家社區養老水平。針對90%以上的老人居家養老的現狀,在醫療服務為老年人巡診的基礎上,利用現代化信息手段,建立老年人健康檔案,實現大數據平臺與衛生部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聯網共享。

  四、引育并舉,構建人才支撐體系。

  一是抓人才流動。鼓勵醫療機構的優秀執業醫師和護士到養老機構中進行輪崗服務,并給予相應的特殊崗位補貼;對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畢業的各類專業人才,進入養老機構工作滿一定年限后,給予一次性經濟補助。二是抓待遇提升。將社會辦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中的醫護人員,納入衛生健康部門統一管理,在薪酬、職稱評定等方面,與公辦醫療機構享有同等待遇,充分調動醫護人員的積極性。三是抓職業培訓。將養老機構負責人和老年護理員納入政府培訓計劃,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不斷提高養老服務隊伍的專業化水平。

  五、創新制度,構建醫療保險體系。

  一要圍繞“醫養結合”模式中醫保報銷不暢通、個人支付費用較高問題,建議適度放寬需要治療老人的醫保范圍和報銷比例,減輕老人經濟負擔。二是逐步建立健全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探索建立和推廣老年人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對失能、半失能的參保老年人,在定點護理機構由護理保險基金支付相關費用。三是充分發揮商業保險的風險分擔作用。積極引導各保險機構設計開發多種形式的險種,為老人提供多樣化的“醫養結合”保障服務。

 

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的建議
 

王瑞

閻良區政協委員

閻良區德瑞養老院院長

 

  培養和建設一支數量大、專業強、層次高的養老服務人才隊伍,是解決養老難問題的關鍵因素,也是提升養老服務整體水平的重要保障。

  一、存在問題

  (一)綜合型管理人才缺乏。

  養老機構大多需要提供生活照料、醫療保健、康復護理、心理咨詢等專業化養老服務,綜合型管理人才在養老服務業中供不應求。

  (二)專業護理人員缺口較大。

  護理人員流動性大、平均年齡高、社會保障不健全,人才缺乏是行業普遍現象。再加上養老人才資源配置不合理,結構不科學,人才可持續難度較大,很難滿足需求。

  (三)養老專業人才后繼乏力

  目前從業的主要是農村中年婦女或下崗女工。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多數年輕人不愿意從事養老工作,儲備和發展年輕專業養老人員已刻不容緩。

  二、對策建議

  (一)注重培養,打造“一專多能”應用型人才。

  鼓勵高校設置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將學歷教育、職業技能培訓相結合,加快培養老年醫學、康復、護理、營養等方面的專門人才。

  (二)強化培訓,提高專業人員的服務能力。

  政府應加大投入,建立養老專業培訓基地,從養老服務實際需求出發,開展養老專業技能培訓。支持條件較好的社會養老機構掛牌成為高等院校和職業學校的實習培訓基地,為相關專業學生提供實習崗位。舉辦老年照護人才技能競賽和家庭服務業技能大賽,以競賽帶動日常輪訓,激發養老服務人員學習技術技能的熱情。

  (三)加強引導,壯大養老從業人員的整體力量。

  引導和鼓勵養老從業人員建立終身從業的職業規劃。通過購買基層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的方式,開發更多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崗位,吸納更多畢業生就業。發展更多能夠兼職從事養老服務工作的群體,鼓勵社會志愿者參與養老服務。

  (四)加大宣傳,積極開展各種推介活動。

  開展“最美院長”“最佳養老院”“最美護理員”等評選活動,利用各種媒介廣泛宣傳養老機構和養老服務人員的先進事跡,樹立養老行業先進典型,積極構建“養老、敬老、孝老”的社會氛圍,倡導養老新生活,樹立養老新觀念,推動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良性發展。

 

推進老齡健康產業發展的建議
 

崔榮華

全國人大代表

榮華控股企業集團黨委書記、 董事長

 

  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推動我省健康產業和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快產業規范整合,推進規模化品牌化發展

  切實加強政策引導,規范康養產業布局,培育上下游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條和體系,推動康養產業實現品牌化、標準化、連鎖化發展。力爭在十四五期間推出2~3個本土康養品牌龍頭企業,初步形成若干具有較強市場競爭能力的綜合服務康養產業企業集群。加快金融、農業、地產、物流、旅游等產業發展,形成康養產業“大聯盟”。積極申請設立國家康養產業發展實驗區,形成以區內優勢產品和服務為龍頭的產業集群。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進健康產業做大做強

  1.建議以政府產業引導基金為主導與民營資本相結合成立康養產業基金,

  充分發揮資本多元化、股東實力雄厚、管理能力強的優勢,聚焦康養產業優質企業和項目,重點投資符合國家康養產業發展戰略政策的項目,包括國家、省、市養老地產項目或收購現有物業并改造為養老項目,打造本土的運營品牌團隊。

  2.進一步落實支持中小企業融資政策,積極支持康養機構發展。

  結合金融機構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把康養產業納入銀行綠色信貸專項窗口,提供信用增值服務等多種方式,支持企業解決正常經營流動性資金問題。鼓勵金融機構和國有企業通過股權投資、夾層投資、股東借款等多種形式,加大對養老服務企業的融資支持。

  3.建議出臺專項扶持政策,促進“醫養結合”的護理型養老機構建設。

  鼓勵二級以上綜合醫療機構開辦養老院,開展醫養結合工作。推動社區醫療與居家養老相結合,使居家醫養服務納入醫保范圍。對養老機構設立的醫療機構(醫務室),實行單獨序列醫保審批。合理調整安寧療護的醫保支付方式,改次均費用的監管為按床按日結算,促進安寧療護的可持續發展。

  三、營造良好適老環境,滿足多元老齡服務需求

  1.加大對康養產業的公共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

  持續推進社區、公共場所“適老化”改造,大力推進大健康特別是養老機構“公建民營”,進一步落實對民辦非盈利機構的支持政策和措施,促進更多民營資本進入養老服務。

  2.加強老齡健康產業人才隊伍建設。

  建議制定大健康人才培養專項規劃,建立與促進老齡健康產業相適應的人才評價、激勵機制。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職業學校開設老齡健康服務相關專業,鼓勵相關院校、培訓機構與用人單位合作開展訂單培養或員工培訓。加強養老護理人員專業技能培訓,提高薪酬標準,促進養老服務隊伍穩定。

  3.提高社會化養老水平。

  建立社會公益助老標準化評價體系,健全企業信譽評價和個人職稱及晉升評定機制。進一步破除現有的障礙壁壘,對以民宅為主體開辦的小微型養老機構,建議按照普通居民住宅來管理,滿足超小微型養老機構客觀需要。

  (攝影:各界導報記者 杜靜波)

編輯: 孫璐瑩

相關熱詞: 養老 新模式
分享到: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

本網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版權均屬各界新聞網所有,任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各界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陜ICP備13008241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