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
我家大門常打開——經濟特區全方位對外開放故事
連接深圳和香港的深圳灣大橋以及深圳市南山區(2020年9月20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新華社北京10月21日電 題:我家大門常打開——經濟特區全方位對外開放故事
新華社記者鄒聲文、付敏、趙文才
打開中國地圖,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五個經濟特區宛如鑲嵌在祖國東南門戶的五顆明珠。以經濟特區為觀察點,隨著我國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立體開放格局逐漸形成,一個家門常開、兼容并蓄的開放中國,正加速與世界同頻共振、深度交融。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再次強調,“經濟特區處于改革開放最前沿”“率先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深圳市福田區風光(2020年10月10日攝)。 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聯結五洲情意
今年6月,一個來自中國的特殊旅行箱給疫情之下的法國阿蘭·沙爾捷高中的學生們送去了溫暖和祝福,旅行箱里是廈門外國語學校高二法語班學生們自發籌集的1200多只口罩和20多件禮物。
廈門外國語學校與阿蘭·沙爾捷高中締結為友誼學校已有10年。廈門外國語學校高二法語班學生郭瀾瀾說:“我們想通過這樣一份心意告訴法國的同學們,盡管疫情給世界帶來沖擊,但它不能阻止友愛的傳遞。”
這是經濟特區與世界深度互動、彼此交融的一個縮影。40年來,人文領域的開放交流構成了經濟特區開放發展的重要內容,也在經濟特區與世界之間搭建起一道具有情感溫度的人文橋梁。
參觀者在深圳市南山區大疆創新公司展廳體驗無人機(2020年9月27日攝)。 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疫情之下,情意更真。在深圳,華大基因集團受安哥拉政府委托,將在該國建設5座“火眼”新冠病毒檢測實驗室;大疆公司在突尼斯、摩洛哥、南非等國用無人機參與抗疫工作,并計劃在其他非洲國家開展抗疫合作;華為通過視頻會議、云服務、大數據等技術助力抗疫……
開放的人文環境、包容的文化語境,在為經濟特區賦予更多魅力元素的同時,也促使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從國外來到經濟特區,并最終在這里實現價值。
在廈門官任國際社區,生活著來自40多個國家的千余名境外人士。法國廚師格雷格的法式餐廳就位于社區附近的新港廣場。格雷格與妻子已在廈門生活了十余年,兩個兒子也都在廈門出生。“廈門就是我的第二故鄉,在這里我仿佛聞到了久違的故鄉的味道。”格雷格說。
深圳蛇口太子灣郵輪母港以及蛇口港(2020年10月8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集聚優勢資源
深圳南山區科興科學園。戴爾科技集團今年8月在這里設立了其在中國的第一家企業解決方案中心,該中心將為不同行業的企業推出新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并把成功案例加以推廣。
深圳夜景(2020年9月16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落戶深圳是因為深圳的開放性及其雄厚的科技基礎。”戴爾科技集團全球副總裁周兵說。
600公里之外的廈門。戴爾(中國)有限公司1998年落戶廈門火炬高新區;隨著業務不斷做大,近年來戴爾中國服務總部也落戶廈門,與廈門經濟特區同步成長。
走進位于廈門市湖里區的廈門新科宇航科技有限公司,記者看到車間里擺放著飛機發動機分解圖,技術人員正在維修區域里忙活。
這是全球著名的飛機機身維修商新加坡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在廈門設立的從事飛機零部件維修、改裝的合資企業。“去年我們一共修了39臺飛機發動機。”新科宇航總經理林恬欽介紹,公司近10年來保持30%的年復合增長率,客戶遍布印尼、泰國、印度等國家。
貨輪在廈門東渡港區裝卸集裝箱(2017年8月2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
40年來,憑借優質的營商環境和良好的投資氛圍,經濟特區吸引大批國際知名企業落戶,開放成為基因,根植城市血脈之中。
珠海橫琴一角(2020年9月13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今年9月,澳門金悅軒餐飲集團麾下的“金悅軒”入駐ICC橫琴國際商務中心,珠海橫琴迎來首個澳門大型餐飲品牌。金悅軒餐飲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集團首次在橫琴拓店,不僅是對橫琴未來發展充滿信心,也將有助于拓展澳琴兩地合作。
橫琴新區最新數據顯示,全區澳資企業總數首次突破3000家,注冊資本達850.18億元。
在海南自貿港生態軟件園內的海南網易聯合創新中心,老師在為學員授課(2020年6月28日攝)。 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 攝
幾組數據勾勒出經濟特區開放的圖景。深圳、珠海、汕頭三個經濟特區1980年至2019年,累計實際利用外資1503.98億美元,其中近300家世界500強企業在深圳投資。在廈門,已有1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商投資落地,63家世界500強企業在這里投資114個項目。在海南,自貿港建設帶來新的投資熱潮,2019年實際利用外資15億美元,已連續兩年翻一番。
如今的經濟特區,正在加快構建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由俄羅斯新西伯利亞出發的中歐班列返程班列經由內蒙古二連浩特口岸入境,在廈門港作短暫停留,轉接船舶南下前往越南胡志明港。這是廈門海滄火車站海滄鐵路貨場工人準備將返程過境班列上的集裝箱貨柜吊裝到集裝箱拖車上(2019年10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被譽為“鋼鐵駝隊”的中歐(廈門)班列,已從最初的“一條線”發展為現在廣布歐洲、中亞多國的“一張網”,成為中國擴大開放的鮮明印記。在海上,51條以“絲路海運”命名的航線從廈門港始發,連接四海,通達五洲。
深圳前海(2020年10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深圳搶抓“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等重大機遇,打造了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等重大開放平臺,并持續推進中越經貿合作區等項目建設。2019年,深圳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出口額增長13%。
匯智創新高地
深圳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2018年10月25日攝)。 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暮色漸深,深圳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辦公室里仍是燈火通明,“80后”創業者招俊健正與團隊成員聚精會神調試公司研發的新款體感格斗機器人。
深圳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創業者招俊健(左)與團隊成員交流(2018年10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2015年,招俊健在深圳創辦工匠社科技有限公司,短短幾年,成為格斗機器人領域的領導者。如今,這家集機器人技術研發和生產于一體的高科技企業,已經打開了8個國家和地區的市場大門。
像招俊健這樣的創業者,活躍在經濟特區的各個領域,為創新驅動下的經濟特區更高質量發展提供著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第一次來到珠海時,覺得這里環境非常好,是適合研發的環境。”2014年,包曉軍從加拿大帶著一支7人團隊回國,創辦珠海納睿達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和生產用于天氣探測的有源相控陣雷達。
海南生態軟件園園區(2020年4月1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
在海南生態軟件園,牛津海南區塊鏈研究院等一批區塊鏈企業和機構進駐,全球區塊鏈領域的知名專家在這里開展基礎研究和場景應用合作。
“這里不僅有我想要的產業生態,也有我喜歡的居住環境,以后我打算帶著家人來海南居住。”英國牛津大學計算機系系統安全中心主任艾文·馬丁諾維奇已經深深喜歡上這里。
海南生態軟件園一家企業的員工在辦公(2020年4月1日攝)。 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
海南自貿港建設吸引越來越多國際人才。今年3月,海南啟動首批面向全球招聘3萬名崗位人才活動,截至9月已簽約7321人。
在廈門,良好的人才政策和營商環境吸引了大批行業頂尖人才與高科技企業入駐,為當地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汕頭第一家外資企業——正大康地汕頭有限公司(2020年9月5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在汕頭,從1984年愛國僑領謝國民投資興辦第一家外資企業至今,數千家僑資企業助力汕頭走出“以僑為橋”的對外開放新路。
40年開放發展的累累碩果,為經濟特區乃至整個中國的加速騰飛積累了寶貴經驗,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上,以全方位對外開放促進經濟特區更高質量發展的號角已經吹響。(參與采寫:周科、吳茂輝)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