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來了!國內最大垃圾填埋場變生態園 西安每天10000噸垃圾去哪兒了呢?
在西安,位于灞橋江村溝的垃圾填埋場是西安主城區僅有的生活垃圾填埋場。眼下,這個占地面積超過1000畝的國內最大的垃圾填埋場馬上就要被填滿,近期將關閉封場。
江村溝垃圾填埋場1994年建成,每天處理垃圾達到10000噸,是目前國內日處理量最大的垃圾填埋場。在原本的計劃中,江村溝每日的填埋量是在2500噸上下,原本能使用50年的填埋場,提前20年迎來了飽和。
江村溝垃圾填埋場的作業區占地1000多畝,相當于100個足球場那么大。庫容量也是全國最大,記者腳下的地方實際上都是一層層垃圾填埋起來的,有150米,是50層樓的高度。
西安市城管局生活垃圾末端處理小組組長 孫建軍:后續我們會隨著封場工作的同步進行生態修復的工作。這個地方會變成一個大的生態公園,還老百姓一個更好的環境。
西安首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投產
超負荷使用的垃圾填埋場關閉后,西安每天10000噸垃圾該怎么處理?11月4日,西安市首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投產試運行,三臺750噸焚燒爐在藍田前衛鎮同時點火啟動,日處理生活垃圾可以達到2000噸以上。
光大環保能源藍田有限公司總工 孔祥帥:可以利用不可回收的垃圾,進行焚燒發電,再一個就是無害化,能夠保證我們的生活垃圾在焚燒的過程中還能得到無害化的處理。
除此之外,建設在高陵、西咸的兩個焚燒項目將在本月底投入運營,處理垃圾總量可以達到5000噸;到明年底,西安市5個無害化處理項目將全部投入運營,每天總處理能力將達到12750噸,完全可滿足當前西安市垃圾處理的需求。但對于新建的垃圾焚燒廠又面臨新困難,垃圾無害化處理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源頭垃圾分類,如果不分類或者分類不精細,干、濕垃圾不分開,燃燒不充分,就有可能產生有毒有害物質。
垃圾“一桶扔”現象仍存在
今年全國46個重點城市被列為垃圾分類試點城市,到明年年底前,46個重點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實現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系統全覆蓋。垃圾分類不單單從一個桶分成了四個桶,還多了規矩和準則。垃圾分類是否精準直接關系到無害化處理的精細度。西安也是46個試點城市之一,落實情況又如何?來看記者的調查。
西安市提出,2019年要實現城市垃圾分類全覆蓋;9月1日《西安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實施,規定西安生活垃圾分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其他垃圾四類。單位或個人違反規定隨意投放生活垃圾的,個人罰款100元以上200元以下,單位罰款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并將不良信息納入個人征信系統。這意味著西安垃圾分類邁入“強制時代”。然而記者發現推行效果并不理想。
在一些老舊小區,垃圾“一桶扔”現象仍然存在,垃圾分類變成了一種口號。在碑林區文藝路自由宅小區,居民垃圾不加分類就隨意丟進桶里;即便有分揀,物業管理員也只是出于經濟需求,把廢紙箱紙盒揀出來,并非從環保角度出發。
按照西安市建筑垃圾管理條例第二章第七條的規定,建筑垃圾排放人應當對建筑垃圾進行分類;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將建筑垃圾與生活垃圾、危險廢物混合處置。但在西安市高新區糖果小區,不僅建筑垃圾長期堆放,而且鞋盒、燈具、木板、收納盒、電線電纜等生活垃圾和這些建筑垃圾混放在一起。我們隨意打開幾個垃圾桶,看到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比如毛巾、塑料袋、紙盒都是混裝混放。
夜幕降臨,橡樹社區的垃圾隨意堆放的垃圾越來越多。一位飯店服務員拉著一車垃圾,面對鏡頭很淡定的隨意把垃圾一丟,扔在已經溢出的垃圾桶上,揚長而去。
而相關的管理部門做的又如何呢?凌晨5點半,正是垃圾統一清運的高峰期。記著蹲守在碑林區長勝街、太乙路等幾個街區調查發現,本應該分類處置的生活垃圾、其他垃圾和廚余垃圾以及可回收垃圾再次相遇在垃圾車里,大件的沙發墊、鋼構的簡易衣柜、布料衣物、書本包裝盒、塑料泡沫板、玻璃瓶,甚至是樹枝、木板并沒有分類,一股腦地倒進了垃圾清運車里。
西安市城管局生活垃圾末端處理小組組長孫建軍坦言,垃圾分類不能僅僅只是依靠民眾的自覺,而是要建立在社會約束和管理之上,還需要政府建立持續的考核體系。
西安市城管局生活垃圾末端處理小組組長 孫建軍:如果說,這個車明明你拉的廚余垃圾,實際上里面廚余垃圾占比非常少,還是混合性垃圾,那對后面來講就是災難性的。在垃圾分類這個過程中,西安的確還有問題,這些問題有咱設施不到位的問題,包括剛才咱講的,收運設施運輸設備不到位的問題。對我們來講,我們是嚴格禁止的,進行了有力地打擊。
垃圾分類 "面子"和"里子"都要做到位
垃圾分類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并不是源頭分類了,垃圾分類工作就完成了。分類后的垃圾該如何進行無害化、環保處理運輸是否真正實現了分裝分運?對于違反垃圾分類的,執法工作是否能做到持之以恒、違法必究?進入強制垃圾分類時代,如果這些問題解決不好,垃圾分類工作就會變成走過場。推進垃圾分類是大好事,“面子”和“里子”都要做好,硬件設施有了,還需要每一個環節都能按照要求做到位,這其中,更少不了加大監督和執法的力度。(央視記者 蔣樹林)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