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廣播電視總局6月19日通報稱,一些電視臺播出的“O泡果奶”“莎娃雞尾酒”“邦瑞特植物防脫育發露”等廣告,存在導向偏差和夸大夸張宣傳、誤導受眾等嚴重違規行為,已要求各級廣播電視播出機構停止播出。其中特別指出,上述廣告中部分內容含有表現學生早戀和少男少女飲用酒精飲品感受等情節,“價值導向存在偏差,易對未成年人產生誤導,影響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廣告具有宣傳產品和服務的屬性。這也使其容易游走于夸張和夸大的邊緣。如果說這種游走還多少有些分寸把握不好的托詞,那么上述內容中傳達出的那些奢靡生活場景、曖昧情感暗示甚至情色挑逗等低俗不良信息,以及違背事實的虛假元素,則是對青少年價值觀的一種明顯負面的誘導。
從監管層面發布的通報來看,這種誘導“無心插柳”的可能性比較小。因為按照通報,上述廣告“違反了廣告法、廣播電視管理條例、廣播電視廣告播出管理辦法等規定”。
這種違法違規的傳播內容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并不鮮見。稍事留意一下便可發現,不只是一些電視廣告,還有一些充斥于商業網站的網游推介頁面,部分青春偶像劇中的情節設置及對白,甚至個別以孩子為中心的真人秀節目里,都或多或少傳達出一種不健康的信息抑或價值觀層面的混亂和誤導。
顯然,這背后一個關鍵的推手是對于流量和關注度的過度追求。而這無疑與利益相關,甚至有可能形成某種黑色產業鏈條。內容的制作方和播出方或已達成某種“默契”與合謀,才使得這些建立在受眾低級快感基礎上的營銷策略得以穿過重重關卡,在大眾傳媒上與未成年的年輕受眾零距離接觸。
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廣告不得含有虛假或引人誤解的內容,不得欺騙、誤導消費者。而這些內容制作者尤其是相關企業“唯利是圖”的本性已擊穿了基本的道德和法律底線。其初衷很簡單,什么能吸引眼球,能帶來利益,就做什么。
而播出平臺在內容審核方面的漏洞更不容忽視。新廣告法出臺后,主要依照制作和發布平臺“前期審核”原則,規定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依據法律、行政法規查驗有關證明文件,核對廣告內容,“對內容不符或者證明文件不全的廣告,廣告經營者不得提供設計、制作、代理服務,廣告發布者不得發布”。工商部門和廣電部門則主要是“事后查處”。
看來,這種機制將預警和篩選放在具有利益相關性的播出平臺,存在某種“滯后性”,客觀為權力尋租提供了便利。
上述幾個關鍵鏈條不同程度的“失范”,直接助推誤導青少年價值觀的低俗不良信息在媒體平臺出現。若不能及時得到有效遏制和源頭解決,將可能引發局部泛濫,甚而在個別區域形成一種畸形的傳播生態。最終結果不僅傷害到我們祖國的可愛花朵,也將傷及相關媒體的公信力。可謂害人害己,貽害深遠。
因此,當務之急,必須堅決斬斷背后的黑色利益鏈條,從事前預警到事中監測,再到事后懲戒,一系列環節配套完善,才可能建立一個良性健康的傳播生態,營造出呵護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視聽環境。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