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群人,他們通過鏡頭記錄時代前進的步伐,用鐵筆書寫西安故事。他們,與時代相隨,與群眾相知。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記者。
11月7日,市委宣傳部在藍田縣舉行慶祝第二十五個中國記者節主題沙龍活動。中省市新聞單位代表齊聚一堂,圍繞“新聞有觀點 妙語頌長安”主題,分享新聞路上的所見、所思、所想,深入探討西安新聞事業的當下和未來。
新聞工作者代表分享在講好西安故事中的采訪創作感悟
“為讀者呈現出一個充滿生命力的西安”
“2023年,我寫下的第一篇報道西安的新聞稿就是聚焦西安的夜。夜色中有充滿煙火氣的各色夜市,也有大唐不夜城璀璨的燈光。外地朋友曾打趣說:‘丹華,你這文章給我們直接描繪好了一個西安旅游地圖呀!’”人民日報社陜西分社記者張丹華,回顧著自己對西安的“初印象”。
短短兩年,張丹華采寫的“西安故事”稿件已有60多篇。她特別關注西安的文化底蘊。“這些年我聚焦西安演繹名片《長恨歌》,通過報道《跟著演繹去旅行》,帶領讀者感受西安文旅產品的多樣性。西安文化新地標‘長安樂’建成后,我第一時間去探訪,將非遺與科技完美融合的《無界·長安》推介給更多朋友……我想通過自己的作品,將一個開放包容、有生命力的西安呈現給更多中外友人。”張丹華說。
“妙語長安”媒體沙龍現場
生動的采訪細節 給了記者最好的答案
新華社陜西分社記者張斌,平日愛爬山。大秦嶺是他周末常去的地方。也是在這里,他發現了許多有價值的新聞線索。
“一次,我去子午峪采訪,峪口內豎立著一個林長制公示牌,上面有林長的姓名和手機號碼。非工作日,這位林長的手機能打通么?記者的好奇心驅使我撥打了牌子上的電話,沒想到真打通了。‘咱們不是有‘空天地人’一體的秦嶺生態環境監測保護系統,您能看到我現在在哪里么?’當我問出問題時,沒想到林長竟然準確說出了我所在的位置。通過這次采訪,西安的秦嶺保護工作做得怎樣?干部作風如何?我心中都有了答案。”張斌分享著自己采訪印象最深的事。
鄠邑區關中忙罷藝術節的紅火,藍田蕎麥嶺的“花經濟”,周至縣落實生態產業化及產業生態化的舉措辦法,都成了張斌創作的新聞稿件中最鮮活的素材。“我還會繼續扎根秦嶺,因為這里還有許多故事等待我們挖掘。”張斌說。
新聞工作者代表分享在講好西安故事中的采訪創作感悟
踐行好“四力 ” 呈現出不一樣的西安
央視總臺陜西總站記者秦祎,來西安工作不到一年,卻精品頻出。
精品緣何而來,就來自于新聞記者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我一直琢磨著有關西安的報道怎樣出新。”今年三伏天,秦祎來到西安音樂學院,深入采訪修復古琴的專家。看完報道,觀眾感嘆“西安還有這樣技藝精湛的大師,知道了西安的更多面。”《黑神話:悟空》上線第二天,她就拿出了探訪報道,在藍田水陸庵,全景展現西安在文物保護與文物推介方面付出的努力。
西安的老菜場成為城市更新典范,為更好呈現這一西安城市更新的“代表作”,她在老菜場采訪了一周時間。“每天都拍到攝像機沒電為止,拍攝了500G的素材。采訪了中外游客、居民、新業態從業者,這條新聞在央視《新聞聯播》播出后,得到許多觀眾點贊。”
華商報社大風政務中心主編鄧光明,以《“風”起長安》為主題,詳細講述了政務中心如何讓新聞接地氣、更具煙火氣。“我們聚焦西安市委、市政府所辦的為民實事,下一步還將策劃打造一系列有創意的欄目,打造西安城市文化新IP。”鄧光明說。
新聞工作者代表精彩的分享引得媒體同仁掌聲連連
只有到現場 才能抵達新聞真相
“記者的道路應該在何方?黨的聲音在何方,記者就應向何方;人民在何方,記者就應向何方;事實真相在何方,記者就應向何方;媒體融合在何方,記者就應向何方。”西安報業傳媒集團(西安日報社)記者袁玥說。
“回顧15年的記者歷程,我曾為一條事關食品安全的新聞線索,跟蹤運貨車輛三天,查到黑作坊源頭,執法部門的嚴查讓市民拍手稱快。我曾為報道渣土車亂象,用車攔截企圖逃跑的黑渣土車,渣土車司機急剎車時離我不足一米,支撐我的是維護正義的勇氣。我曾隨慈善機構奔赴水災現場,一路上多次遇到道路塌方險情,但也在新聞現場感受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大愛無疆……”袁玥的分享感染著現場的記者和嘉賓。
“全媒體時代來臨,我也從一名文字記者,逐漸成長為能采訪、會拍攝、能出鏡的‘全媒體記者’。未來,我還將繼續奔跑在新聞一線。”袁玥說。
記者們關注著西安與中國的故事、西安與世界的故事。
國際在線記者柳洪華分享了采寫《六國當紅博主聯合推介西安》稿件的經過。“這些年在西安,明顯感受到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這里工作旅游和生活。采訪中,許多外國朋友對西安連連稱贊,他們贊賞西安開放的胸襟,對未來的西安充滿期待。我還會與這些采訪對象保持聯系,相信下一次他們來西安,西安會給他們更多驚喜,他們的感受也會給我的新聞報道增添更多素材。”柳洪華說。
與會嘉賓和新聞工作者代表在蕎麥嶺、高山草甸調研
為西安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強勁有力的輿論支撐
近年來,人民日報持續聚焦西安,報社記者們通過筆和鏡頭,記錄西安、見證西安、推動西安更好發展。該報報道的《中水“再生”,西安一年節出四座大型水庫》單篇APP傳播量60.7萬次;頭版報道《讓科創的種子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整版報道《千年榴花照眼明》等廣受好評。
如何講好“西安故事”,人民日報社陜西分社社長張鐵認為,不僅要有宏大敘事,還要有人間煙火。不僅要有厚重歷史,還要有光明未來。不僅要有中國視野 ,還要有世界眼光。未來,人民日報將把強國復興之路上的西安故事講得更加精彩。
今年以來,新華社陜西分社刊發與西安相關的新聞報道3000余條,全方位多維度“解碼”西安、宣傳推介西安。新華社陜西分社副社長、總編輯陳鋼表示,將繼續做好西安的文化報道,展現西安特質。繼續加強經濟報道,展現西安新活力。同時做好社會人文報道,展現西安新形象,營造西安加快發展良好氛圍。
“面向未來,我們將帶著情感報道西安,帶著滿心滿眼的創新創意報道西安,通過新聞報道將更多資源引入西安,為觀眾呈現出一個更加多姿多彩的西安。”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陜西總站黨委副書記侯濤說。
光明日報社陜西記者站站長張哲浩、經濟日報社陜西記者站站長張毅表示,將用鏡頭和筆墨聚焦中國式現代化西安實踐取得的新氣象新成效,為西安改革發展加油鼓勁。
與會嘉賓和新聞工作者代表合影
新征程承載新希望,新征程召喚新使命。
活動尾聲,新聞記者們紛紛表示,將始終心懷“國之大者”、主動擔當作為,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昂揚的斗志,用辛勤的汗水、深情的筆觸和生動的鏡頭,采寫創作更多冒熱氣、接地氣的新聞精品和鮮活報道,為黨的新聞事業凝聚強大力量、為西安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強勁有力的輿論支撐。
(文/記者 拓玲 實習生 次德吉 圖/記者 王健)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