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趙婧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貫徹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我國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同時強調,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如何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更高質量的區域協調發展?緊扣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開展“三個年”活動和發展“四個經濟”的部署要求,省政協以“政協之能”服務“發展之為”,為助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深入開展調研、積極協商建言。
發揮政協優勢助推縣域經濟加快發展
縣城是連接城市與鄉村的紐帶,縣域經濟是區域發展的基石。近年來,我省把發展縣域經濟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基礎工程,作為縮小城鄉、區域、收入差距的戰略抓手,努力讓群眾生活更加殷實、更加幸福。
——經濟總量持續增長。2022年,全省縣域地區生產總值和縣均生產總值分別為14087.27億元、185.36億元,是2012年的1.8倍、1.9倍。
——縣域工業發展迅速。2022年,全省縣域工業增加值為7938.00億元,相比2017年增加了48.5%;工業增加值增量為1120.24億元,占縣域地區生產總值增量的73.2%,工業“壓艙石”作用突出。
——居民生活不斷改善。2022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42431元、15704元,是2012年的2.1倍、2.4倍,城鄉收入比由2012年的3.2:1縮減到2022年的2.7:1。
盡管我省縣域經濟從縱向看取得了較快發展,但橫向與全國發達省份及周邊地區相比,仍存在經濟規模較小、實力不強、發展不均衡等問題。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開展“三個年”活動和發展“四個經濟”的部署要求,進一步推動全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按照省政協主席徐新榮1月28日在省政協黨組(擴大)會議上的要求,省政協及時成立9個專題調研組,由徐新榮主席和李興旺、楊冠軍、劉寬忍、張曉光、孫科、范九倫、李忠民、高嶺副主席分別帶隊,組織省政協辦公廳、研究室、各專門委員會以及部分政協委員和專家學者,對全省12個市、區(含楊凌示范區、韓城市)37個縣區進行重點調研,通過實地調研、召開座談會、個別訪談、線上線下問卷調查等多種形式,廣泛聽取市縣有關部門、產業園區、民營企業家代表的意見建議,并分赴廣東、福建、山東等地考察學習先進經驗。
3月22日,省政協主席會議聽取各調研組專題匯報,對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形成了《關于推動我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調研報告》并報送省委、省政府,得到省委副書記、省長趙剛和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務副省長王曉的批示,為我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政協智慧和力量。
突出產業引領提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
產業是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如何做好“土特產”文章?如何突出產業優勢?怎樣推進全產業鏈發展?這些具體問題都是此次省政協開展專題調研的聚焦點。
山清水秀,風景如畫。安康地處秦巴山區,獨特的地理區位和氣候條件,造就了這里豐富的生物、礦產、水力資源。省政協醫藥衛生體育委員會調研組在調研時發現,盡管安康富硒食品、中藥、生態旅游等產業優勢明顯,但由于產業分散不聚集、主導性不強、特色不鮮明,導致出現同質化現象突出、產品附加值較低、市場競爭力不足等問題。
構建縣域經濟的特色優勢產業,就必須要做大做強“土特產”品牌。省政協醫藥衛生體育委員會調研組建議,持續深挖縣域特色產業,加大科研力度,制定統一標準,提高農產品質量,推進產業升級,深化品牌建設,打造“冠軍單品”和“明星品牌”,擦亮“中國硒谷”金字招牌,以富硒食品賦能旅游產業,以旅游撬動康養快速發展,把“綠水青山”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效能。
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建設產業園區是抓手之一。促進基于產業集群的縣域產業園區發展,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調研組在調研時發現,受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和地理區位的影響,一些縣級政府部門主導建設、管理運營的園區招商引資、園區運營經驗缺乏,導致一些建成的園區企業入駐利用率不高,園區內產業聚集效應發揮不夠充分。
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調研組建議,提高產業園區建設水平,在省級層面統籌縣域產業園發展規劃,找準園區產業發展定位,避免各地園區同質化發展、無序化競爭。實行“多縣一業”、抱團發展模式,圍繞規模大、鏈條長的優勢產業布局工業園區,深化延鏈強鏈補鏈,加強輻射帶動,形成集聚效應。
在山東省濰坊市,“壽光元素”引起了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調研組的關注。近年來,壽光從“一粒種子”到“一桌好菜”,依托設施蔬菜產業發展優勢,在種子選育、種苗推廣、功能蔬菜、預制拓展、精深加工、品牌推廣等領域全面發力,推動建成結構合理、鏈條完整的千億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讓當地蔬菜實現了“立足濰坊、帶動山東、輻射全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調研組建議我省以鏈長制為抓手,立足縣域優勢,實施錯位發展,每個縣集中培育壯大1至2個富民強縣的主導產業。健全聯農帶農機制,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通過訂單生產、入股分紅等方式,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讓各類主體和農民分享收益。
強化要素保障激活縣域經濟內生動力
強化要素保障,是激活縣域經濟發展內生動力的重要載體。如何發揮人才優勢?如何用好土地等資源?如何推進城鎮化建設?這些都是省政協調研組的關注重點。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地區出現“空心化”現象,導致縣城出現用工難、技術人才短缺、經濟活力不足等問題。在調研中,一組數據讓省政協提案委員會、民族和宗教委員會調研組頗為憂心:寶雞市目前常住人口為332.18萬人,與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減少39.48萬人,除了主城區常住人口實現正增長,其余縣區均有不同程度減少。
人才是第一資源,是發展的第一生產力。只有充分發揮人才在發展中的關鍵作用,才能助推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為此,省政協提案委員會、民族和宗教委員會調研組建議,要以產業轉型引導人口實現就地就業、就近城鎮化,進一步穩定和擴大縣域就業崗位,健全區域對接、縣鄉對接、政企對接的就業服務機制,推動就業服務向鄉村延伸。
由于土地資源的不可替代性和有限性,土地對縣域經濟發展的作用日趨凸顯。在渭南調研期間,蒲城縣向省政協教育科技委員會調研組反映,由于土地指標短缺和報批周期較長,新增規劃指標面積受限、土地批準與批而未供處置量掛鉤及補充耕地指標缺乏,影響了部分項目落地開工。針對這一問題,調研組建議,實行縣域工業土地指標差異化政策,推行工業用地彈性供應政策,解決好工業發展薄弱的縣區土地指標寬松,而工業發展基礎好、勢頭強勁的縣區土地指標緊缺的不均衡問題。
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必須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而有效措施就是加快城鎮化進程。省政協研究室、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調研組在商洛調研時發現,商洛市城鎮化率僅為49.8%,分別低于全國、全省15.4個百分點、13.8個百分點。在座談會上,部分企業反映水、電、氣、物流等配套設施不健全,存在供應不到位、價格偏高、市場化機制不健全等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省政協研究室、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調研組建議,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把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縣城與各鎮村連接的縣道、鄉道和物流、信息網絡上,加強山區縣對外快速通道建設。完善上級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在社會民生領域轉移支付中,應充分考慮人口基數問題,加快縮小城鄉、縣(區)之間基礎公共服務差距。
強化服務保障優化縣域經濟發展環境
良好的發展環境是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的重要保障。如何用好金融政策?如何做好招商引資?如何優化營商環境?省政協調研組圍繞這些關鍵環節探尋破解之道。
財政收支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縣域經濟發展的動力和均衡性。省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調研組在調研時發現,近年來,受疫情、經濟下行等因素影響,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加大,中小微企業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危機;一些縣區財政支撐不足,縣域財政收入有限,高度依賴轉移支付。
省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調研組建議,出臺靈活性金融政策,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出臺退稅降費、穩崗補貼、延期還貸、適度增大信用貸款額度等惠企政策,助推區域產業資金循環。持續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廣泛引導社會資本多渠道參與鄉村建設,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招商引資存在厚‘彼’薄‘此’,更重視大項目、大企業和外來企業”“招商引資優惠政策、配套公共服務‘先外后內’‘重外輕內’”“企業‘墻內開花墻外香’”……在“閉門”座談會上,企業家們向調研組反映招商引資中存在的問題。
做好招商引資工作,是促進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增強、擴大經濟總量、實現經濟騰飛的有效途徑。省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調研組建議,建立項目引進評估機制,注重項目綜合效益和完善招商引資貢獻度評估,嚴格按照簽約項目的資金到位率、履約率、開工率“三率”情況進行考核,推進招商引資從數量向質量轉變,把握好產業梯度轉移機遇。
營商環境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盤。省政協經濟委員會調研組在調研中發現,一些企業反映個別部門執行政策不切實際,缺乏清晰明了的歸納性清單,部分減負政策落實不夠到位,優惠政策申請手續復雜,企業對紓困惠企政策“找不到、看不懂、落不實”。調研組建議,要親商扶商培育良好營商環境,在管理上多做“減法”、服務上多做“加法”,設立檢查窗口期,正確把握政策尺度。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削減行政審批事項,簡化優化辦事流程。要大力推廣“網上政務”,強化“網上兌現”“免申即享”,推進惠企資金政策直達企業。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