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在陜西賓館會議中心,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10位發言人圍繞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坦誠直言,建言獻策。
(視頻:各界導報融媒體中心)
強化創新生態建設
推動全省高質量發展
崔彬
省政協委員
民革中央委員會委員
民革陜西省委員會專職副主委
代表民革陜西省委員會
中共二十大把科技創新的戰略意義提升到新高度,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我省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和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積極推進創新生態建設,綜合科技創新水平從2012年的57.06%,提高到2021年的67.86%,全國排名第9位,創新能力穩步提升。但與東部省份相比,創新效能上還有一定差距,截至2022年底,我省科創板上市企業12家,僅占全國2.4%,為江蘇省的12.5%,制約創新潛力釋放為創新效能的因素主要體現在創新生態建設上。
一是科創生態上,我省基礎研究的“最初一公里”和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之間存在“斷裂帶”,從概念驗證、技術驗證到工程樣機、產品化規模化生產階段,缺乏系統性支撐,科創活動風險高、周期長、難度大、熟化慢等痛點問題難以有效解決,導致原始創新賦能不足。二是產業生態上,我省企業間的合作通常僅停留在上下游的采購關系上,缺乏以創新生態建設為目標的大中小企業間協同創新發展機制。另外,國有企業在支持我省創新驅動發展方面發揮著“壓艙石”的作用,省屬企業資產總額位居全國第一方陣,但現行的國資評估、投資決策、股權管理、考核評價、審計監督等體制機制,制約著國資國企創新活動開展。三是金融生態上,傳統金融追求確定性,要求投資規模大、周轉快,而科技創新本身具有不確定性強、投資周期長、早期資金需求量小等特點,這對矛盾的解決既需要傳統金融創新服務產品和服務形式,也需要大力發展新興金融、數字金融。從我省金融供給、產品創新看,在破解科創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上仍需不斷突破。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省委十四屆三次全會指出,著力深化創新改革開放,建好用好秦創原,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以“三項制度”改革牽引科技體制改革。剛剛召開的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堅定不移推進科技創新,著力建強頂天立地的創新平臺,培育鋪天蓋地的創新主體,營造開放融合的創新生態。為切實將我省科教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動能,建議:
一、完善科創生態,構建全過程創新支撐體系。成立全省科技成果概念驗證中心,組織產業、技術、金融等領域專家團隊,完善科技成果轉化評價體系,把評價結果作為政府科轉基金、高層次人才團隊項目等有關科創政策支持的依據。強化共性技術平臺、工程驗證中心的支撐作用,推動高校院所、國有企業現有平臺資源開放共享,鼓勵龍頭企業、院所共建產業化工程驗證中心,貫通成果遴選、技術平臺共享服務、小試中試驗證、轉化孵化服務、投融資鏈條。深化“三項制度”改革,創新轉化孵化平臺建設模式,推廣秦創原平臺公司“1+1+N”兩鏈融合模式,即聚焦重點產業方向,依托其一站式科創服務體系,聯合相關龍頭企業、高校院所共建一個專業領域的轉化孵化平臺,實現“N”個項目轉化孵化。
二、拓展產業生態,搭建全方位產業協同機制。提升產業集群引領能力,以投行思維進行產業鏈精準招商、靶向配套,招大引強、招新引精,以項目招引、落地轉化作為產業集群發展的突破點,形成龍頭引領、梯隊協同、鏈群互動的產業集群發展格局。提升龍頭企業拉動能力,鼓勵我省大型企業為科技型小微企業提供市場應用,對首次采購省內科技型小微企業產品的,可按年度付款額的一定比例進行補貼。提升國有企業帶動能力,探索國資監管考核體系改革,統籌創新活動當期風險與遠期效益、單體風險與整體效益,建立健全整體考核、任期考核機制,通過試點科技成果轉化的市場化協議定價等方式,鼓勵國資國企“投小投早投科技”。
三、健全金融生態,完善全周期金融支持體系。鼓勵市場化資金投早投小,對經過認證的天使基金、創投機構和個人,投資經秦創原認定的科技型小微企業的,可按照投資金額的一定比例給予補貼。建立科創企業信用風險補償資金池,引導鼓勵我省金融機構、保險公司等主體加大對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投放力度、保險產品覆蓋支持強度。加大科技金融產品創新力度,推動投貸聯動、投擔聯動、投保聯動等專項業務,組織協同擔保、再擔保、保險等機構主體,共建增信措施,優化信用評價模型,真正建立起支持科創企業發展的信用評價和征信管理體系。
明確陜西在關中平原
城市群中的發展定位
全面提升開發開放水平
張濤
省政協委員
民盟陜西省委員會副主委
陜西省城市經濟文化研究會會長
代表民盟陜西省委員會
加快建設內陸改革開放高地,更好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是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二十大、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省委十四屆三次全會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重要部署。以我省為規劃實施主體的關中平原城市群,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中具有獨特戰略地位,近年來經濟綜合實力穩步增強,但仍需重視以下問題:
一是城市發展功能定位模糊,影響城市群合力的形成。《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除對中心城市有比較明確的定位外,其他作為節點城市的功能定位相對比較模糊,各城市特色不突出,產業分工協作不充分,協調工作機制作用發揮有限,城市群發展的合力在短期內很難形成。二是都市圈內部發展不均衡,影響城市群發展的協調性。當前關中平原城市群和西安都市圈發展規劃是以資源向西安集中為偏好,加劇了區域發展的不協調性,直接影響西咸一體化、西渭融合以及西安都市圈一體化建設。三是傳統對外貿易的路徑依賴,影響向西開放的水平。我省對外貿易發展不均衡,外向型經濟發展韌性不足。2021年西安外貿進出口額占關中平原城市群(陜西區域)的93.6%。關中平原城市群(陜西區域)外貿依存度為22.1%,遠低于西安41.2%和全國34.2%的水平,其中渭南只有0.8%。我省對外貿易主要集中在韓國、日本等地,占全省對外貿易總額的58.8%,向西開放明顯不足。四是文化資源優勢沒有充分發揮,城市群文化影響力有限。我省是文化資源大省,卻是文化產業小省。2021年,我省規模以上文化企業法人單位數1665家,遠低于河南、四川;我省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營業收入1209.8億元,比河南少1195.46億元,比四川少3428.8億元。同時,我省聚焦打造傳承中華文化的世界級旅游目的地的相關項目策劃缺乏深度、準度。為此,建議:
一、明確各城市發展定位,既當好“配角”也當好“主角”。要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建議西安合并一批開發區、新區,重點發展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支持咸陽增強承接西安產業的能力,支持銅川與周邊市縣共同建設關中和陜北產業的承接地。支持寶雞加快老工業基地提升,重點發展服務西安都市圈的汽車、機床、能源、傳感器等裝備產業。支持渭南培育加工貿易產業集群。支持商洛配套發展休閑旅游、綠色食藥、新型材料等產業。讓城市群各節點城市不只是中心城市西安的“配角”,更是特色化、專業化生產的“主角”。
二、爭取中央財政支持,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加快完善1小時通勤圈,重啟關中城際鐵路建設。支持寶雞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盡快推動規劃建設銀川—寶雞—漢中—巴中南下與重慶連接的高鐵,打造西北連接西南的一條新的陸海新通道。同時,爭取將蘭州經漢中至十堰高鐵規劃盡早啟動,構建貫通陜南一體化的高速鐵路路網。
三、聚力向西開發開放戰略,調整優化對外貿易結構。要持續提升開放平臺功能,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將關中各市全面納入陜西自貿協同創新區范圍,建立完善城市群多式聯運的通關機制、內陸轉口貿易和加工貿易的便利化結算機制。面向我國西北地區及中亞、西亞提供先進技術裝備和生活消費品。成立支持外貿企業發展的產業基金,引導各市培育一批農林牧產品、食品工業出口加工跨國企業;支持寶雞、漢中建設面向東盟的物流樞紐基地;根據東盟及歐洲市場需求,培育植物提取、生物醫藥、手工藝品等精準的出口加工企業,協同各市推進境外產業園區建設。
四、深度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打造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做足西安古都文化,建設西安漢唐皇城、宮殿遺址文化體驗區。加快漢長安城未央宮國家遺址公園建設,完善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文化休閑和體驗設施。將曲江大雁塔至杜陵建設成為漢唐休閑文化體驗區;打造渭北漢唐帝陵文化旅游廊道,將已劃至西咸新區的秦咸陽城遺址和五陵原劃回咸陽管理,支持咸陽做足秦文化。支持渭南、商洛發展都市休閑旅游,推動國家級、省級旅游度假區創建,完善高鐵、重點景區共享汽車站點布局。加快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建設,形成對外開放的重要產業和人文交流基地。
積極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厚植我省經濟高質量發展根基
楊淼
省政協委員
民建陜西省委員會副主委
安康市副市長
代表民建陜西省委員會
中共二十大強調,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了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目標。近年來,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將碳達峰碳中和全面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著力推動能源體系綠色低碳轉型,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取得了新進展。進一步加強新能源產業鏈建設、碳匯產業開發、綠色低碳市場機制及制度建設,對于推動我省高質量發展、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綠色轉型步伐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為此,建議:
一、打造世界級新能源產業鏈。一是發揮世界光伏產業龍頭企業隆基公司優勢,建設科研實力強大、生產技術領先、產業配套齊全的太陽能光伏集成區,壯大光伏產業鏈。二是發揮國家煤炭基地優勢,大力發展氫能產業鏈和氫能裝備制造業集群,構建涵蓋儲能、工業、交通等領域的多元氫能應用生態,形成氫能產業體系。三是發揮西電集團優勢,打造特高壓電網產業鏈,支持儲能技術研發及基地建設。四是發揮新能源汽車領軍企業比亞迪公司優勢,做強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助力西安打造新能源汽車之都。五是建設“秦碳云”+數字融合平臺體系,推動信息行業自身低碳發展,推動實施重點行業綠色低碳數字化轉型,探索建立數字化“生態銀行”,強化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數字管理。
二、推動碳匯產業發展。一是運用“句芒號”碳監測衛星獲取森林碳匯多要素信息,開發退耕還林、荒漠綠化、秦嶺和黃河流域碳匯產品,推進全省山、水、湖、林、草等碳資產的核算、管理、確權登記和碳匯交易。二是在陜南三市建立低碳城市試點,圍繞碳匯生態補償機制、低碳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探索創新,加強生態安全體系、循環產業體系、新型城鎮化體系、生態環境監管體系的制度設計。三是在秦創原總窗口,打造綠色低碳產業技術協同創新平臺,建立低碳產業園區和綠色低碳技術路演機制。四是立足陜北兩市,統籌建立無車承運系統,高效調動運力,提高運力效能,推進煤炭生產、運輸、消費一體化低碳發展。
三、大力發展綠色金融。一是建立綠色低碳科創金融中心。建立碳資產融資風險補償制度,開發和推廣氣候(巨災)保險、綠色建筑保險、光伏能源保險、新能源汽車保險等綠色金融產品。二是發展綠色融資,建立綠色企業上市后備名單,優先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低碳企業上市融資。三是鼓勵設立綠色產業引導基金和綠色發展地區基金,支持對綠色低碳企業的股權投資。四是以碳資產管理、碳金融服務為重點,打造碳資產托管平臺、碳市場咨詢服務平臺、碳金融服務平臺,鼓勵企業超前將碳資產納入企業重要資產管理。五是用好財政資金,激發市場主體綠色投融資熱情,用好政府綠色采購政策,引領綠色消費。
四、強化ESG治理體系建設。隨著我國“雙碳”目標的穩步推進和金融市場改革發展,以ESG(環境、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為體現形式的監管要求正在逐步建立并加強。一是加強ESG評價體系的頂層設計,推動ESG信息披露框架指引性文件出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ESG信息披露規則、ESG績效評級和ESG投資指引。二是鼓勵企業和金融機構將ESG指標納入績效考核體系,建立ESG信息披露制度。三是以ESG為指南,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地方立法。四是做好科普工作,匯聚全民力量,構建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媒體、公眾等多元傳播主體參與框架。五是把西安打造成為具有一定影響力的、高水平的綠色發展和“雙碳”治理研究平臺、人才基地、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綠色低碳消費之都。
加快我省黃河流域荒漠化治理
大力推進美麗陜西建設
屈三成
省政協委員
民進陜西省委員會秘書長
代表民進陜西省委員會
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強調,要堅持不懈開展退耕還林還草,推進荒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推動黃河流域從過度干預、過度利用向自然修復、休養生息轉變,改善流域生態環境質量。對標對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省委十四屆三次全會提出,要著力建設美麗陜西,持續抓好秦嶺、黃河保護治理,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我省黃河流域荒漠化治理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存在以下問題亟待解決:
一是地方政府沒有專門立法。目前,我省在整治黃河流域荒漠化問題中缺乏專業性法律法規,制約著責任部門履行職責。二是協同治理機制不夠健全。陜西荒漠化土地總面積324.7萬公頃,占全省總面積的16%。因流域各地規劃和發展目標不同,地區間具體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政策各異,尚未建立流域荒漠化協同治理的機制。三是地下水超采問題較突出。我省水資源缺乏,黃河流域人均水資源量僅為350立方米,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地下水是重要的供水水源,由于地下水超采引發地下水水位下降、地表徑流干枯、植被生長受限、地面裸露面積增加,造成土地沙漠化。四是土地治理方式過于粗放。陜北荒漠化土地整理是我省實現耕地占補平衡的重要途徑,但新開墾的土地在全年三分之二的時間里地表無附著物,冬春季地表裸露極易被風蝕活化、揚塵起沙,造成土地荒漠化。五是治沙造林樹種較為單一。陜北荒漠化土地造林的主要樹種樟子松,在旱季對深層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吸收比例高達85.5%,影響威脅地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使區域整體涵養水源、防止風蝕的能力降低,加劇了土地荒漠化風險。為此,建議:
一、制定地方性保護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即將正式實施,我省要從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基本理念出發,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的整體性、綜合性、系統性和公益性。樹立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注重生態修復和生態系統整體保護的流域環保立法理念。制定明確統一、具有可操作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實施辦法,為我省生態環境部門進行執法和區域協調工作提供依據。
二、參與區域性協作機制。我省作為黃河流域中上游工業發展第一大省,為保障流域發展空間,應積極參與國務院將要成立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協調機制。從流域的功能性、整體性、相關性、長遠性和發展性等方面出發,密切同流域內其他省份環境保護、自然資源、林業、水利、發改等行政部門間的溝通合作,加強與人大、高院等立法司法機關的協同配合,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地區間合作及執法等問題。
三、合理利用有限水資源。抓好“四河一湖”水資源管控,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資源,積極完善區域水資源調度管理體制,實施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統一監管,形成地表水、地下水、外調水、非常規水“四水”合理配置;加大工業、農業節水力度,加快調整工業產業結構和農業種植結構,最大限度實現水資源的高效綜合利用。
四、打造土地整治新模式。土地整治開發過程中,根據我省荒漠化土地的具體特征,打造以開發耕地為中心,外部四周配置防護林的圈狀結構,在開發土地的內部進行農田防護林建設,形成防護林附帶。農田防護林結構配置中應盡量滿足適地適樹,科學配置行數密度、林帶走向、間距寬度,以利于林木生長,抗御荒漠化災害。
五、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科學布局生態系統修復工程,因地制宜實施造林種草、育林育草、退化林修復、灌木平茬、森林撫育等措施,大力培育林草植被資源,優先選育宜生的鄉土植物,營造多樹種、多層次的防護林體系,提升防風固沙功能,提高自然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堅持自然修復與人工措施相結合的荒漠化治理原則,要因地制宜,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宜沙則沙,恢復“稀樹—灌叢—草原—沙地”自然景觀。
挖掘潛能做大做強
推動我省縣域經濟從
“打工經濟”向“創業經濟”轉型
陳玉玲
臺盟中央委員會常委
臺盟陜西省委員會主委
代表臺盟陜西省委員會
加快推進陜西縣域經濟發展,不斷壯大縣域經濟實力和競爭力,對推動我省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長期以來,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是陜西經濟發展的短板,是與沿海發達省份經濟發展差距拉大的重要因素。
據有關數據顯示,我省縣域生產總值200億元以下的縣(市)有61個,個別縣依賴傳統發展路徑,資源優勢打造和利用不足,縣域商貿物流、勞動力市場等克服疫情影響能力偏弱。縣域生產總值100億元以下的縣(市)主導產業基本處于產業鏈低端,龍頭企業和上下游配套企業較少,僅有19.74%的縣(市)規模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縣域產業園區規模偏小、效益偏低、承載力偏弱,同質化現象普遍存在。小生產和大市場的矛盾仍然是我省縣域經濟面對的主要矛盾,縣域經濟大多數以農業為主,實行家庭經營,生產規模小、分散經營,不適合大市場的需求,是一種典型的“打工經濟”,大量精壯勞動力到發達地區打工,農村人口到城市打工。為此,應聚焦高質量發展,推動縣域經濟從“打工經濟”向“創業經濟”轉型,最大限度釋放縣域經濟追趕超越動力和潛能,盡快邁入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之路。
一、毫不動搖支持縣域民營經濟發展,培育縣域經濟發展主體。學習借鑒江蘇、浙江等發達省份成熟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和路徑,加快發展“回鄉經濟”和“能人經濟”等創業型經濟,吸引在外成功人士回鄉興辦實業,培育縣域經濟發展的新主體。鼓勵民營企業開展縣域主導產業企業協作配套,培育一批成長性好、帶動能力強的企業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體。在農村加快培育農業專業經濟合作組織、行業協會、購銷大戶和農村商品經紀人,解決好大市場與小農戶的矛盾。不斷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加強政產學研合作項目建設,鼓勵各類縣級產業園區建立健全科技企業孵化器、科技成果轉讓、信息研發等公共服務平臺,為縣域中小企業提供技術、資金、培訓、信息、法律等方面支持與服務。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縣域經濟發展的營商環境,確保各類民營企業放心投資發展。
二、發展壯大縣域特色現代品牌農業,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培育縣域新興產業品牌。圍繞農業優勢特色產業,擴規模、提品質、創品牌,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增強農產品競爭力。大力發展縣域工業,培育縣域工業經濟品牌。圍繞工業強縣戰略推動工業轉型升級,著力增強縣域經濟實力。提高產業技術含量,提升產業競爭力。大力推進縣域產品形態、銷售渠道、盈利模式變革,以產業融合發展為突破口,鼓勵引導有條件的地區將特色產業與休閑農業、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等有機結合,發展新興產業。
三、大力發展縣域富民產業,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積極培育縣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農村由“打工經濟”向“創業經濟”轉型,引導農民工走農業產業化經營、新型工業化、發展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之路。持續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保障農村產權依法交易,不斷激發農村發展活力。支持特色農業大縣土地流轉、特色種養殖業規模化發展,發展深加工項目、優勢農產品品牌等。大力推動實現農業生產的組織化和產業化,使傳統農業從小農經濟轉向產權明晰、農業供給側與市場需求側更加匹配的縣域經濟發展新模式。
四、以園區建設為依托,加快縣域新型城鎮化步伐。推動縣域工業園區高質量建設,動員國家和省級園區代管、托管縣域工業集中區。扶持縣域園區圍繞主導產業進行招商引資,力爭每個工業強縣形成一個主導產業、一個完整產業鏈。在縣域經濟發展中推進園區、產業、人口向城鎮聚集,打造一批縣域工業重鎮、商貿強鎮、生態靚鎮、休閑名鎮等特色縣域小鎮。積極引導各類先進要素向縣城集聚,完善市政、道路、供水等基礎設施建設,抓好市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推動重點鎮向小城市轉型。突出縣域產業發展與城鎮建設協同共進,推進縣域經濟發展實現產業融合、產城融合、產人融合,提高縣域園區的承載力。
聚焦民營企業關切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吳鐵
省政協委員
省委統戰部副部長
省工商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
代表陜西省工商業聯合會
營商環境優劣與市場主體興衰、生產要素聚散和發展動力強弱密切相關。近年來,我省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優化營商環境的決策部署,全面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各項規定,積極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取得顯著工作成效。但從最新一期“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調查情況看,當前我省營商環境與全省廣大民營企業的期待和實際發展需求還存在一定差距。
一是企業融資渠道受限,資金短缺問題依然突出。民營企業仍以銀行為主導的間接融資為主,企業發債、信托資金、證券市場等直接融資渠道利用率較低,中小微企業由于融資周期長、利息成本高導致的資金短缺依然是民營企業面臨的突出問題。二是仲裁機構建設相對不足,糾紛解決力量薄弱。在“企業對政法系統及法律服務機構的滿意度”調查中,陜西仲裁機構滿意度得分偏低,成為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建設中的薄弱環節。三是涉企政策制定機制中,企業家作用發揮不足。“企業參與政策制定”在制定和落實涉企政策的各項工作中滿意度不高,我省民營企業家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有待進一步激發。四是高端人才匱乏,人才政策亟待升級。企業對高端人才吸引力及高端人才引進政策的完備性、含金量、落實效果滿意度較低。為此,建議:
一、創新金融服務,拓寬民營企業融資渠道。鼓勵銀行與民營企業構建中長期銀企關系,優化授信審批和風險管理,增加對民營企業首貸、無還本續貸、信用貸、中長期貸款、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等投放力度,進一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以全省24條重點產業鏈為試點,開展產業鏈金融創新,推進倉儲、倉單、訂單、應收賬款質押融資等業務,鼓勵保險機構發展產業鏈保險業務。引導鼓勵國際資本和民間資本以產業投資基金、股權基金、風險投資基金等形式,增加對民營企業的資金投入。對支持民營企業力度大、時效快的金融機構給予業務對接、授予榮譽稱號等激勵和宣傳。
二、提高仲裁公信力,健全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以作風建設年為契機,強化政府職能轉變,提高公共服務質效,完善和規范仲裁程序,嚴格仲裁質量管理,建立完備科學的質量保障和監督機制,讓更多的民營企業認可仲裁、選擇仲裁。加強仲裁隊伍建設,健全仲裁員遴選聘任、教育培訓、考核獎懲、管理監督和淘汰退出機制,打造一支業務精良、作風嚴謹、善于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定紛止爭的專業化仲裁員隊伍。投入專項財政資金改善仲裁機構硬件設施,建設仲裁信息網絡平臺,開展網上立案、網上調解與網上合議,推動仲裁服務實現高效化便捷化。
三、創新政企互動機制,鼓勵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全面貫徹《關于建立健全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機制的實施意見》,涉企政策制定過程中,起草部門通過座談會、實地走訪、問卷調查、書面發函、主動上門、個別訪談、大數據分析等方式,利用政府門戶網站、“兩微一端”等途徑,廣泛聽取企業家和有關方面的意見建議。健全企業家意見處理和反饋機制,完善涉企政策宣傳解讀和執行監督,在政府門戶網站、實體政務大廳等線上線下載體開通監督舉報渠道,接受企業家和社會公眾對涉企政策執行情況的監督。對提出建設性意見的企業家給予褒獎和宣傳,形成企業家建真言、獻良策的良好氛圍。
四、加大高端人才引育力度,暢通人才流動渠道。創新高端人才認定、培養、引進、使用、流動、評價和激勵機制,系統梳理與企業性質掛鉤的職稱評定、獎項申報、福利保障等規定,建立民營企業高端人才服務“一卡通”制度,提供便利式醫療保健服務和擇校類子女教育服務以及優惠類文體休閑、交通出行服務。暢通高端人才向民營企業流動渠道,支持民營企業海外引才和柔性引才,鼓勵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優秀人才向民營企業流動。依托全省高校資源優勢,加大符合民營企業需求的高端人才自主培養力度,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
大力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
助推陜西經濟高質量發展
劉斌
省政協委員、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代表省政協經濟委員會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數字中國按下加速鍵,數字化轉型駛入快車道。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其價值鏈長、關聯性強、帶動力大,在現代化經濟體系中具有引領和支撐作用。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有利于改造升級生產方式、優化要素資源配置、推進產業綠色發展,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我省先后發布《陜西省加快推進數字經濟產業發展實施方案》《陜西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深入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最新數據顯示,我省企業生產設備數字化率達到44%,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51.6%,全省企業工業云平臺應用率達到35.9%,數字化轉型升級成效顯著。但從部分指標來看,與浙江、北京等發達省市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直面我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中存在的“各級領導思想重視程度不高、政府支持和資源配置不足、模式創新和標桿打造力度不夠、宣傳引導和示范引領近乎缺失”等問題,需要對癥下藥、因業施策,牢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歷史機遇,助推我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此,建議:
一、強化數字發展意識,加強轉型戰略規劃。充分認識數字化轉型是新型工業化的必經路徑,全面學習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相關知識,積極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由政府主導、行業頭部企業參與,從生產方式、組織方式、商業模式等全維度,將信息數字技術、現代管理技術與制造生產技術深度融合,統籌規劃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戰略,統一數字化轉型思想和認識,做好制造業發展頂層設計。
二、優化轉型資源配置,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成立陜西“新型工業化”建設領導小組,明確責任單位、建設目標和考核措施,制定下發“新型工業化”發展綱要、實施方案等綱領性文件,重點加強數字轉型基礎設施保障,筑牢數字化建設基底;整合優化財稅、資金、土地、人才和其他要素配置,提供良好的數字化轉型環境;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從政企合作、激勵措施、扶持政策等方面,給予引領制造業轉型主體企業最大限度的政策支持。
三、聚力打造轉型標桿,引領行業快速升級。選擇一批具有創新性和發展潛力的制造業頭部企業,挖掘一批模塊化、可落地、易推廣且帶動意義強的數字化轉型典型場景,通過資源傾斜、品牌塑造、參與行業發展規劃、攜手行業標準制定等多項舉措,集中力量打造我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標桿,健全數字化轉型宣傳體系,充分發揮標桿企業的燈塔示范作用,引領制造業全行業從業企業積極轉型,加速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進程。
四、構筑數字生態體系,深挖數據要素潛力。支持標桿企業建設制造業產業數字化平臺,基于平臺提供協同采購、協同制造、協同配送等服務,構筑全流程、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的數據鏈,實現企業與企業之間乃至行業與行業之間泛在互聯、深度協同、彈性供給和高效配置,充分發揮數據要素價值,以共融共創的產業鏈生態激發制造業創新活力。
五、健全人才引培政策,夯實數字人才基礎。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實施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特支計劃、“三秦學者”創新團隊支持計劃,鼓勵制造企業與駐省高校、研究機構、培訓機構等建立數字人才培育和引進機制,加強制造業數字人才政策宣傳和社會輿論引導,營造引才聚才的良好氛圍,加快我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為數字陜西建設注入新動能,譜寫陜西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堅定文化自信自強
鑄就新時代
陜西文藝事業新輝煌
張琳
省政協委員
省文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
代表陜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為新時代繁榮發展文化藝術事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陜西文化藝術戰線堅決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強隊伍、抓活動、出精品、推人才,文化生產不斷繁榮,文化人才迅速成長。但也存在文藝事業發展的長遠規劃不夠清晰;文化產能釋放不夠,對推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支撐不足;文藝精品創作有“高原”缺“高峰”等問題。為此,建議:
一、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標定陜西文化發展新方向新目標。陜西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擁有巨大的文化遺產、著名文化品牌和精神價值源頭,然而實際發展水平與資源優勢不匹配,必須對陜西文化發展進一步做好頂層設計。制定出臺陜西文化藝術事業發展的長遠規劃,系統梳理陜西文化資源,標定陜西文化的新定位、新方向、新目標,確立陜西文化資源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新方法、新途徑。例如,通過文藝作品的創造性轉化,促進文化產業和旅游業實現其自身價值,通過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實現文化數字化智能化發展,使其更好地對外傳播。要整合各方資源,凝聚社會力量,推動文化軟實力有效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硬指標、硬擔當,為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貢獻陜西力量。
二、大力實施文藝精品戰略,實現文藝從“高原”到“高峰”的跨越。文化繁榮發展的永恒主題是推出精品力作。我省目前還存在文藝人才斷層、后繼乏力的現象,中青年文藝家極少進入國家級協會主席團;文藝創作有“高原”缺“高峰”。應牢牢把握陜西作為中國革命文藝搖籃的地位優勢,抓好黨史題材、革命題材影視作品創作,把黨治國理政的故事講得越來越精彩,讓黨風華正茂的形象越來越閃亮;建立健全文藝精品創作資助扶持、考核評估、表彰激勵等機制,修訂完善《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支持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財稅政策的意見》,加大精品生產的扶持力度,細化政策措施的落地辦法,做到事事有人管有部門抓,避免束之高閣;加大特色文化品牌建設力度,以項目化、清單化聚集用好市場資源,做大做強“文學陜軍”、“長安畫派”、“西部影視”、“陜西戲劇”等特色文化品牌,輻射帶動各藝術門類同步發展,讓文藝的百花園永遠為人民綻放。
三、實施數字文化強省戰略,以科技與文化旅游融合推動產業發展。省委十四屆三次全會明確提出,要著力打造文化強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切實擔起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時代責任。從文化產業來講,我省產值還不及全國平均水平,必須以更加務實可行的舉措,細分發展要素,量化考核指標,加快推進《陜西省打造萬億級文化旅游產業實施意見》的落實。整合調動各方力量,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用文化豐富旅游內涵、用旅游帶動文化傳播,打造兼具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為文化和旅游發展提供新引擎;大力發展數字出版、新媒體等新興文化業態,積極培育新型文化企業和文化消費模式,推動重大文化成果數字化、產業化,以科技賦能文化創新創造;加強數字文藝資源庫建設,搭建文藝人才、文藝作品、志愿服務、文藝兩新、展示交易的數據平臺,在“云端”構建文藝發展新高地,努力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覆蓋的文藝服務供給體系。
四、實施夯基固本工程,打造陜西文化新形象。文化陣地建設是文藝創作生產的重要基礎。長期以來,因各種原因,陜西缺少一個面向廣大文藝家,聚合人才培養、藝術創作、志愿服務、學術交流、會議培訓等功能為一體的線上與線下“文藝工作者之家”。這既與陜西文化大省的地位不適應,與兄弟省市有差距,也不利于文藝隊伍的壯大和文藝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應以13個專業文藝家協會為主體,建設“陜西省文化藝術中心”,打造集文化事業、文化產業于一體的多業態文化聚集區。“長安畫派”作為我省重要文化標識,長期以來因缺乏收藏展示場館,導致很多珍貴作品流失外省、人才隊伍松散、品牌影響力削弱,建議將長安畫派美術館列入全省重大文化項目進行建設。
推進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為制造強國建設貢獻陜西力量
劉榮賢
省政協委員
寶雞市政協黨組書記、主席
代表政協寶雞市委員會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我省裝備制造業起步于“一五”時期國家布局的156項重點工程,目前已形成門類齊全、特色鮮明的產業體系,是全國重要的裝備制造業基地,生產了眾多“大國重器”。2021年我省裝備制造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占全部工業的比重達到26.7%,全省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2.8%,2022年1—11月全省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2.7%,高質量發展步伐加快。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都強調陜西的制造業發展和創新驅動發展。全省要聚焦聚力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深入學習貫徹省委十四屆三次全會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創”引領、以“鏈”攻堅、以“融”賦能,推動裝備制造業規模化、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發展,把裝備制造業打造成為我省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一、以“創”引領,高端化、智能化增強新動能。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增強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源動力。一是建強頂天立地創新平臺。發揮秦創原平臺示范牽引、集聚輻射作用,帶動市縣、園區、高校、院所、龍頭企業協同創新,共同發力,爭創更多“國字號”實驗室、研發中心,使我省在全國乃至全球創新版圖中成為重要一環。二是培育高端化創新主體。深入實施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倍增計劃和科技型企業“登高、升規、晉位、上市”四大工程,促進研發深化、成果轉化、企業孵化、產業催化。三是營造創新生態高地。充分發揮陜西科教資源大省優勢,成立全省高端裝備制造業行業協會,推動產業集群鏈內各企業緊密連接、互聯互通、互惠互利。四是探索智能化創新模式。探索“互聯網+裝備制造業”新模式,實現創新鏈、產業鏈和市場需求有效銜接,助推產業轉型升級。
二、以“鏈”攻堅,集群化、規模化聚集新優勢。以規劃、項目、招商、人才為重點,大力推動延鏈補鏈強鏈,持續提升裝備制造產業現代化水平。一是以規劃布鏈。依托各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優勢,構建全省統一的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產業鏈產業集群布局。全省24條重點產業鏈涉及寶雞13條,我們緊緊圍繞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強化寶雞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排頭兵地位”的重大部署,正在大力實施產業鏈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建議全省布局鈦及鈦合金、數控機床等產業時,重點向寶雞傾斜,聚力推動裝備制造業集群做大做強。二是以項目強鏈。堅持以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組織產業鏈攻堅,通過技術投資、孵化落地、合作共建等形式,培育實施一批標桿項目。三是以招商提鏈。運用市場邏輯、資本力量、投行思維、鏈式思維、閉環思維,聚焦制造業24條產業鏈,在實施鏈式創新、推行鏈式招商、打造鏈式服務上不斷實現新突破。四是以人才興鏈。圍繞我省裝備制造重點產業,組建裝備制造產業專家智庫,為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三、以“融”賦能,服務化、綠色化激發新活力。持續推進融合發展,激發全省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新活力。一是軍民融合開辟新領域。陜西是軍工大省,圍繞航空航天、信息安全等重點領域,鼓勵軍工企業加快軍民融合、推進系統集成,支持寶雞創建全國軍民融合發展示范區。二是三產融合邁向綠色化。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推進先進裝備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融合發展,推動產品制造向“產品+服務+品牌”價值鏈后端延伸,全力促進融合發展。三是政策融合服務聚合力。用足用活現有政策,適時出臺有利于高質量發展的新政策,持續推進機制創新,寶雞市委全面統籌,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四大班子領銜推進四大優勢產業集群和13條重點產業鏈發展,其中市政協牽頭優勢裝備產業集群和5條產業鏈,凝聚了各方力量,重點產業鏈取得新突破。緊扣全省“高質量項目推進年和營商環境突破年”,推動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服務鏈耦合協同、集聚裂變,以全省之力構建具有陜西特質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牢記殷殷囑托 踔厲奮發前行
奮力推進延安革命老區
高質量發展
楊光遠
省政協委員
延安市政協黨組書記、主席
代表政協延安市委員會
習近平總書記深情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多次強調要大力弘揚延安精神。黨的二十大閉幕不到一周,總書記帶領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紀念地時鄭重強調:“要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和延安精神”。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為我們走好新時代新征程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增添了強大動力。延安全市上下深刻把握延安精神精髓要義,忠誠捍衛“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用延安精神鼓舞斗志、指引方向,推動各項工作提質增效。為不折不扣落實落細總書記關懷囑托,凝心聚力貫徹黨的二十大戰略部署,回報總書記的關心厚愛,我們建議:
一、積極打造研究宣傳踐行延安精神的政治高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延安時期形成和發揚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培育形成的以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為主要內容的延安精神,是黨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代代傳承下去。作為延安精神的發祥地,傳承好弘揚好延安精神是我們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和歷史使命。一是設立國家級“延安精神論壇”。與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央黨校、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等單位合作,每年在延安舉辦“延安精神論壇”,為經濟社會發展凝聚強大正能量。二是把延安建設成為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挖掘和利用好延安時期的珍貴史料,把延安精神教育作為全黨干部教育的必修內容,依托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延安干部培訓學院等機構,面向全國開展紅色教育培訓,多渠道廣泛傳播延安精神。三是堅持用延安精神培育英才。協調國內重點高等院校,開展用延安精神教書育人專題研究,逐步建設一批省、市級“用延安精神教書育人”示范基地,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二、努力建成革命文物國家文物保護利用引領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延安革命舊址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要管理好、研究好,結合現實講好楊家嶺的故事、講好黨的七大的故事。作為延安精神的發祥地,我們要守護好、展示好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一是加強保護、創新展示。圍繞革命遺址保護難問題開展課題研究,特別是加強對寶塔山、革命舊址等重點文物的保護利用,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著力提升觀眾互動參與效果,讓革命文物活起來。二是加強研究、彰顯價值。建設好長城、長征、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加強蘆山峁遺址等保護、研究和利用。整合革命紀念地、黨史、延安精神等研究力量,加強與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延安大學等研究機構的合作交流,挖掘延安時期黨的歷史以及延安精神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使延安成為新時代講好黨的故事的樣板。三是加強保障、提升品質。給予延安在優化資源配置、創新體制機制、強化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先行先試政策,著力創建全國一流的革命文物國家文物保護利用引領區。
三、全力爭創延安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示范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并鼓勵延安大力發展蘋果種植業,發展現代農業和鄉村旅游。作為延安精神的發祥地,我們要把總書記的殷切關懷轉化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實際行動。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將延安市定位為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示范區,開展部省共建共幫,在國家支持政策的基礎上,省級同步在政策、資金、人才等要素上給予傾斜和支持。二是強化產業引領功能。堅持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蘋果、畜牧、設施農業、小雜糧4條農業產業鏈建設,突出抓好以蘋果為主的特色農業,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實施蘋果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提高蘋果產業整體效益,助力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三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科學合理推進鄉村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加強鄉村治理。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文化、教育、旅游、康養、信息等產業,加快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實現農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鄉村更美麗。
(攝影:各界導報記者 杜靜波)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