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實踐充分證明,新發展理念是指揮棒、紅綠燈,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長遠的導向。
要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聚首兩會,代表委員們信心堅定:新發展理念為我們指明了前進方向。
“2022年,團結奮斗,成績殊為不易。2023年,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繪就新藍圖。”代表委員們一致表示,要增強歷史主動、擔當使命任務,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為譜寫陜西高質量發展新篇章而團結奮斗。
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作為“仿生與生物增材制造”陜西省創新團隊負責人,省政協委員、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制造系統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賀健康長期開展增材制造與生物制造技術研究,解決了傳統醫療手段難以治療的部分軟組織修復難題。在他看來,科學技術創新將為越來越多的患者帶來福音。
賀健康認為,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制造強國,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為陜西依靠科技創新推動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應組建陜西省高端制造前沿戰略領域專家智庫、全省政產學研用融合創新聯盟,建設若干技術創新與產業融合發展的優秀示范區與試驗田,通過示范引領匯聚成勢,為陜西從“制造大省”向“智造強省”跨越提供創新源泉。
代表委員結合各自實際,紛紛感言:要通過質的有效提升引領量的合理增長,通過量的合理增長支撐質的有效提升,讓陜西經濟在“長個子”的同時,“體形”更好、“體魄”更強。
寶雞市金臺區不斷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現有金河、龍源、福臨堡3個工業園區,寶雞中車時代工程機械有限公司等規上工業89戶,工業總產值突破500億元,助推了經濟高質量發展。
“我們聚焦打造全省先進制造業新高地,大力實施工業強區‘15435’計劃,形成石油裝備、軌道交通、叉車制造、精密機床、特色食品五大工業集群。今后要采取更多更實舉措,推動工業經濟提質增效。”省人大代表、寶雞市金臺區區長王潤軍說。
補短板揚優勢增強經濟動力
當前,陜西經濟正處于結構調整陣痛期、新舊動能轉換期、轉型升級承壓期,還存在一些制約高質量發展、現代化建設的短板弱項。許多代表委員認為,補短板揚優勢既是一種重要思想,也是一種工作方法。
近年來,我省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400多家機構建立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合作關系,建立24個國家級、124個省級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基地,以更高水平的開放賦能更高質量的發展。西安愛菊糧油工業集團就是其中的踐行者、受益者。
省人大代表、西安愛菊糧油工業集團黨委書記賈合義認為,“走出去”為企業發展開辟了廣闊前景,今后應繼續加大對企業的政策支持力度。建議打造陜西省海外商品進出口集結中心(歐亞海外倉),出口省內優質農副食品、農機、農技等物資,暢通糧食國內國際雙循環,增強國際市場供應鏈韌性,更好保障糧食安全,推進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
科技成果轉化歷來是研究院科技工作的重點和難點。省政協委員、陜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研究院高級主管工程師張娟利深有感觸。
“推動科技成果向企業生產效益轉化,是我們不懈努力的方向。”張娟利說,延長石油積極進軍新能源領域,在風能、光能利用以及儲能技術方面投入大量研究成本,在新能源開發利用方面邁出重要而堅實的一步,為陜西省高質量發展貢獻了更多綠色能源。
張娟利表示,將不斷開拓創新,加強油氣勘探開發瓶頸技術的攻關力度,依靠科技進步推進企業“降本增效”,跟蹤前沿技術儲備一批自有、獨有的技術,為集團戰略實施提供有力支撐。
以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協同推動經濟發展
推動經濟發展,既要用好市場無形之手,也要用好政府有形之手,以“政府有為”推動“市場有效”,以“市場有效”促進“政府有為”,實現市場活力、社會創造力和政府導控力的協同增效。
省政協委員、省科技廳副廳長趙懷斌表示,在發揮“有為政府”作用方面,省科技廳推動各級各部門加快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構建“一總多區多平臺”發展格局;強化重點產業技術供給,聚焦零碳系統、人工智能、氫能、現代種業、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一體化配置項目、平臺、人才、基地等創新資源。
在發揮市場主體作用方面,趙懷斌說,省科技廳不斷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支持龍頭骨干企業聯合高校、院所,組建共性技術研發平臺、校企協同創新平臺,推動創新要素加速向企業集聚。加強“科學家+工程師”隊伍建設,推動科技成果就地轉化。
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為促進經濟增長、帶動就業、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當前,建筑業正處于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的關鍵時期,加快建筑業改革創新與實現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培育新時代建筑產業工人隊伍。目前,安康市勞務(建筑)產業園已進入試運營階段,建議省市相關部門加大政策扶持,支持園區發展,加快園區建設,加強產業工人培養,孵化新型人才,促進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省人大代表、陜西普瑞達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元卿表示。(記者 齊小英 劉曌瓊)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