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永明的家鄉——榆林市府谷縣黃甫鎮段寨村,黃河流經這里,繞出了一片6000余畝的舌形綠洲,讓村子像半島一樣伸向黃河,也讓村子有了田肥水美的農業發展優勢。
每天,王永明起早貪黑在黃河岸邊的20余畝地里辛勤耕作,這些土地為他家帶來每年12萬元左右的收入。這些年來,憑借勤勞和愛鉆研農業技術,王永明脫了貧,還在縣城購置了新房。
王永明的成功經驗引來村里其他人紛紛效仿,村民們的生活和段寨村一道實現了“蛻變”。“如今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收入也連年見漲。”村民藺玉桃對眼前的美好生活直夸贊。
段寨村的發展,還得益于近年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讓旅游業加快興起。一條寬闊的沿黃公路,承載著村莊發展的希望伸向遠方。段寨村的“蛻變”,是榆林境內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榆林地處黃河流域中游腹地和黃河“幾”字灣中心,境內的黃河干流全長約389公里,全市注入黃河的支流有17條,各級支流的生態治理與黃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緊密相關。
從榆林市區中部穿城而過的榆溪河,是黃河一級支流無定河的支流。行走在榆溪河生態長廊成片蘆葦圍繞的蜿蜒步道上,清澈溪水、成片綠樹映入眼簾,曾經滿目瘡痍的沿黃沙化帶早變了樣。
“幾年前,這里還是一條‘臭水河’,流域內布滿了大大小小的排污口。”榆林市住建局公用事業科科長田龍坦言,近年來,榆林市以控源截污為抓手,通過治理污水直排口、實施全線綠化等措施全力消除黑臭水體,榆溪河水質得到全面改善。
在榆林市環境監測總站,能看到黃河流域榆林段22個斷面及75個排口“枯、豐、平”水期的監測數據。2021年,榆林市16個國考斷面整體水質改善了33.8%,改善幅度居全國第二,創歷史新高。
“2021年榆林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785.8平方公里,建成2.2萬余座淤地壩,約占我省的三分之二、全國的三分之一,共攔截泥沙36.7億立方米,為減緩黃河下游淤積作出重要貢獻,有效保障了黃河安瀾。”榆林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馬宏革介紹。
作為黃土高原生態治理的樣板,米脂縣高西溝村堅持不懈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與時俱進發展農村事業,將生態環境脆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的“窮山溝”變成如今的“陜北小江南”,實現了“泥不下山,洪水不出溝,不向黃河輸送泥沙”的治理目標。
黃河中游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能源走廊。近年來,榆林把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為一項長期戰略任務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
大河東流。烏蘭木倫河、悖牛川河從內蒙古流入陜西,匯入黃河一級支流窟野河。距離匯合點三四十公里的神東礦區,是我國重要能源基地。30多年來,神東煤炭集團算生態大局賬,往日的“荒山煤海”逐漸變為“煤海綠洲”。
“我們先治后采、治大采小、采治互動,將基地分為山水林田湖草沙7個區分區治理,還設置了植物園、水土保持措施園等,展示適合各地區的環境治理措施。”9月23日,在神東礦區生態示范基地,神東煤炭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2021年這里順利創建“神東先行示范區”,探索出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新路徑和新模式。
據統計,榆林已累計治理恢復礦山地質環境面積440平方公里。
“近年來,我們通過構筑黃河中游生態屏障,推進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統籌實施防止‘二次沙化’、水土流失治理、采空區綜合治理等重點工程,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榆林市委常委、副市長楊向喜介紹。
多年來,在“七一勛章”獲得者石光銀、全國勞動模范張應龍、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等治沙模范的帶動下,榆林治理荒沙860萬畝,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讓陜西綠色版圖向北推移400公里,成為我國第一個完全“拴牢”流動沙地的省份。綠色成為榆林發展的底色。
大河湯湯,日月輪轉。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榆林市將綜合采用工程、生物、耕作等措施,確保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讓母親河真正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記者 周明 李旭佳)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