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創原外景(資料圖片) 受訪單位供圖
琳瑯滿目的文創展品
2022全國雙創活動周西安市會場(資料圖片)
雙創活動周期間舉辦主題演講、論壇峰會等20余場特色活動,吸引了大量創業者參與
參觀者現場體驗VR科技
西安晚報訊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和動力源泉。有源源不斷的創新創業,經濟發展才有活力、有后勁,城市建設才有希望、有未來。
創新創業,也成為過去一周來與西安息息相關的高頻詞匯。9月21日,為期一周的2022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以下簡稱“活動周”)落下帷幕。陜西省暨西安市會場繼承和發揚歷屆成功經驗,全面彰顯西安特色及創新元素,組織各類“雙創”活動20余場,為創新創業者奉上了一場“雙創”的饕餮盛宴。
創新增動能,創業促就業。7天里,在西安這片“雙創 ”沃土上,人才匯聚、成果豐碩,一件件高科技展品讓人大開眼界;一場場論壇讓創新觀點分享碰撞;一系列交流活動讓創客共享盛宴……“雙創”魅力在古城西安盡情綻放。
“科技+”“文化+”
“硬核”成果讓人大開眼界
“硬核科技”展現硬實力,文創產品個個巧創意!活動周期間,在西安高新嘉會國際交流中心舉辦的線下“雙創”成果展上,一大波高科技、新產品讓人大開眼界,吸引眾多參會者駐足并親身體驗。
集探測、跟蹤、打擊于一體的無人機探測反制系統,高度沉浸、交互式的中國空間站虛擬漫游VR,3D視覺檢測系統,可跳舞可撥打電話的“悟空”機器人……成果展現場,設置有集成電路、無人機、人工智能、機器人和文創5大專區,為市民帶來了一場融合文化與創意,兼具科技與趣味的成果展。
除5大專區外,現場還展示了生物醫藥大健康、氫能源、通信芯片、物聯網、二氧化碳儲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新成果、新產品。陜汽新能源重卡也“開”進了成果展現場,展示了新一代產品及智能網聯、新能源專利技術。
除了“高精尖”展示外,今年成果展的文創展區也是頗為吸睛。以秦兵馬俑、不倒翁小姐姐、秦腔人物、西游人物、古代“四美”等為人物原型打造的動漫藝術品、手辦、書簽、鑰匙扣、扇子、雨傘等產品琳瑯滿目,以創意性展現了西安獨特的歷史文化IP。
精彩紛呈的“雙創”成果展,生動展示了西安近年來的“雙創”亮點和成果,也充分展現了西安創業創新不斷迸發的活力。現場多個體驗、互動的項目,更讓廣大市民朋友親身體驗了一把前沿科技給生活帶來的變化。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線下觀展體驗外,今年雙創周,人們足不出戶也可以“云逛展”,3D云展覽平臺突破內容、時間、空間限制,讓公眾足不出戶就可以同樣在線感受雙創成果。
線上+線下聯動
20余場活動釋放“雙創”活力
今年已是第8屆全國雙創活動周,在這場創新創業者的年度盛會中,西安再度開啟熱情洋溢、活力四射的“雙創時間”,舉辦了“1+12+N”系列活動,通過項目路演、主題演講、論壇峰會、雙創賽事等20余場持續舉辦的特色活動,將創新創業的精神融入城市血脈,讓大家看到了“雙創”作為助推西安高質量發展新引擎所釋放出來的巨大效能。
在氫能產業創新發展論壇上,專家學者、龍頭企業圍繞“綠色低碳 氫能可期”主題展開交流、探討,積極探索氫能產業發展路徑、推廣氫能核心技術,為西安氫能產業發展搭臺賦能。
2022企業立體培育發展論壇聚集了國內企業孵化培育行業、投融資行業專家學者及創業代表,圍繞科技成果轉化、創新生態、科技企業孵化器轉型升級、科技金融等主題展開交流,探討建設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企業培育新格局。
創業項目的成功落地并非一蹴而就,資金問題成為企業初創時期的短板和薄弱環節。在高新區舉辦的項目融資路演活動中,針對科技企業融資難這一普遍性問題,專門邀請了經驗豐富的創投基金以及一批風險投資機構參會,搭建科技創新創業項目與資本、創投機構的對接橋梁。
資本如何賦能數智化產業發展?在秦創原·2022中國(西部)投資人未來峰會上,來自不同領域的嘉賓展開精彩對話,通過分享數字經濟、法律、財務、創投領域的觀點,讓各企業在未來融資方面有了更加清晰的部署與規劃。
三產融合創新峰會,從全國各地邀請了多位行業知名專家導師,為創業者提供從0到1的所需技能,增強企業創新思維,助力西安現代農業發展。第二屆產學研金協同創新發展論壇,圍繞智慧出行展開分享交流。“數字經濟創新賦能”項目路演暨軟件產業發展論壇上,知名企業代表共聚一堂,共話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
“數智賦能·驅動未來”數字經濟發展論壇聚力論“數”,眾多企業家、專家學者對國家數字經濟發展趨勢進行了全景式解讀,對企業數字化轉型路徑和難點開展全方位探討,為推動傳統行業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新理念。
論壇種下“智慧樹”,創意結出“事業果”。以“文化賦新能 創新助就業”為主題的大學生文化創意發展論壇上,來自教育主管部門、文博單位、高等院校、文旅企業的優秀代表坐而論“道”、侃侃而“壇”,聚焦陜西文旅板塊發展意義、任務和路徑,深挖“一帶一路”文化內涵,就文化創意如何賦能文旅產業、激活創新教育理念以及“創意進景區”怎樣實現成果轉化等內容深度發聲,助力創業帶動就業,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提檔升級。
兼具前沿科技與資本思維,項目路演精彩紛呈;共話科技孵化新未來,主題分享干貨滿滿……一場場活動,為創業者帶來了精彩的智慧盛宴,創業者們紛紛表示,“這不僅僅是一個交流活動,更是一個經驗分享、互促互進的平臺”。
據悉,今年活動周西安主會場設置的很多活動也都采用線下、線上齊頭并舉的形式加以呈現,線上直播觀看人數累計突破100萬人次。
建平臺 優生態 育企業
營造一流環境 吸引全球創新資源加速聚集
近年來,西安始終著力營造一流環境,不斷厚植“雙創”沃土,吸引全球眾多創新資源加速聚集,助力每一個夢想,讓創新創業者擁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機會。
建平臺、優生態、育企業,全市創新活力充分釋放、創業動能持續增強,有力支撐了經濟高質量發展。
依托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大力推進全國首個硬科技創新示范區、碑林環大學硬科技創新街區等建設,累計建成市級以上眾創載體300家,入孵企業4萬余戶,帶動就業40余萬人。電子信息、汽車等6大支柱產業,為創新創業提供了廣闊空間。出臺《進一步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若干措施》《“西安青年人才驛站”工作實施方案》等一攬子政策,積極推動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等,切實解決青年群體創新創業的后顧之憂。
同時,深入探索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設立100億元規模的西安創投基金等,為創新創業提供關鍵保障。舉辦創新創業競賽、培訓等385場次、就業招聘295場次,提供就業崗位58.1萬個。
在“雙創”活動的有效帶動下,西安經濟總量和質量大幅躍升,市場主體快速增長,創新能力大幅提升。今年截至8月底,新增市場主體30余萬家,累計登記市場主體達到280余萬戶。2021年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2200億元,凈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900余家,總數超過7000家。
好環境 好政策
讓創業者有了幸福感和歸屬感
“雙創”環境不斷優化,創新成果累累盈枝,創客群體不斷壯大…… “雙創”為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匯集了不竭動能。在西安,隨時隨地都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創業熱情和創新活力。
作為全球最大的科技創新網絡的擁有者,啟迪之星孵化器已在陜西布局了7個基地。在西安啟迪之星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總經理高鵬看來,西安較其他城市擁有人才和科研優勢,這為科技企業在西安發展創造了非常好的環境。“我們將借助雙創周的活動影響,依托啟迪之星全網資源,為西安的創業者賦能。”
“在西安創業這幾年,我深切地感受到西安愛才、引才、育才、聚才、留才的決心,讓我們創業者有了強烈的歸屬感。”陜西長安鄉村振興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琳直言,政府的大力支持,各類政策及創新創業活動,開闊了創業者的視野,同時也為創新創業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實現更高層次的創業就業
為打造國家創新名城蓄勢聚能
高速成長中的西安,創新的基因一直貫穿發展始終。
《中國“雙創”發展報告(2020-2021)》,西安排名副省級城市第六;《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1》中,西安位列第七、西部城市第一;2022年,《西安都市圈發展規劃》獲批,將突出西安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形成“一核、兩軸、多組團”的發展空間格局。
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硬科技創新示范區、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國家超級計算西安中心……一個個平臺、項目,正成為助推西安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一年一度的雙創活動周落幕了,但創新創業還在持續推進,創新創業的活力永不落幕,萬千創客的腳步永不停歇。創新征程上,西安“雙創”的故事還在繼續……
新形勢下,“雙創”工作也面臨更高要求,承載著更多期待。下一步,西安將緊緊抓住省、市聚力建設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重大契機,進一步壯大創新創業力量,釋放創新創業潛能,優化創新創業機制,厚植創新創業熱土。不斷強化西安“硬科技”屬性,打造“秦創原”科創品牌和全國一流的“雙創”高地,努力實現更高層次的創業就業,為打造國家創新名城蓄勢聚能。
記者手記
“全國雙創活動周”自2015年首次舉辦以來,已經成功舉辦了8屆。從最初的“匯聚發展新動能”,到“培育新動能”“壯大新動能”,再到今年的“創新增動能,創業促就業”,活動主題不斷演變,但創新的基因始終不變。
在這場國家級“雙創”盛宴中,無數創客積極投身“雙創”大潮的平臺和機遇,緊抓城市更新機遇,順應改革發展大勢,進一步營造創新創業的濃厚氛圍。
8年來,西安聚眾智、匯眾力,“雙創”事業蓬勃發展,創新創業熱潮經久不息。在創新創業的征途中,諸多優秀的創客持續創新,用實干成就夢想,以奮斗創造輝煌,讓夢想的種子在西安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8年來,我們堅持用文字、圖片、視頻、書籍等多種形式用心記錄“創”在西安的人和事,通過文字和聲音向每一位創業者致敬!西安的發展離不開每一位創新創業者的親身參與,匯聚創客夢,致敬中國夢,創新創業,西安等你來!(本組稿件除署名外 文/程靜 圖/記者 竇翊明)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