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AV乱码高清专区,国产一级二级在线,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把奮斗故事寫在三秦大地上——陜西高質量發展中的人才力量

2022-08-29 06:17:45  來源:陜西日報  


[摘要]近年來,持續優化的創新創業生態和誠意滿滿的人才政策,讓越來越多的人才在陜西干事創業...

  8月23日下午,西安天隆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一派繁忙,生產線開足馬力、高速運轉。

  “在國家和人民需要時,我們的設備要能用得上、頂得住。”在省“三秦學者”創新團隊帶頭人、天隆科技創始人彭年才帶領下,天隆科技科研團隊經過20余年科研攻關,突破了諸多高端核酸檢測儀器、試劑系列技術難題。

  凝聚一支團隊,創造一批成果,助推一方發展,人才在高質量發展中的領跑作用愈發凸顯。近年來,持續優化的創新創業生態和誠意滿滿的人才政策,讓越來越多的人才在陜西干事創業,他們或是投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或是奔赴一線奉獻,以家國情懷踐行使命擔當,把奮斗故事寫在三秦大地上。

  堅守:有“糧”心的“麥田院士”

  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北校區五臺山東南角,有一個被學校師生稱為“東南窯”的小麥病理實驗室。只要一有空,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康振生就會來到這里,與學生交流,詢問實驗最新情況。

  小麥條銹病是通過空氣傳播的低溫真菌病害,被稱為“小麥癌癥”,在全國小麥種植區都有發生,嚴重時會造成小麥減產50%。

  “農民種地不容易,我是研究植物病理學的,要用所學防治小麥病害,讓農民心血不白費。”康振生大半輩子都忙著同小麥條銹病“較勁”。

  同恩師李振岐院士一道,在國內首先發現嚴重危害我國小麥主要品種的條銹菌新致病菌系;帶領團隊明確了有性生殖是我國條銹菌致病性變異的主要途徑;使小麥條銹病“越夏易變區”初始菌源量減少40%;與有關單位合作,構建“中國小麥條銹病菌源基地綜合治理技術體系”,在國內十余個省(區、市)應用,每年挽回小麥損失20億公斤以上……近40年來,康振生扎根大西北,深耕田間地頭,矢志不渝為國家保“糧倉”。

  “也有過不少到海外或是發達地區工作的機會。”康振生告訴記者,面對拋來的橄欖枝,他有兩點考慮,一是作為共產黨員,要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二是楊凌農業科技資源豐富,開展小麥病害研究工作更有優勢。

  懷著對建設國家的熱忱和對科研的熱愛,康振生選擇了堅守。

  如今,康振生積極投身種業創新,在楊凌種業創新中心,組織科學家選育小麥、玉米、油菜等作物高產抗病的新品種。“種業是農業的‘芯片’,選育新品種事關國家糧食安全和現代農業發展。我是從麥田里走出的院士,這個工作一定要做好。”康振生表示。

  突破:為大國重器“千錘百煉”

  “國之重器,強度錘煉!”運-20飛出國門執行任務、AG600新構型成功首飛、C919生產交付在即,每每聽到這樣的消息,王彬文總是難掩興奮之情。

  強度試驗是新研飛機首飛前必須經歷的“大考”。作為中國航空工業飛行器強度領域首席技術專家,省級人才計劃入選專家、中國飛機強度研究所所長王彬文主持完成國家重大飛行器型號強度試驗百余項,為一個個大國重器成功研制而“千錘百煉”。

  2012年,強度研究所啟動氣候環境實驗室項目。項目設計理論方法空白,系統組成極其復雜,關鍵技術難度巨大。王彬文帶領團隊潛心研究,攻克了飛行器氣候環境適應性評價的世界難題,為實驗室順利落成打下堅實技術基礎。

  呼風喚雨,灑水成冰,隨意變換酷暑嚴寒,實驗室讓飛機氣候試驗告別“看天吃飯”,是國內首個綜合氣候環境實驗室。

  飛機結構在突發鳥撞、墜撞等事件中必須具備足夠的安全性。歷時十余年,王彬文帶領團隊構建了我國航空結構沖擊動力學專業體系,創建了國內唯一的航空結構沖擊重點實驗室。

  近日,第七屆中國航空強度技術發展高峰論壇發布的新一代航空自主CAE軟件SABRE系統,是王彬文帶領團隊創造的最新科研成果。SABRE系統融合了近十年來強度專業的創新研究成果、數十年飛行器研制強度試驗數據和近五年來計算力學的新理論新方法,對構建自主工業軟件生態體系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航空報國記心中。王彬文表示,未來將繼續帶領團隊,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取得更多成果。

  選擇:回鄉奮進在秦創原上

  從海外深造到北京工作,再到扎根陜西,房艷笑稱“放不下家鄉那一碗涼皮”;當科研之路在秦創原支持下越走越寬,她認為自己“趕上了好時候”。

  6月30日,省級人才計劃秦創原專項入選專家、飛秒光電科技(西安)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房艷向記者展示最新產品:一枚直徑0.215毫米、長0.46毫米的自聚焦透鏡,放在掌心輕若無物。

  “這個透鏡是用新一代材料做成的,上市后將打破國外壟斷,裝配在醫用內窺鏡里,能大大降低醫療成本。”交談中,房艷難掩自豪。

  “公司做自聚焦透鏡有20多年的基礎。我要繼承發展,堅持自主創新,把產品推上一個新臺階。”回到西安后,她馬不停蹄地投入研發。

  要將直徑40毫米的玻璃母棒加工成直徑0.215毫米的產品,工藝是一道難題:要經過拉絲、交換、研磨、拋光、清洗、鍍膜等一系列工序。因此,保證批量生產,不是一件容易事。

  由于技術不成熟,最初,常會出現透鏡被扯斷、弄丟的情況,成品率不到10%。這讓團隊成員感到沮喪,而房艷總是鼓勵大家“堅持就能看到結果”。如今,成品率達到70%,并實現量產。

  現在,房艷又著手研發自聚焦透鏡陣列,由成千上萬個透鏡組成,將應用在更多場景。回望越走越寬的科研路,她坦言,離不開公司對科技創新容錯的耐心,離不開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的支持。

  “秦創原體制活,效率高。”房艷告訴記者,她申請的秦創原人才項目,很快通過審批,科研經費和生活補貼如期落實,組織部門、科技部門工作人員經常上門看望。

  透過秦創原,房艷感受到陜西的誠意和決心,沒有后顧之憂的她,甩開膀子,全身心撲在事業上。

  奉獻:面對疫情“沖得上去”

  7月21日晚9時許,陜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醫生辦公室的燈依然亮著。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后,李京濤顧不上疲憊,和研究生們對“熱炎寧合劑”防治急性肺損傷作用機制動物實驗的有關數據進行分析。

  “‘熱炎寧合劑’被證實是治療呼吸系統疾病的有效中成藥。我們對其防治急性肺損傷作用機制進行二次開發研究,就是要闡明中醫藥通過調節人體免疫功能,防治新冠肺炎重癥化的作用機制。”省級人才計劃入選專家、陜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李京濤告訴記者。

  這一科研想法的提出,源自他赴武漢參與抗疫的臨床經驗和長期的中醫藥科研探索。

  2020年2月10日,李京濤隨陜西中醫藥大學援鄂國家中醫醫療隊支援武漢,2月14日,正式進入江夏方艙醫院。在方艙醫院,他同其他專家發現,中醫藥在臨床上對新冠肺炎患者有很好的療效,顯著降低了輕癥轉為重癥的比例。

  “回到陜西后,我決定從我省特色秦藥‘熱炎寧合劑’以及中藥單體等入手,開展藥物研究。”李京濤說。

  無論是做科研,還是救治患者,李京濤認為,疫情來臨時,醫務工作者要能“沖得上去”。

  在江夏方艙醫院開診首日,從下午2時到晚上8時,作為陜西病區主任,李京濤和同事連軸轉,下班后收拾妥當已是深夜。

  “回到住處洗澡時,我發現自己體力明顯不夠,無法站穩,為了防止摔倒,靠著墻壁才洗完。”李京濤回憶。

  近兩年,李京濤不僅忙著開展科研項目攻關,還在全國、省內學術會議中分享運用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輕癥患者的經驗。“希望發揮中醫藥更大作用,讓更多患者恢復健康。”他表示。(記者 甘甜)

編輯: 陳戍

相關熱詞: 人才 政策
分享到: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

本網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版權均屬各界新聞網所有,任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各界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陜ICP備13008241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