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10年歷史的西安易俗社。
陜西省戲曲研究院排演的秦腔現代戲《路遙的世界》。
易俗社百年博物館內部陳列。
易俗社百年博物館。
秦腔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秦腔自誕生起,就以高昂激越的唱腔、深厚的人民性和藝術性,歌頌著西北地區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義的性格,傳承著中華兒女頑強拼搏、勇于奮進的赤誠之心。
進入新時代,如何讓古老的秦腔藝術煥發出新的光彩,讓秦腔藝術更廣泛地走進人民生活,彰顯與時代同頻共振的文化品格和美學價值?全國首個省級層面制定的戲曲類地方性法規——《陜西省秦腔藝術保護傳承發展條例》的實施,讓我們看到了秦腔發展的機遇、活力和更多可能性。
A 保護秦腔 刻不容緩
“2010年以來,國有戲曲院團持續減少。2020年,秦腔院團減少到25個,從業人員減少到2797人,其中在檔秦腔藝術人才426人。2020年至2021年抽樣調查的秦腔院團中,90%沒有經常性的新創劇目經費支持。多數基層秦腔劇團缺乏自己的編創隊伍,全省戲曲創作人才也面臨青黃不接、人才斷檔的問題。”日前,當陜西省藝術研究院院長丁科民在《陜西省秦腔藝術保護傳承發展條例》新聞發布會現場說出這些數據和問題時,現場媒體和聽眾無不陷入沉思。
曾經聲震西北、戲迷無數,陜西人引以為傲的藝術瑰寶秦腔已經陷入這樣的發展困境了嗎?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秦腔發展后繼乏力,紛紛提出相關意見建議,“保護秦腔”的呼聲越來越高。
2020年,陜西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主席團決定,將惠敏莉等代表提出的“關于制定《陜西省秦腔藝術振興條例》”的議案交省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審議。省文化和旅游廳成立《陜西省秦腔藝術振興條例》起草工作小組,先后赴陜西多地進行調研、座談。
2021年,省人大常委會將《陜西省秦腔藝術保護傳承發展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列入年度立法計劃。經過兩次審議,多次召開立法座談會、專家論證會,廣泛聽取秦腔業內人士和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2021年11月26日,經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表決,《條例》高票通過。
2022年1月1日,全國首個省級層面制定的戲曲類地方性法規正式實施。
《條例》緊扣秦腔藝術保護傳承發展的實際,闡明了秦腔藝術保護傳承發展應遵循的原則,明確了秦腔藝術保護傳承的對象,從組織領導、加強規劃、部門職能、院團建設、社會參與、保護傳承、人才培養、創新發展、保障措施等方面,對推動秦腔藝術保護傳承發展作出全面系統的規定,為新形勢下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秦腔藝術、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文化強省提供了有力保障。
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杜金根表示,陜西將通過全方位、深層次、多形式的學習宣傳活動,讓秦腔藝術保護傳承發展深入人心;研究制定秦腔藝術中長期發展規劃,確保我省秦腔藝術繁榮發展有“時間表”“路線圖”;健全秦腔藝術保護傳承發展的體制機制,把《條例》明確的責任落到實處,努力營造有利于秦腔藝術活起來、傳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環境。
B 法律保障 提振信心
秦腔藝術的保護傳承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程,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和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支持。怎樣才能將秦腔藝術的保護傳承落到實處?
《條例》明確,縣級以上文化旅游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瀕臨失傳的經典傳統劇目、曲牌進行挖掘整理、修改提升和復排演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文化旅游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保護修繕具有歷史價值的秦腔藝術場所、設施,并按照有關規定免費向公眾開放;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歷史悠久、享有盛譽、具有代表性的秦腔藝術品牌的保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對秦腔藝術代表性傳承人給予場所、經費等支持,保障其開展傳承、傳播活動。
易俗社文化街區的建成,就是陜西秦腔藝術保護傳承的一次探索實踐。
西安易俗社是我國第一個集戲曲教育和編、導、演為一體的新型秦腔藝術團體,也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藝術團體,自1912年成立以來就以秦腔的形式教育民眾、引領社會道德風尚,在時代更迭中矢志傳承著秦腔的藝術之魂。為了讓這個秦腔藝術的特有品牌煥發新光彩,擦亮這張陜西文化名片,2018年,以“易俗社”為文化品牌,以秦腔文化為特色,易俗社文化街區有機更新項目啟動。易俗社原址提升改造為易俗社百年博物館,作為多位一體的文化教育展示體驗中心,向觀眾展示易俗社的百年歷程、藝術成就、精神傳承以及秦腔藝術的發展與興衰。新建的中國秦腔藝術博物館,通過歷史文物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形式,更加立體全面地展示了秦腔的發展史乃至中國戲劇文化的發展歷程。露天戲臺作為活態展示、傳播秦腔藝術的重要載體,讓市民游客在演出中直觀地領略秦腔藝術的魅力。
在完成硬件設施改造提升的同時,西安易俗社加強版權開發,先后復排《雙錦衣》《三滴血》等80余本(折)劇目,受到社會廣泛歡迎;創排《勞模劉西有》《織夢人》等劇目,在全國范圍內產生了廣泛影響。
“《條例》的出臺為我省秦腔藝術在新時代保護傳承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極大地增強了從業人員的信心和決心。”作為“保護秦腔”的呼吁者和《條例》起草的參與者,西安易俗社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總經理惠敏莉表示,將做好秦腔藝術保護傳承發展的傳承者、守護者、傳播者,積極創排、復排更多優秀作品奉獻給廣大觀眾,做強做大百年易俗社文化品牌。
C 人才培養 未來可期
人才培養是秦腔傳承發展的根本保障。陜西省戲曲研究院第一任院長馬健翎的名言“后鍋沒水了,前鍋就會干”,形象生動地道出了人才培養的緊迫性、重要性。
針對戲曲人才青黃不接、人才斷檔的問題,《條例》明確,秦腔院團應當發揮自身優勢,加強秦腔藝術人才培養,重視青年人才培養使用,發揮老藝術家傳幫帶作用,不斷提升秦腔院團創作、表演水平;戲曲職業院校應當優化秦腔藝術專業設置,加強職業道德和歷史、文學等文化基礎理論教育,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縣級以上教育、文化旅游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推動開展秦腔藝術進校園活動,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
為培養年輕一代繼承者,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啟動“薪火相傳·名家傳藝”工程系列活動,以“師徒傳承”方式傳授技藝,傳承經典劇目及戲曲行當技藝;推薦優秀戲曲表演藝術家深入基層文藝院團傳授折子戲,為基層文藝院團培養戲曲表演骨干人才;通過優秀藝術家在線教學,拓寬秦腔藝術的傳授、傳播途徑。
“陜西省戲曲研究院作為全國僅有的集研究改革、創新實驗、示范演出、教育培訓于一體的大型綜合藝術機構,以10年為1期,面向西北五省(區)招收學員,組建演員訓練班,至今已開設了10期演員訓練班,培養了2000余名各類戲曲藝術專門人才。以第9期演員訓練班為主體組建的小梅花秦腔團,經過10余年的磨礪,已經在舞臺上大放光彩。”陜西省戲曲研究院院長李梅說。
源源不斷為戲曲院團輸送人才的還有陜西藝術職業學院。“我院是全國唯一一所開展秦腔人才學歷教育的高校,自1952年創立至今,已為全國輸送戲曲人才五六千人,遍布西北五省(區)的戲曲院團。目前,學院戲曲表演專業和舞臺美術設計專業每年面向全國招收大中專學生,并且對戲曲表演專業學生實行免學費政策,為秦腔藝術事業培養生力軍。”陜西藝術職業學院院長李旭陽介紹,近年來,學院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專業與學科體系建設,深入各地方院團開展專業培訓,多次參與大型秦腔展演展示活動,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文化傳承和社會服務功能。
秦腔藝術的發展需要強大的創造力。創作推出更多貼近現實生活、符合當代審美需求與傳播方式的優秀劇目,是推動秦腔藝術發展、培養年輕觀眾、更好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方式。
《條例》明確,鼓勵秦腔院團開拓演出市場,加強優秀劇目宣傳推廣,創作、編排、演出適合年輕消費群體觀演需求的優秀劇目;加強與互聯網平臺合作,建設在線劇院、數字劇場,制作適合線上觀演的秦腔劇目、動漫和影視劇等優秀作品,提高線上傳播能力,培育發展線上演播新業態。
“秦腔藝術的傳承不僅僅是通過舞臺來傳播戲曲、培養觀眾,更重要的是通過人才培養來實現戲曲的傳承與賡續。相信隨著《條例》進一步貫徹實施,網絡傳播展示平臺、數字博物館、文創產品及動漫、影視行業與秦腔的融合發展,將給秦腔藝術帶來更多生機和動力。”李梅說。(記者 柏樺文/圖)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