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社會科學院古籍整理研究所部分古籍出版成果展示。本報記者 楊露雅攝
4月18日,省古籍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在整理古籍書頁。
省古籍保護中心陳列的古籍修復工具。
黨斌(右)向同事講解工作。本報記者 楊露雅攝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本報記者 李向紅攝
薛繼民展示古籍修復專用紙。
陜西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省域內存藏有豐富多樣的古籍文獻。自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全省古籍工作在普查登記、整理研究、數據庫建設等方面已取得長足進步。
古籍經典的陜西存藏
古籍,是指具有傳統裝幀形式的書籍。此類書籍大都編纂、寫印于1912年之前。珍貴古籍主要指具有較高文物價值、資料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古籍。
陜西是天然的歷史博物館,在歷史的演進中不僅留下了黃帝陵、兵馬俑等享譽世界的文物古跡,同時也存留下豐富多樣的古籍文獻資源。這些古籍文獻,猶如一粒粒珍珠,串聯起這片土地上的文明記憶。
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的西安碑林,有“經史寶庫”“書法淵藪”之稱,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安碑林博物館現存藏有4000多方碑志石刻和5萬余冊文獻資料,這些館藏品上起秦漢,下至民國,涵蓋墓志、刻經、造像、經幢、畫像、刻帖等,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書法藝術價值。目前,西安碑林博物館存藏古籍2200余種2.57萬余冊,古籍存量居陜西省文博行業前列。其中,12部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17部古籍分別入選第一批、第二批《陜西省珍貴古籍名錄》。
古籍經典的陜西存藏,不僅西安碑林博物館這樣的文博單位有,圖書館、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也有。2008年3月,陜西省圖書館入選第一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如今,和省圖書館一起,陜西師范大學圖書館、西北大學圖書館、西安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館、省社會科學院圖書館等單位也都因為存藏著歷代古籍經典而備受關注。省圖書館館長周云岳說:“目前,陜西省共13家單位存藏的157部古籍入選前四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5家單位入選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加強古籍文獻資料收集、收藏和保護,對于文物資源大省的陜西來說,早已形成共識。陜西省古籍保護中心于2008年10月成立,標志著陜西古籍保護的工作規劃、政策和技術標準都實現了與國家規范要求相統一,大批珍貴的古籍典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陜西傳習所 讓古籍“重生”
2016年6月21日,一則消息刷屏——陜西省圖書館開啟了館藏國家一級善本《古今圖書集成》修復保護項目。事實上,為了這個項目,省圖書館2015年就成立了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陜西傳習所。
史料記載,清雍正銅活字版《古今圖書集成》為清陳夢雷編、蔣廷錫校訂。全書共1萬卷,約3.4億字,內容包括天文、地理、人類、動物、文學、樂律等,是現存規模最大、資料最豐富的一部類書。陜西省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竇鵬介紹,省圖書館館藏的《古今圖書集成》現存4632冊,雖有殘缺,但極其珍貴,是省圖書館的“鎮館之寶”之一,這套藏書曾是皇家所藏典籍,書衣、絲線和函套均為明黃色材料裝幀,在等級森嚴的封建時代,這些信息無一不顯示這套藏書的珍貴與神秘。
修復保護《古今圖書集成》是一項浩大工程。由于諸多原因,該書出現了損毀和老化等現象。在《古今圖書集成》修復保護研討論證會上,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珍貴古籍的保護修復工作,讓專家們陷入沉思。“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通過科學的手段,把這些破損的古書修補好。”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徐建華說。
一部經典古籍的修復難題牽動著眾多專家的心,業內的援助之手不時伸來。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導師萬群專程前往修復工作一線。“古籍修復是一個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工作。一部書少則數冊,多則幾十冊,需要一頁一頁地按照工序修補。”萬群說,拿到一本破損的古籍,首先要進行核查,并對其基本情況加以記錄,填寫修復檔案,然后拆書,給書頁編號、配紙、制糨糊等。修補書頁的時候,要將已經拆開的書頁反面朝上,用毛筆蘸著糨糊輕輕涂抹在破損處,再用鑷子貼上補紙。每一個步驟都要格外小心,容不得絲毫閃失。
在陜西傳習所,萬群通過“師徒傳承、口手相授”的形式,幫助陜西建立古籍修復人才培養長效機制。《古今圖書集成》在2015年就被列入陜西傳習所重點修復計劃,2016年被列為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珍貴古籍修復保護重點項目之一。
4月18日,在省古籍保護中心,古籍修復師陳茜和同事正在修復古書,他們的主要工作是對館藏的部分破損古籍進行修復。陳茜說,希望通過自己的雙手和耐心,讓這些古籍煥發出新的生命。
拆書、洗書、補書、折頁、噴水、剪頁、壓平……每人一張工作臺,工作臺上放著一盞臺燈、一碗打稀的糨糊,碗沿上靠著一支毛筆。修復師取備用紙,用手撕出一角,蘸上糨糊,襯在破洞背面,再將多余部分移去,熟練細致地完成每一道修復程序。
“視情況而定,如果只是修復輕微破損的話,一天可以修復10頁左右。如果破損嚴重,有時一天也修復不了1頁。”陳茜說。古籍是文化的承載,歲月的見證。經歷千百年的古籍,殘破不可避免,破損嚴重的古籍紙散字碎,無法翻閱。慢工出細活,修書亦修心,古籍在修復師的心里、手中一頁頁“重生”。
這里的人,大多將畢生精力都傾注在古籍修復的事業上,一干就是一輩子。他們用工匠精神復原出殘卷中的文明記憶。
數字化讓古籍永世傳揚
目前,省圖書館館藏古籍超過32萬冊,全省各級存藏單位存藏的古籍共有上百萬冊。由于古籍研究與保護存在較高的專業門檻,給普通人的印象往往是晦澀難懂,從而弱化了古籍保護的群眾基礎。省古籍保護中心不僅是我省古籍保護的中心,同時也是古籍展示利用的中心。該中心與全省古籍存藏單位勠力同心,通過展示、解讀、數字化等綜合手段,讓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
古籍數字化,不僅有利于保護古籍,還方便了古籍“走”進普通人的生活。2020年11月,省古籍保護中心舉辦了“館藏國家一級善本《古今圖書集成》修復與保護項目成果展”(線上),點擊量過百萬次。省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竇鵬說:“目前省圖書館已同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簽訂任務書,正式開始古籍數字化加工工作,省圖書館有32部古籍入選(國家古籍保護)資源庫。省圖書館已完成陜西古代方志及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珍貴古籍的掃描加工工作,并將發布古籍數字化成果。”
近期,央視專題片《典籍里的中國》再次熱播,古籍中的歷史場景重現讓中國文化經典再次進入大眾視野,陜西各存藏單位存藏的古籍如何保護利用也引起關注。4月19日,在陜西省委外宣辦舉辦的“加強文化建設 彰顯文化自信”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上,陜西省社科院新聞發言人、副院長白寬犁透露,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古籍資源的數字化將成為國家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發展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古籍資源的珍稀程度、文獻價值、實際保存狀況等,制定分批的古籍資源數字化方案將是我省未來古籍整理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
抓好古籍數字化建設也是陜西省古籍整理出版“十四五”規劃中極其重要的一個方面。省社會科學院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長、省古籍整理辦公室副主任黨斌介紹:“目前我們正在和相關單位商討合作事宜,積極推進我省的古籍數字化工作,希望通過這個項目的實施和推廣,實現古籍資源共享。”
在推進古籍數字化工作的同時,古籍數字化成果的版權問題也應引起重視。“關于古籍數字化建設中的盜版侵權問題屢見不鮮,這也是全國古籍出版數字化工作面臨的問題,我們期待古籍數字化成果知識產權領域相關法律的進一步完善。”黨斌說。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