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芳草綠。從現場祭掃到網絡祭掃,從“入土為安”到“終歸自然”,我省大力推行惠民、綠色、生態、文明的殯葬方式。節地生態安葬以及文明低碳祭掃觀念,越來越得到人們的情感認同并逐漸轉化為市民的行為習慣。
節地生態葬讓生命重歸自然
清明節前夕,陜西唐昭陵墓園內青松翠柏、鮮花處處。順著園內的青石板路緩步前行,一側的路旁是一排排一人多高、造型各異的墻壁,墻體正面分布著大理石材質的、呈井字形的壁葬格,與園內景致渾然一體。
“這就是我們的壁葬墻。壁葬是將骨灰盒嵌在墻壁內的喪葬方式,每位逝者的骨灰都安放在一個立體式的小隔間內。格位口刻有逝者信息,供親人吊唁。”陜西唐昭陵墓園人事行政經理田盼介紹說,“壁葬雖然是嵌在墻壁內的,但是,壁葬墻的建筑形式非常豐富,有回廊式的,有亭子式的,有四合院式的等等。一面壁葬墻可安置幾十乃至上百個骨灰盒,存放量極大,節約了土地。今年,有不少人都為逝去的親人選擇了這種安葬方式。”
除了壁葬外,陜西唐昭陵墓園近年來還推出了花壇葬、草坪葬、“家族位”等節地生態安葬方式。“經常會有市民打電話或來實地了解這些新的安葬方式。壁葬、花壇葬更是受到大家的青睞。可以明顯感覺到,市民對這些新的安葬方式的接受度在逐年提升。”田盼說。
據了解,今年我省還將首次推出海葬,為市民提供更多選擇。
“我父親生前的遺愿就是骨灰撒海,但身處內陸,我們一直無法幫他完成心愿,這次終于可以完成父親的遺愿了,也算了結了我們做子女的一樁心事。”近日,有西安市民在為親人報名參加公益性海葬時這樣表示。為了推行生態節地葬,省民政廳和西安市民政局將聯合舉辦陜西省首屆公益性海葬(骨灰撒海)活動,初步定于4月中旬在青島市舉辦。
“近年來,想為逝去的親人選擇以骨灰撒海方式進行安葬的群眾越來越多,但由于我省地處內陸,不具備海葬的基本條件,無法實現群眾愿望。針對這一實際情況,我們及時了解了外省市組織海葬活動的具體模式和實施辦法,并最終確定在今年4月舉辦陜西省首屆公益性海葬活動。”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暖心措施讓祭掃服務更有溫度
“親愛的爺爺,今年因為疫情的原因,我無法在清明節前趕回西安,所以委托墓園的工作人員替我來看望您……”3月29日,西安鳳棲山人文紀念園的一處墓碑前,放滿了鮮花、供果,一名工作人員拿著一張寫滿哀思的紙條,正在替市民張女士完成祭掃心愿。另一名工作人員則通過現場視頻連線的方式,讓張女士通過手機目睹了整個祭掃過程。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我省多數陵園均已開展了代客祭掃、網上祭掃等服務,幫助無法親自掃墓的市民寄托哀思。
“除了為逝者安排上供等傳統禮儀,還有很多人希望工作人員把自己的話帶給親人。為此,我們提供心愿卡,幫助家屬把心里話寫在上面、放在墓前,或者通過代讀的方式,將家屬的心里話告訴逝者。只要家屬提出了祭掃需求,我們都會盡量滿足。”西安鳳棲山人文紀念園辦公室副主任胡穎告訴記者,“我們從3月26日就已經開展了代客祭掃業務,這幾天每天都會為30多位客戶提供祭掃服務?,F在這種新型的祭掃方式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市民所接受,代客祭掃服務需求量呈顯著上升趨勢。”
“對于專程趕來的,我們同樣會做好貼心服務。因為疫情防控的需要,今年的祭掃必須提前一天在網上預約,考慮到老年人可能操作不便,我們依舊保留了電話預約方式。這段時間,我們還為有需要的客戶提供輪椅、熱水、掃帚、抹布等用品,滿足不同群體的實際需求。”胡穎說。
文明祭掃讓清明更“清明”
清明將至,大多數市民摒棄以往燒紙的舊俗,用一束飽含思念之情的鮮花,表達對逝去親人的悼念之情。
3月29日上午,市民們在陜西唐昭陵墓園門口有序排隊,掃碼進入墓園。“往年有不少市民前來祭掃時會帶上香燭、紙錢,我們要耐心解釋才能讓他們改變想法。今年,大多數帶著紙錢來的市民看到我們門口懸掛的‘鮮花換紙錢、絲帶寄哀思’的橫幅后,會主動把紙錢留下,換上一束鮮花去祭奠親人。”陜西唐昭陵墓園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3月31日,西安市民李女士通過網上云祭掃平臺,足不出戶為父親在線掃墓。“我剛剛生了孩子,近期因為身體原因沒法到墓園去,今年就只好通過網絡為父親掃墓了。這個云祭掃平臺很方便。”李女士說。
近年來,我省加速推進“互聯網+”殯葬服務新模式,大力推行網上祭掃、代客祭掃、預約祭掃等形式多樣的祭掃服務,不僅滿足了群眾的追思愿望,順應了時代要求,而且成功營造了無煙墓園、遠程祭掃等文明新風尚。不僅如此,我省還鼓勵引導群眾選擇植樹綠化、踏青遙祭、經典誦讀、重溫家訓等方式緬懷逝者,不斷豐富清明節的節日內涵。(記者 楊小玲)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