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
設施農業是我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的重要內容,也是我省構建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做大做強“3+X”農業特色產業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4月份以來,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聯合農工黨陜西省委會,會同省農業農村廳,圍繞“發展高質高效設施農業”議題,深入西安市、渭南市、楊凌示范區等地開展專題調研,并赴遼寧省、河北省學習考察,為我省設施農業高質高效發展獻計獻策。
存在問題
1.配套政策不完善,財政投入不穩定。
設施農業生產機械及配套設備等沒有完全納入農機補貼目錄;設施農業用地、用電、用氣等政策措施不細、落實不夠到位;設施農業保險時斷時續,缺乏連續性政策支持。省級設施農業財政投入年度變化差異大,與年度目標任務不匹配、不均衡,多數縣(市、區)沒有財政配套。
2.設施生產技術推行緩慢,裝備功能有待提高。
設施農業發展總體規模偏小,設施蔬菜面積和產量占蔬菜總種植面積和產量的比重偏小,反季節蔬菜供應仍不足。設施標準化推行緩慢,大部分設施老舊,采光和保溫性能弱,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差。機械化、自動化水平較低,物聯網應用、智能化管理等處于試驗階段。設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水資源問題日益凸顯,水資源時空分布嚴重不均。
3.缺乏宏觀調控與指導,人才隊伍亟待提升。
設施農業發展結構性不平衡不充分矛盾較為突出,部分地區對設施農業發展缺乏宏觀調控和指導。設施農業勞動力和智力需求密集,技術人才短缺,生產管理水平欠缺,導致設施農產品產量和品質下降;設施農業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品種和適應各地區發展的生產技術規程。農村勞動力短缺,人工成本高、效率低等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影響設施農業綜合生產效益。
4.市場體系不夠完善,龍頭企業帶動力弱。
現代要素植入偏少,緊跟市場步調偏慢。市場體系建設滯后,信息不對等,銷售網絡不健全,品牌建設滯后,市場競爭力不強。新型經營主體較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占比較低,企業經營與農戶生產關聯性不強,利益鏈接機制不健全,農民專業合作社功能性作用發揮不充分,轉型升級任重道遠。
意見建議
1.強化組織保障,加大政策扶持。
要把發展現代設施農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產業技術支撐體系和設施農業協調聯席會議工作機制,創新管理體制,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科學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正確理解國家耕地“非糧化”政策,鼓勵設施農業用地盡量使用未利用地、荒山荒坡等非耕地或質量較差的耕地、農村閑置農業用地、存量低效建設用地,結合關中、陜南、陜北地域條件和特點,按照因地制宜、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的原則,推進設施農業與三產融合發展。
推動農業生產經營制度、產權制度以及金融支持機制等配套制度改革創新,積極引導各類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戶廣泛參與設施農業發展,建立高位推動、上下聯合、多方共建的體制機制。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設立設施農業財政專項,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導向,農民籌資和信貸投入為主體,社會融資和招商引資為補充的多元化投入機制。擴大農機補貼范圍,完善設施農業機械裝備補貼目錄,加大對農戶購買裝備機具的補貼力度。整合發改、交通、水利、電力等相關部門政策,向設施農業園區傾斜,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設施農業產業園配套設施,提升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推進設施農業保險試點,降低災害年份經營主體損失。優化項目支持方向,支持老舊園區設施改造和規模較大園區一二三產融合。加快推進以財政牽頭、金融機構參與的“政府風險補償基金”為擔保的支農惠農貸款平臺建設,為設施農業穩步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2.加強技術創新,推進生產水平升級。
加大科研開發力度,提升信息應用水平,發揮科研院所和農業技術推廣部門作用,鼓勵設施園區、設施農業企業與科研院所聯合,著力研發推廣一批適合關中、陜南、陜北地域特點的設施構造、設施施工規范、建造標準等,支持新技術、新裝備試驗示范與應用,生產技術標準制定、全程機械化作業技術集成研發試點等。以農業院校和科研院所為核心,協調相關部門提供服務保障和同步配套,建立完善設施農業技術創新體系。
強化設施基礎建設,降低農業發展成本。堅持新建與改造并舉,大力推廣優型節能日光溫室和有利于機械化作業的高標準大棚,推進設施升級換代。根據區域特點和種植作物生產技術特征,推進棚室內現代化設備的應用與配套,實現設施、農機、農藝三融合。推進設施園區物聯網技術應用,提高設施園區現代化、信息化管理水平。嚴格把控農業面源污染擴散,推進土壤檢測、科學施肥、降低農殘、增加有機質含量等綠色標準化生產,降低農產品安全風險,構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共贏的綠色農業發展模式。
3.強化人才隊伍建設,提升服務能力水平。
發揮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和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優勢,鼓勵各地建立創新團隊、院士(專家)工作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平臺,凝聚設施農業產業高層次人才。圍繞薄弱環節,開展科技攻關、引進和成果轉化,促進產業科技進步。組織實施設施農業產業人才培訓行動,培育更多不離鄉、不離土的專業技術力量和職業農民。
加強技術指導和培訓,通過舉辦培訓班、開展送技術下鄉、現場指導等方式,對設施農業生產經營者開展生產管理、裝備應用和防災減災技術指導服務,大力推廣設施農業機械化、自動化應用,提高勞動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指導農戶應用先進實用技術,推行集約化、工廠化育苗,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等綠色高效生產技術,提高標準化、綠色化栽培水平,促進設施產品產量、品質“雙提升”。
4.完善產業鏈,全面提升競爭力。
進一步完善加工冷鏈和市場體系,延長產業鏈,補齊產業短板,探索建立產業聯合體,推進全產業鏈發展。建立健全設施產品產銷銜接機制,積極拓寬市場銷售渠道,發展訂單農業、“互聯網+”等銷售模式,推動銷售形式多元化,促進產銷順暢,實現銷售效益最大化。加強信息監測和生產調度,科學研判市場產銷形勢,及時發布產銷動態信息,科學指導生產銷售。堅持品牌強農,加強品牌培育,支持企業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的“三品一標”認證,培育地域特色突出,有影響力的知名品牌。整合現有品牌資源,提升設施農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增強市場競爭力。
積極引導種植戶推進土地流轉,以村、鎮為單位成立經濟合作組織,鼓勵社會資本進入設施農業領域,采取直接投資、股份合作多元主體經營形式,與農戶建立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把農民利益鑲嵌在產業鏈中,鼓勵“公司+基地”“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等組織形式,圍繞設施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環節,推動設施農業規模化、訂單化、鏈條化經營,培育產地交易市場和中介組織,實現貨暢其流。加大對設施農業運營主體扶持政策知曉率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發展氛圍,調動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設施農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現代設施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5.發揮楊凌特色,打造“三農”發展新高地。
充分發揮楊凌“示范區+自貿區”體制機制優勢,彰顯楊凌國際涉農領域試點制度特色。支持楊凌國際農業科技創新港、國際優質農產品交易中心建設,推動楊凌片區通關貿易便利化,減免楊凌自貿片區設施農業設備進口增值稅,設立綜合保稅區或將綜合保稅區的政策復制給楊凌自貿片區。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突出無害化生物技術綜合應用、打造農產品質量安全楊凌品牌,將楊凌國際種子交易市場打造成世界最著名的種子交易中心。把上海合作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建設好,強化農業科技交流、合作、輻射的范圍和力度,持續打造楊凌“一帶一路”現代農業國際合作中心和國際農產品集散中心。建設職業農民創業創新園,提供休閑農業人才保障支撐,實行農業職業經理人制度,健全利益分配制度,大力發展鏈接村民的共享經濟,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