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記者 唐冰
隨著十四運會落幕,“后全運”時代,陜西如何在發揮全運會長尾效應的同時,進一步推動競技體育、全民健身、體育產業健康發展,為體育強省建設添勢賦能?省政協委員謝慧瑩、譚敏和致公黨陜西省委會婦委會主任李宗宣就此提出了各自建議。
謝慧瑩:完善體育場館運營模式,多業態融合盤活存量
在“全民全運,全運惠民”系列舉措引領下,開展全民體育運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后全運”時代,如何發揮好大型體育場館作用?
12月11日,十四運會主場館西安奧體中心外圍公共區域面向公眾開放,為周邊群眾休閑健身提供了好去處。然而,綜觀本屆全運會分布在全省13個市區的53個場館設施,盛會結束后,在全球賽事因疫情停擺、延期、空場的形勢下,這些大型體育場館也面臨著運營模式的轉型升級壓力。
對此,謝慧瑩建議,要進一步落實“十四五”規劃要求,在盤活存量上下功夫,通過完善體育場館的運營模式,用好現有體育場館設施,將其打造成以競賽表演為核心內容的體育產業新高地。
“一些為了舉辦集中、綜合性賽事設計建造的場館,由于配置過高、過量及功能單一,造成運營成本過高,而全民健身、日常辦賽用不上、用不起……如何把大型場館科學委托出去,對于體育場館運營也是非常大的考驗。”謝慧瑩認為,對此應加強對專業營運公司的引入和扶持力度,引導具備條件、信譽良好、市場化程度高的社會組織、機構和企業利用體育場館,參與提供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達到專業化、社會化、市場化互融。同時,加大專業團隊及運營公司的培育力度,以產業思維和手段來策劃設計,充分與文化、商業、旅游等多種業態相結合,融入更多的商業空間,孵化更多專業運營機構。
她同時建議,強化我省賽事品牌建設和場館宣傳,成立專門的體育品牌管理部門和專家團隊,結合當地體育發展實際,培養更多的賽事品牌,打造具有影響力賽事IP。加強政府引導,有效融合新媒體和傳統媒體,鼓勵全民健身,把體育場館打造成展示中國體育文化、弘揚傳播中華體育精神的新平臺。
譚敏:應將競技體育元素融入學校體育教學
在東京奧運會和十四運會期間,許多觀眾都掉進了體育明星的“坑”:運動員們在場上奮力拼搏為國爭光,在場下拍視頻做直播展現自我,他們展現出的青春飛揚新風貌,令人不由發出“這才是值得年輕人追的優質偶像”的贊嘆。
譚敏認為,應當抓住這一機遇,將競技比賽項目宣傳推廣至校園,讓更多青少年了解競技體育,感受運動魅力,產生學習興趣,為競技體育項目發掘后備人才。
長期以來,我國在開展學校體育教學中,一直在降低體育課運動技能的難度。降低技術難度確實可以保證學生很快接受一般大眾性質的體育教學,但由于缺乏競爭性與娛樂性,導致學生不均衡發展,不能展現出運動潛力。
譚敏建議,應當改變以往教學模式,適當增加基礎訓練、校外體育課堂、課外俱樂部教學等競技體育教學元素,在提升課程對學生吸引力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體育學習能力,因人采取分層分類指導,使學生獲取更多體育專業知識,提高參與體育鍛煉的主動性,為有志在體育方面發展的學生提供便利機會,為競技體育儲備人才。同時,要抓住競技體育具有極強觀賞性、娛樂性這一特點,通過舉辦各種賽事,在校園里營造競技體育濃厚氛圍,讓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競技體育。
“將競技體育推廣到校園中,需要教育部門與體育部門的雙重領導,兩者缺一不可。”譚敏還建議,要堅持以人為本,貫徹“素質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聯合專業運動項目俱樂部,認真透徹地研究將競技體育轉換為適當形式,使之與學校體育不沖突,促進學校體育事業健康發展。
省致公黨:讓社區成為繁榮群眾體育的橋頭堡
體育強國,基礎在開展群眾體育運動。步入新時代的全運會,已不僅是專業運動員的競技盛會,同時還是群眾體育愛好者展示自我的大舞臺。
2020年10月9日,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發展群眾體育的意見》提出,在健身設施建設方面要更多向社區傾斜,擬打造一個基于各地、各社區群眾喜愛的體育活動的全國社區運動會,讓這個品牌全覆蓋、經常化。
針對社區開展體育運動,今年致公黨陜西省委會在調研中發現,我省社區群眾體育開展得如火如荼,但仍存在鍛煉方法、器械使用不科學,社區鍛煉場地管理、運營不專業,非標社區賽事運營管理經驗不足、創新不夠等問題,群眾參與活動體驗感有待提升。
“發展社區體育,最重要的是要健全社區體育組織。”李宗宣建議,應借鑒北京、上海等地經驗,盡快成立陜西省社區體育協會,依托政府力量、協調社會力量、借助市場力量,對全省社區體育發展作出科學規劃,建立民政部門登記管理、體育部門業務指導、社區體育協會策劃協調、鄉鎮街道發動落實、社區體育運動團體參與支撐,“多部門協同化、機制化、服務化、標準化、透明管理化”社區體育管理運轉系統,讓體育運動成為一種生活習慣。
社區體育協會主要承擔哪些職責?李宗宣認為,協會需要完成包括對社區體育運動基層管理干部、賽事管理、各種專業體育科目等多項培訓,每年對民間體育團隊和社區體育部門發展情況進行調研、評估,明確典型項目、典型活動、典型品牌,助力社區成為繁榮群眾體育的橋頭堡。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