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記者 唐冰
“地裂縫”是最容易讓人產生緊張聯想的三個字。顧名思義,地裂縫就是指地表巖、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產生開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長度和寬度的裂縫的一種地質現象。
據史料記載,西安地區歷史上至少發生過15次“地裂”現象,其中9次與地震相伴而生。自上世紀50年代至今,西安主城區先后出現了14條呈北東70°左右、帶狀分布的地裂縫,其分布之廣,在國內外城市建設中實屬罕見。那么,這些地裂縫是怎么來的?對人們生產、生活又有什么影響?
“地裂縫目前被定義為區域性災害地質,其成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信息產業部電子綜合勘察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鄔挺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地質”。據他介紹,地裂縫引起的破壞具體表現為會造成沿線房屋的破壞,道路出現不均勻沉降,嚴重的甚至威脅到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鄔挺說,西安大多城區地處臨潼—長安斷裂帶西北側,區域內現存的14條地裂縫就是臨潼—長安斷裂帶在新構造時期以來受北西—南東拉伸應力下誘導生成的一系列次級斷裂。“地殼運動、城區承壓水開采都會使地裂縫產生活動,根據最新監測資料,目前西安地裂縫向東已經跨過了灞河,總影響范圍約350平方公里。”
由于地裂縫本質是一種地質現象,目前只能是在查明其分布范圍后,在土地規劃建設設計時,根據建筑物的不同設定最小避讓距離予以避讓,并對在地裂縫影響范圍內的建筑采取相應結構措施進行防護。為此,2006年,省建設廳、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聯合發布《西安地裂縫場地勘察與工程設計規程》(以下簡稱2006版《規程》),對西安市地裂縫場地安全建設進行指導和約束。
西安及其所處的渭河盆地是我國地裂縫發育最強烈的地區,地裂縫災害對工程建設產生了巨大影響。為最大程度減輕人為活動對地裂縫的影響,近年來,西安市供水方式已由大量開采地下承壓水轉變為利用外圍水庫供水,地裂縫活動整體上呈現出減弱或部分停止趨勢。省自然資源廳根據長期監測數據,進行了西安地面沉降地裂縫的沉降分區劃定,與省水利廳聯合開展地面沉降地裂縫的防治工作,劃定禁采限采區域,封停市區地下水取水井位,使得西安地區地下水位顯著回升,地面沉降地裂縫總體活動趨緩,防治取得顯著成效。
“在多年建設,尤其是西安繞城高速和地鐵的建設中,各單位已經積累了許多一手資料,對地裂縫活動及影響有了更直接和深刻的認識,個別誤建在地裂縫避讓距離內的建筑物,也都經歷了時間的驗證。”今年省兩會期間,省九三學社在提交的一件集體提案中指出,隨著西安經濟社會發展進程加快,對國土資源的需求也進一步增大,建議結合西安市地裂縫場地已有建設資料,進一步收集各相關單位掌握資料,了解地裂縫活動狀態,同時在安全建設的前提下科學縮小建筑物最小避讓距離,減輕西安地裂縫對土地資源利用率的影響。“這件提案專業度很高,主要是在我們建設委員會主任李曦濤和社員鄔挺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完成的。”省九三學社參政議政部工作人員表示。
2020年,得知2006版《規程》將進行修訂的消息后,作為九三學社社員的鄔挺向省九三學社提交了此件提案素材,經審核修改后,省九三學社將其作為集體提案提交省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除了縮小“地裂縫場地建筑物最小避讓距離”外,提案還建議明確地裂縫活動性的判斷依據。
鄔挺介紹,2006版《規程》中,對不同建筑物的最小避讓距離進行了限制性規定,“比如高度超過100米的一類建筑物,最小避讓距離為上盤40米、下盤24米,這樣一來,兩棟樓之間的最小距離就是64米。通常的高層建筑群地裂縫兩側的建筑物最小距離也達32米。通過這些年觀測來看,避讓距離是可以進一步縮小的,當然,這是建立在科技發展和長期數據觀測的基礎上的”。
“2006版《規程》中,默認所有地裂縫都是活動的,但實際情況是也有不活動的地裂縫。對于這類地裂縫,是否仍需避讓?如果不避讓,怎么來評判和區分,需要有統一的標準。”鄔挺說。
新修訂的《西安地裂縫場地勘察與工程設計規程》(以下簡稱新《規程》)已于今年4月1日正式施行,提案相關建議在其中得以體現,為西安市未來發展和土地有效利用提供了技術支撐。
西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新《規程》中,明確要求區分活動地裂縫和不活動地裂縫場地,并提出了相應的判斷標準;縮小了各類建筑物與地裂縫的避讓距離,明確布置在不活動地裂縫場地內的一類至四類建筑可以不避讓地裂縫,活動地裂縫場地內一、二類建筑相較2006年規范的避讓距離均有所縮小。同時,簡化了鐵路、公路地鐵和市政基礎設施的設防要求,為今后西安地區地裂縫的科學應對和防治提供了更為合理的工程依據。
此外,目前省、市自然資源部門已在西安市開展了“空—地—深”多手段地裂縫監測工作,同時建設地裂縫野外觀測基地1處,全方位、多手段監測全市地裂縫活動狀態。
“提這件提案的初衷,就是希望在摸清‘地裂縫脾性’的基礎上,最大限度減輕地裂縫對土地資源利用的影響。”鄔挺表示,提案辦理過程中,他與西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的同志交流過多次,一些建議得到了很好采納落實,能在政協這個平臺,利用專業所學為推動工作開展獻計出力,這是十分有意義的。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