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趙婧
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強農業、美農村、富農民的重要舉措,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近年來,榆林市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為助推鄉村全面振興蓄勢加力。
6月22日至25日,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圍繞“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助力鄉村振興”議題,在榆林多地深入開展專題調研,為助推鄉村全面振興把好脈、建真言。
借力生“利”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榆林市橫山區黨岔鎮北莊村地處無定河流域,這里有榆林最寬闊的水稻種植良田。過去,因種植效益低下,這里曾出現過千畝“撂荒田”。
近年來,北莊村啟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股民+貧困戶”發展模式,實行統一規劃、管理,帶領村民走上了“稻香民富”發展之路。
調研組了解到,橫山區地處黃土丘陵溝壑區,雖然人均擁有土地面積數占優,但土地分散、可耕地少,阻礙了農業現代化發展步伐。
“生態資源是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活資產’。”省政協委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趙政陽建議,要加大氣力挖掘土地潛力,合理規劃布局產業,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提高產業經濟效益,是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重要抓手。為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府谷縣黃甫鎮建立了民富產業公司,與中糧集團簽訂合作意向書,采取“大品牌”帶動“地方品牌”方式,讓農民共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
“這個經驗值得借鑒。”省政協委員、榆林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院長常勇指出,農業產業存在周期長、利潤低、市場不確定因素多等制約因素,要提高農業產業效益,就要積極探索“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合作模式,借力生“利”,進一步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以“時尚”品牌帶動農村產業發展
榆林是黃河流經陜西最先經過的地方。近幾年,借助沿黃公路開通和黨的好政策,榆林神木市西豆峪村人因紅棗產業發展,生活正發生著深刻變化。“80后”神木小伙張亮滿含對這片土地的熱愛,選擇在西豆峪村創業,將當地種植的紅棗與代表西方文化的咖啡進行創新融合,創建了“曼喬咖啡”品牌。
“選擇在條件艱苦的地方創業,不容易啊!”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任呼燕為張亮的創業之舉點贊。她說,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需要“領頭羊”,要給予敢拼敢闖敢擔當的年輕人在農村創業創造良好條件,為鄉村振興留住人才。
在西豆峪村,千畝優質紅棗品種改良種植示范基地和新建的現代化紅棗深加工工廠,讓村民看到增收致富的美好前景。通過紅棗精深加工,“曼喬咖啡”在產品創新及品牌化運營中,為傳統紅棗產業可持續發展帶來新的生機。
“鄉村創業也‘時尚’。‘曼喬咖啡’的紅棗加咖啡產品定位,非常適合現代年輕消費者的需求。”省政協委員、西安府州紅品牌營銷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劉二慧建議,精準定位產品目標群體,制定符合年輕人消費心理及習慣的營銷策略,從而搶占這一消費群體的市場份額。
探尋“工業反哺農業”鄉村振興路
在“黃河入陜第一城”府谷縣,同樣也有一位熱愛家鄉的創業者,他就是府谷縣聚金邦農產品開發公司董事長劉子賢。上世紀90年代末,劉子賢投身能源產業,致富后他放棄優渥的生活,返回家鄉走上了海紅果產業發展之路。
“府谷是海紅果之鄉,這里具有特色農業很好的發展前景。”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專職副主任雷明川認為,榆林作為國家級能源型城市,目前具備“工業反哺農業”的經濟基礎,應立足當地資源稟賦,助推現代農業加快轉型升級。
形似山楂、口感酸甜的海紅果,帶給省政協委員、陜西國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李云鵬味蕾新體驗。他認為,海紅果作為當地特色水果,雖然營養價值豐富,能帶動果農增收致富,但由于長期處于“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尷尬境地,宣傳推介是當務之急。
“果汁、果酒、氣泡飲料,走農產品精深加工的路子是對的。”在李云鵬看來,把產業做大做強,是引領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所在。
他建議,應促進農地集約高效集聚,引導農業走規模化經營發展之路,形成“工業反哺農業”的基本路徑;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延伸產業鏈,加大對涉農企業扶持力度,擴大品牌宣傳力度,讓特色農產品既能“墻內開花”又要“墻外香”。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