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秦嶺 記者 申東昕攝
這里,處于中國版圖的腹心地帶,北流黃河、南流長江,北連黃土高原、南接四川盆地,將中國地勢三級階梯緊緊連接。
這里,有515.84萬公頃林地、3.12萬公頃草原、7.49萬公頃濕地,生態空間面積超89%,綠色水庫滋養著全國十分之一以上的人口。
這里,就是有“天然基因庫”“國家中央公園”之稱的秦嶺。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的首站來到了位于秦嶺山脈東段的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他強調,“以對黨、對歷史、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把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工作擺上重要位置,履行好職責,當好秦嶺生態衛士”。
知行合一。從《秦嶺生態空間治理十大行動》的出臺,到持續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自然保護地建設等生態空間保護修復工程,陜西牢記殷殷囑托,當好秦嶺生態衛士。
綠——顏值與質量齊升
綠水源自青山,青山依賴森林。秦嶺保護,離不開植被的撫育,離不開天然林保護工程。
陜西秦嶺是大秦嶺的生態核心所在。天保工程實施20余年來,中央財政投入103億元,相當于該區域其他林草投資的總和,以天然林為主的森林資源得到全面保護,實現了生態環境的根本性好轉。
通過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飛播造林、森林撫育等方式,陜西不斷加大秦嶺生態修復力度。森林資源管理“一張圖”數據顯示,目前秦嶺范圍森林面積達到424.94萬公頃,森林覆蓋率72.95%,較1998年提高16.7個百分點。森林蓄積達2.26億立方米,較1998年增長22.2%。
天然林保護也有了新進展。2020年,省林業局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貫徹落實〈天然林保護修復制度方案〉的實施意見》,編制《秦嶺天然林保護修復專項規劃》,天然林保護由周期性、區域性工程措施轉向長期性、全面性公益事業。
“以前主要工作是防火和防盜伐,現在有害生物防治、天然林更新等各項工作一起抓,不僅要綠,還要綠得更高效、更科學、高質量,實現更加穩定的‘深綠色’。”陜西省太白林業局副局長李瑞群告訴記者,目前秦嶺天然林管護體系日臻完善。在陜西,天然國有林管護形成了局、場、管護站三級管護體系,天然林管護形成了縣、鄉、村、組四級管護體系,并組成了專業巡護隊—巡護人員—哨卡—檢查站“點、線、面”相結合的管護網絡,確保天然林“山有人看、林有人護、火有人管、責有人擔”。
美——動物與植物的天堂
近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獨葉草,在秦嶺海拔2700米以下的區域首次被發現。獨葉草屬環境依賴型植物,有著優異生態環境“天然指示器”之稱。此次發現,不僅說明了秦嶺生態不斷向好,也展示了陜西在秦嶺生物多樣性保護上的成效。
“我們的身份,從護林員變成了生態衛士。”在位于秦嶺腹地的蘇家溝林場,場長王玉明說,“以前每天在林子里巡邏,只管地上的樹。現在不一樣了,天上飛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都需要負責,我們變成了‘海陸空三棲部隊’,讓各種生物和諧共生,守護動物、植物、人類共同的美麗家園!”
我省對野生植物采取“就地保護為主,遷地保護為輔,離體保護為補充”的措施,秦嶺紅豆杉、珙桐、獨葉草、華山新麥草、太白紅杉等珍稀瀕危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護,野生蕙蘭種群分布擴大到秦嶺北麓,陜西羽葉報春時隔多年被重新發現;對野生動物采取“野外種群保護和人工繁育放歸相結合”的措施,秦嶺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由20世紀80年代的109只增加到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時的345只,增幅、密度、DNA調查獲取率均為全國第一。經過40年保護,朱鹮種群數量由7只發展到7000多只,被國際鳥類保護聯盟譽為“世界拯救瀕危物種的成功典范”。此外,金絲猴、羚牛種群數量均突破5000只。
富——人與自然共贏
雖然家里沒有土地,也沒有人打工,但家住柞水縣營盤鎮朱家灣村的李友勝卻有著令當地人羨慕的收入。依靠牛背梁景區,李友勝用自己家的院子開了家農家樂,一家人一起經營,一年能賺十多萬元。
朱家灣村以前是遠近聞名的“破落村”,這里的村民曾經和大山是“仇人”。村里沒耕地,村民們只能靠偷獵、盜伐為生。早上5點拎著板斧上山,晚上10點下山,忙碌一天掙不到幾個錢。“那幾年,山也禿了,人也窮了,誰都過得不舒坦。”李友勝說。
隨著牛背梁生態旅游的開發,情況得到了轉變。朱家灣村人和秦嶺“握手言和”。“以前只知道能吃‘木頭’這碗飯,這些年才知道,保護環境比破壞環境賺得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李友勝說。
隨著生態空間治理和鄉村振興戰略融合推進,秦嶺生態產業取得長足發展,生態富民的步伐愈發穩健。除了林下經濟等傳統產業之外,生態旅游也在逐漸發力。從1982年秦嶺北麓樓觀臺建立全省首個森林公園開始,秦嶺生態旅游產品不斷豐富,生態服務功能逐漸完備。隨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深入人心,秦嶺的生態旅游迎來了井噴式發展。目前,秦嶺范圍已建成森林公園49個、濕地公園11個、地質公園7個、風景名勝區15個,年接待游客超850萬人次,更多人因為綠水青山而富,又投身到綠水青山的建設之中。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