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李榮
5月13日,西安市雁翔路南段路面突然塌陷,造成一名騎車女子掉進坑內,該女子被救出送醫后已無生命體征。原本平坦安全的城市道路,為何坍塌事件頻發,“腳下之危”的城市病又該如何根治?
城市道路塌陷事件頻發
西安網友拍攝的視頻顯示,西安市雁翔路南段道路塌陷的位置緊鄰西安地鐵5號線理工大校區站B口處,塌陷坑洞長約9米、寬約5米,占地60平方米。
記者梳理發現,近年來,西安已發生多起路面塌陷事件。2012年,在長安區南長安街興國中學附近,一名初三女生在上學路上遭遇路面塌陷,跌入5米深坑;2019年11月12日,西安市大華一坊路面塌陷;2020年5月14日,西安萬壽南路與西影路丁字地面塌陷,影響車輛通行;同年7月11日晚,西安市民鄧先生駕車經過貞觀路南段時,路面突然塌陷,導致駕駛的廂式貨車被卡在坑里……路面塌陷事件屢見不鮮,不僅威脅著公眾安全,也嚴重影響了城市發展。
針對這一現象,2020年7月29日,本報曾以《地陷“城市病”何時不再頻發》為題進行了報道,引發網友廣泛關注。
地下管網老化是主要誘因
記者在梳理各大城市道路坍塌情況時發現,重大城市道路塌陷事件的發生,幾乎都與地下管網的老化、破損存在一定關系。
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地下管線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劉會忠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近年來,許多城市的道路塌陷事件,多發生在供水或者排水管線沿線,在發生塌陷的同一地點,也有可能再次發生塌陷,甚至是多次。
由國土資源部、水利部等十部委聯合編制的《2011—2020年全國地面沉降防治規劃》指出,目前全國遭受地陷沉降災害的城市超過50個,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陜西等20個省份。
過去很少發生的地陷災害,如今為何總在城市中頻頻發生?“城市道路塌陷災害的現場調查和科學研究表明,絕大多數的塌陷災害誘因可分為地下管線老化滲漏、地下空間開發施工擾動和自然力破壞三個方面。”省政協委員陳利說,我國大部分城市地下管線是在改革開放之后鋪設的,管線壽命已到了“中晚期”,由于長期未進行維護修繕,導致管道破損滲漏,加之地下管線超負荷運轉,地基層出現問題,極易引發道路塌陷災害。
省政協委員侯建忠也表示,隨著城市快速發展,大量地下空間被開發,對地下擾動極大,特別是對地下的濕陷性黃土造成破壞,當濕陷性黃土在一定壓力下受水浸濕,土層強度降低,失去黏性,容易產生較大附加下沉,導致地面塌陷;加之地下管網存在跑冒滴漏情況,地面極易形成空洞,城市道路塌陷形成的原因比較復雜,各種原因相互影響、疊加,但地下管線無疑是重要原因之一。
一位長期從事道路施工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城市建設施工中的爆破和震動,會對地質結構平衡產生一定破壞,地下工程施工存在地質風險,具體風險主要來自于地層中的水和砂。水和砂含量高,地層不穩定,風險就高。如果施工導致水土流失,就極易發生地面沉降甚至塌陷。
利用科技手段防患于未然
為汲取各地路面塌陷事件教訓,2020年以來,省住建廳曾印發《關于切實加強城市道路安全管理工作的緊急通知》《關于切實做好城市建設領域安全生產有關工作的緊急通知》等文件,組織人員排查整治城市道路地下管網滲漏、地面沉降、地下施工擾動等隱患,做好城市道路安全管理。
“每一起道路塌陷事件都讓人觸目驚心,必須引起重視,不要讓悲劇重演。”陳利說,大量的城市道路塌陷案例調查和專業研究證實,絕大多數塌陷災害位于地面以下3米范圍內,完全可以通過技術手段預先探測捕獲道路下方潛藏的空洞隱患,及時采取措施除險。
陳利建議,政府職能部門要完善科學有效的監測管理體系,并納入日常工作考核體系中,市政、交通、住建等部門要形成合力,利用雷達探測等技術手段定期對道路、橋梁、地下管網等人類活動密集的場所進行監測、維護和養護,不斷加強城市道路地下隱患探測,消除地下安全隱患。
防患于未然是最好的解決方案。侯建忠建議,要利用科技手段,對城市主干道、地鐵等施工區域進行雷達預警測試,及時發現地下空洞和安全隱患;對已經出現的地面裂痕,要及時修補,杜絕塌陷事件發生。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