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多位監管部門人士在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迎接老齡化社會-養老金改革”分論壇上表示,我國儲蓄率較高,儲蓄配置結構不甚合理,應推進養老金改革,推動個人資金供給轉化為第三支柱養老產品,完善多層次養老金體系,這將有助于彌補我國金融體系長期資本不足的短板。
推動養老金改革
“養老金改革應該成為金融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抓手。”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李波表示,我國金融體系明顯短板之一是長期資本不足,尤其是股本不足。
“從國際經驗看,長期資本或‘長錢’主要來源之一是積累型養老金。”李波說,如果能推動向積累型養老金方向改革,將有效幫助彌補金融體系的明顯短板,也就是長期資本不足問題。
李波還表示,我國現在的居民儲蓄集中于銀行賬戶和房產上,結構不夠健康。應把一部分儲蓄吸引到養老金賬戶中。養老金賬戶通過專業機構管理可開展長期資產配置,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可配置到股權類資產上。
建立多層次體系
如果要轉向積累型養老金,李波認為,這需要動用一些其他資源來支持過渡期的養老金支付,這是最大的挑戰。
“我國的優勢是有比較多的資源支持養老金轉型。”李波介紹,一是國有資本減持,后續力度可以更大;二是國有土地收益;三是從其他國家經驗看,如果國有資本和國有土地收益不夠,還可以發行一些50年、100年的超長期國債。李波強調,一旦養老金制度完成轉型,會對我國經濟增長、技術創新、資本市場發展起到很大的支撐作用。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表示,推動向資產型養老金體系過渡,主要涉及兩個問題:一是要促進第一支柱的結構性改革;二是要補齊第二、三支柱短板,建立多層次養老金體系。
“新長錢”入市可期
從養老金第三支柱角度看,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肖遠企表示,稅收激勵是第三支柱能夠做大的重要前提條件。第三支柱的發展與國家的經濟發展階段、老百姓金融消費習慣、預期壽命、老齡化程度以及出生率有關系。
肖遠企說,目前,我國第三支柱比例非常低。我國儲蓄率非常高,廣義上可以算作養老金的一部分,但儲蓄多以短期為主,不具備真正的養老特征,養老屬性比較弱。目前要做的是,把不具備養老特征的大量個人資金供給轉化為長期的、有養老屬性的、有相對安全保障和一定收益的第三支柱養老產品。現在缺乏長久期資產,應有相應金融產品供養第三支柱的資金投資。長久期資金除了可以投資到資本市場外,還應發展長期的債券、更長期的儲蓄產品,也可以發展更長期的理財產品。養老金是公共性產品,投資與一般金融產品不一樣,一定要保證本金安全,在本金安全前提下追求一定的收益。
據《中國證券報》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