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發展,四通八達的交通體系成為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昔日肩挑馬馱聯通外界的繁華古道逐漸荒涼、破敗。
在浙江磐安仁川鎮新嶺下村,有一條嶺下古道,全長8公里,如今雖失去往昔人來人往的熱鬧,但依舊完好整潔,而這背后離不開一個老人的身影。
砌坡坎、除雜草……隔三差五,村民們就能看到楊葵水老人打理嶺下古道。老人雖已94歲高齡,但精神矍鑠。59年來,正是他的守護讓嶺下古道在幽幽大山中持續煥發生機。
一條古道承載一段情懷
嶺下古道原本是一條山間小道,由楊葵水的太公楊承潭帶著村民一起修建拓寬而成。
彼時,村子貧窮,與外界通聯就靠嶺下小道,但山路陡峭,村民們外出到鄰鄉鄰縣販賣木材、購買生活物資常常三步一滑,舉步艱難。
要想富先修路,楊承潭雖不富裕,但他仍然拿出積蓄,號召村民們一同修路。楊承潭帶領村民從附近堅硬的山體中鑿出石板,再將石板搬運到這里修路。歷時三年,寬闊平整的嶺下古道獲得新生,村民出行便利了,生活慢慢富裕起來了。
楊葵水從小便聽著大人們講太公修建古道的故事長大,他佩服太公的大義和古道熱腸。對他而言,嶺下古道是太公留下來的“遺產”,具有特殊意義,同時也是維系親情的紐帶。
楊葵水7歲時,母親去世,駝背的父親勞動能力有限,無力負擔三個子女的生活。
嶺下古道與新渥街道杜坑古道相連,在古道另一頭生活著楊葵水的幾個表兄弟,他們看著楊葵水生活艱苦,常常沿著古道為他送去錢糧,甚至還有一個表伯翻山越嶺到新嶺下村定居,幫襯楊葵水一家。
看著向大山深處延展的古道,楊葵水說:“我永遠不會忘記那幾個表兄弟,在最困難的時候一直幫助我。”
楊葵水一天天長大,常年行走在太公留下的“遺產”上,對古道及周邊地形已了如指掌。
楊葵水21歲那年,當地治安還不穩定。一次,楊葵水幫表伯在古道旁放牛,突然兩旁山坡上毫無征兆地響起了槍聲,兩股山匪正激烈交火。楊葵水避之不及,左臀部一陣劇痛,他被誤傷了。憑著對地形了解,他咬牙捂著屁股拼命躲避逃竄,最終順著古道逃到了新渥表兄弟家。
在表兄弟的幫助下,他被送到千祥一戶赤腳醫生家中醫治并痊愈。后來,他得知那名赤腳醫生是一名共產黨員,自此將黨的恩情牢牢記在心中。
一生堅守成就一段佳話
“我修路,想要報答黨的救命之恩和家鄉的養育之恩。”對楊葵水而言,古道雖古,卻情意悠悠。
20世紀50年代,楊葵水在鄉鎮里當干部。一次回村,他發現自小走到大的古道雜草叢生、坑洼不平。經過思考,他決定辭職回村修路,當時他只有35歲。
為了修路,楊葵水花費了不少精力,挖土石、整路面……一次天降暴雨,古道被雨水沖毀,山路被泥流阻塞,還在家中吃午飯的楊葵水一得知消息,二話沒說,扛起鋤頭、鐵鍬就往山上趕,清理、搬運、填埋,守護這條古道。
春去秋來,近一甲子歲月悄然流逝,嶺下古道青春如常、生機盎然,楊葵水卻已一臉風霜。
耄耋之年的他雖少了年輕時旺盛的精力,但依然堅持著。一條古道修修補補59載,村民們看在眼里,更佩服在心里。
“楊葵水老人為村里修古道兢兢業業,精神可嘉,值得我們每個年輕干部學習。”新嶺下村黨支部書記楊軍民不禁為他豎起大拇指。
在楊葵水幾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下,嶺下古道至今仍保存著原始風貌,成為了村民們閑暇散步的好去處。如今村里正積極謀劃古道開發和利用,準備發展旅游業,讓村民們在家門口也能吃上鄉村旅游飯。
看著古道新生,楊葵水欣慰不已,“只要還干得動,我就會一直堅持下去”。
據中新網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