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吳青年訓練班紀念館 記者 張寶勤 攝
□ 記者 張寶勤
距咸陽城北45公里,有一處聞名遐邇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吳青年訓練班??谷諔馉帟r期,安吳青訓班僅開辦了兩年半,就為我黨培養了1.2萬余名青年干部,受到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注。
三易其名、三次搬遷、自創班歌……關于安吳青年訓練班的故事,從1937年10月起一直流傳至今。
為抗戰而生
“安吳青訓班是應‘七七’盧溝橋事變而生的。”安吳青訓班紀念館館長張浩告訴記者。
1937年9月,為適應抗戰需要和廣大愛國青年抗日救國要求,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由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出面,在國民黨統治區創辦了一所戰時青年干部學校——安吳堡青年訓練班。
青訓班位于涇陽縣安吳鎮安吳堡村,組織機構從起初只有4個工作人員,到后來逐漸發展健全壯大起來。青訓班日常行政事務由主任馮文彬、副主任胡喬木負責,下設教務處、生活指導處、秘書處、總務處4個處。
1938年8月,時任青訓班名譽主任朱德從前線回延安途經涇陽縣時,給學員作了一場《抗戰形勢》的報告,并給學員題詞“學好本領上前線”。在青訓班舉辦創立兩周年紀念時,毛澤東為青訓班題詞:“帶著新鮮血液與朝氣加入革命隊伍的青年們,無論他們是共產黨員或非黨員,都是可貴的,沒有他們,革命隊伍就不能發展,革命就不能勝利。”1938年5月,時任中央青委書記陳云曾勉勵青訓班:“通過青訓班向全國撒種子,開展青年運動。”
青訓班紀念館以著名的清末吳家東院為中心,由東院遺址、望月樓、迎祥宮三部分組成。紀念館占地2萬余平方米,建筑面積1867.3平方米,展陳面積1088.98平方米,現有館藏文物134件。
2013年3月,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革命舊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2010年開始對公眾免費開放,紀念館接待量已達360萬人次,累計執行國家政要及貴賓重要接待任務600余次。
張浩說,1987年,曾任青訓班副主任的胡喬木重回涇陽縣,并為“安吳堡青訓班舊址”題字題詞。
三易其名
青訓班從1937年10月創辦至1940年4月撤回延安,歷時兩年半時間,成功舉辦各類培訓班14期,培養畢業學員1.2萬余名,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鍛造出一大批信念堅定、作風頑強、團結守紀的優秀青年干部,為中國革命的勝利提供了強有力的干部保證,被譽為“革命青年的熔爐,青年史上的豐碑”。
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青訓班堅持向學員傳授馬列主義革命理論和中國共產黨抗戰的路線、方針、政策,實施以野營訓練、下鄉宣傳、組織民眾抗戰為主要內容的教學實踐活動,組織學員利用節假日和課余時間深入農村、集市搞社會調查,演抗日戲,教唱革命歌曲,宣傳抗日救亡。
為克服經濟上的困難,青訓班組織學員開展了墾荒生產運動。在赤水縣亮馬臺山區墾荒800畝,在學校駐地的嵯峨山開荒80畝,種植谷子、土豆、蔬菜等,還建起青年農場,開辦了豆腐作坊,購置了4臺織布機和1臺縫紉機,基本實現了自給自足。青訓班還多次組織學員幫助駐地群眾修路、收種莊稼。通過訓練民眾,發展黨員,建立了4個農村黨支部。
為了在國統區得以生存,青訓班先后三易其名,最初的名稱叫“戰時青年短期訓練班”,后來又改稱“戰時青年訓練班”,1939年改為“中國青年干部訓練班”,而“安吳青訓班”則是當時人們普遍認可并名揚國內外的名稱。
三次搬遷
青訓班學員增長迅猛和受歡迎的程度是始料不及的。
1937年10月11日,青訓班在涇陽縣斗口農場正式開班,馮文彬擔任教員,有學員150余人,主要學習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基礎知識、抗日軍事常識和青年群眾工作。
第二期搬遷到涇陽縣云陽鎮,有學員200余人,由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宣傳部長胡喬木擔任教員。由于青訓班工作出色,1937年底,馮文彬奉命回延安向毛澤東匯報情況。毛澤東充分肯定了青訓班的工作,并要求中央有關方面從干部力量和物資供給上予以大力支持,選派了一批經過長征的紅軍干部和具有理論水平的干部到青訓班工作。
從第三期起,許多外省愛國青年紛紛來校參加學習,學員人數增加到300人左右,結業時學員已超過500人。1938年1月,由于校舍緊張,青訓班從云陽鎮遷至涇陽縣安吳鎮安吳堡村。到第四期,學員人數成倍增長,每期結業學員均超過1000人,發展進入鼎盛時期。1938年全年連續舉辦了10期,80%以上的畢業學員到陜北公學和抗大繼續深造,少數學員被分配到抗日民眾團體從事抗日救亡的組織和宣傳工作。
1939年5月以后,蔣介石對延安實行封鎖,掀起了反共高潮,通往安吳堡的各個要道到處都設立了卡子、哨所檢查站,攔截到青訓班學習的各界青年和學生,也完全斷絕了青訓班與延安的通道。同年8月,青訓班將主要力量遷往華北,并入華北聯大,留下少部分學員和工作人員堅持訓練。1940年4月,中共中央通知青訓班撤離安吳堡回到延安,300余名學員和工作人員進入延安澤東青年干部學校繼續學習和工作。
青訓班班歌
由于安吳青訓班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救亡運動中建立的一所專門培養進步學生和青年的學校,大批陜西關中以及全國各地的進步青年為了尋求抗日救國道路來到這里。
青訓班的教育內容大致分四個方面:一是社會科學常識(馬列主義基本理論);二是中國革命運動史,主要講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三是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戰術、簡要兵器常識及軍事常識;四是簡明哲學原理。
據張浩介紹,當時中共陜西省委給青訓班配發了二三十支步槍和一挺機槍,還有一些手榴彈。這樣就可以確保教學按照《大綱》實施,學員們的情緒不僅沒有因環境惡劣而受到影響,革命熱情反而更加高漲了。青訓班不僅繼承和發揚了我黨艱苦奮斗的好傳統,用活生生的事實傳播了黨的影響,而且體現了黨的三大作風。不僅在安吳堡周圍、在西安、在整個國民黨統治區得到了各界人士的支持與贊揚,也在世界反法西斯青年組織中產生了很好的影響。
由胡喬木作詞、冼星海作曲的《安吳青訓班班歌》至今仍讓人激情澎湃:
烈火似的冤仇積在我們胸口,同胞們的血淚在交流。兄弟們(有!)姐妹們(有!),你聽見沒有?敵人迫害你,群眾期待你,祖國號召你,戰爭需要你,你醒,你起,拿起你的武器。學習工作,工作學習,一切為勝利。今天我們在青年的故鄉,明天我們在解放的疆場。你看!我們旗幟迎風揚。你看!我們前途萬里長。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