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空氣中隱約透著春的氣息。盡管樹木的嫩芽尚未萌發,但柴家窯村辛勤的村民已經在苗木園圃里率先動了起來,犁地施肥、修剪樹枝,忙得不亦樂乎。
“3畝樹苗,賣了5萬元,越干越有勁了!”三原縣陵前鎮柴家窯村村民陳曉艷和丈夫吃完午飯,就急忙跑到地里忙活。去年的收入不錯,除了滿足日常開銷外,還能給兩個女兒貼補家用。
“我們村人現在不管走到哪兒,話題都離不開樹,一提起樹精神就來了!”說這話的是柴家窯村村民馬雷。2020年,馬雷經營苗木生意純收入達到70余萬元,還把樹賣進了全運會會場,成了村里的致富標兵。
經營苗木致富不算啥稀奇事,可要是能在黃土塬上種出一片勃勃生機來,那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柴家窯村位于三原縣北部的塬區。由于地勢高,取水不便,這片塬坡還有另一個名字——20公里塬坡旱腰帶。
以前,水資源匱乏致使小麥、玉米等耐旱糧食作物產量不高,群眾收入也低,大家對致富沒有信心。
而如今,這條“旱腰帶”上卻生長出數千畝的綠色森林。一到夏天,這里就是一片綠色的海洋。不僅村民增收致富了,村里的人居環境也得到極大提升。2020年,柴家窯村被評為“國家森林鄉村”。
“‘引涇上塬’給這片干涸的土地帶來了生機,也讓村民們走上了發展產業的致富路。”柴家窯村黨支部書記王衛介紹,轉機發生在2015年。這一年,“引涇上塬”項目落地實施,第三年全村6000余畝的苗木都澆上了涇惠渠的水。
借著與興和園林、萬科公司在園林方面的合作,村里開始培植自己的產業,逐漸形成了苗木種植產業鏈,還給群眾創造了家門口就業的機會。
馬雷經營的三原綠錦豐農林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著200余畝苗木,帶動10余名村民就業。給這里拉樹的卡車司機去年收入都達10萬元。
“下一步,我們還計劃籌建苗木交易市場,探索林下產業。”王衛說,一種模式不能“吃到老”,村里已經實現了全面脫貧,我們還要為產業的轉型發展提前做準備。
去年,對柴家窯村的人來說,除了口袋里充實了,精神文化生活也越來越豐富。
每到下午5時多,村里永紅廣場的音樂聲就準時響起。男女老少跳著歡快的廣場舞,在強身健體的同時也趕走了一天勞作的疲憊。廣場兩側擺放的記載英雄人物光榮事跡的畫冊,常常引來村民駐足瀏覽。
“永紅廣場是一個紅色文化廣場。1926年到1933年,柴家窯村走出金理科、馬志舟等14位革命先輩,他們參與土地革命運動等,為渭北游擊隊的建立奠定了基礎。”陵前鎮黨委書記李鵬說,村里希望能以這種鮮活的形式讓紅色基因永遠傳承下去。
受疫情影響,今年春節一些慶祝活動取消了,但年味不能少。村委會的幾名工作人員正在檢修村里的大喇叭,新年祝福將以“線上”“云端”的方式傳到每個村民的心里。
春節過后,20公里塬坡旱腰帶上的“森林村莊”將再次蘇醒,重新煥發勃勃生機。(記者劉坤)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