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省兩會期間,12名省政協委員先后走進“委員訪談室”,就如何通過進一步擴大開放推動實現陜西高質量發展、如何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為重要抓手創造高品質生活、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加快建設美麗陜西、強化科技創新把陜西科教資源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勝勢等4個專題,與記者面對面。他們道民情、抒民意、談思路、話實干,為增進人民福祉、提升人民幸福感和助力陜西追趕超越、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經過“十三五”時期的奮發努力,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分別增長8.1%和9.1%,就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領域發展成效顯著。
省政協委員、西北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劉科偉認為,提高城鄉居民收入,不僅要有豐富的物質基礎保障,還要有健全的公共服務體系支撐,更要有可靠的資源環境來承載。“對農民來說,最主要的是發展縣域經濟,通過加快縣域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增加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對城市居民來說,提高城鎮就業人員工資水平的關鍵是擴大產業規模,增加就業供給。”他說。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提高居民收入的主要渠道。“高品質生活離不開物質保障。”省政協委員、楊凌示范區管委會副主任董立民說,“在統籌推進穩就業各項工作過程中,要針對大學生、退役軍人、返鄉農民工、零就業家庭四類重點就業人群拓展就業空間,尤其是通過加強‘雙創’平臺建設,以創業帶就業,為城鄉勞動者提供更加優質的創業環境。”
環境就是民生,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來,陜西持續加大藍天保衛戰和污染防治攻堅戰力度,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極大改善。
省政協委員、西安浐灞生態區管委會副主任謝慧瑩說,生態治理要因地制宜,生態治理和經濟發展并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相互賦能。產業為生態而生,也因生態而興。
省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陳怡平一直關注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情況。他注意到,雖然秦嶺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但秦嶺自然生態系統還面臨著諸多挑戰。“要優化植被結構,提升水源涵養能力,運用5G物聯網技術提高管理效能,建立智慧林業信息管理平臺;加大秦巴山區連片貧困區生態補償力度,科學管理秦嶺生態環境。”陳怡平說。
陜西是科教資源大省,如何能進一步激活、利用好我省科教資源,將科教優勢轉化為強大發展動力,助力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
省政協委員、銅川市耀州區大數據產業園運營中心主任劉振宇認為,實力雄厚的科技企業和高質量的科技項目要實現快速產業化甚至融資上市,必須要有孵化企業的良好生態環境。他建議,不僅要營造政策生態,還應有金融生態,利用種子基金、創投基金、產業基金等金融手段,讓企業獲得發展的起步資金,打造良好金融環境。
“要更加重視‘興趣驅動’的自由探索性基礎研究。”省政協委員、西安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教授李侃社呼吁,要將財政性科研經費向“興趣驅動”的自由探索傾斜,設立高等學校基本學術研究經費,減少科研人員的后顧之憂。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陜西正處在追趕超越、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民營企業如何在新發展階段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省政協委員、陜西紅星美羚乳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寶印建議,要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全產業鏈發展規劃,充分延伸產業鏈上下兩端,打造橫跨一二三產業的全產業鏈條。同時,用功能化、高端化的產品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我省總體呈現‘一體兩翼、三大板塊’發展格局,平衡陜西各板塊發展速度,更加有利于陜西實現高質量發展。”省政協委員、民建安康市委會主委王國庫認為,要進一步提升陜南三市新型城鎮化水平,配置優質資源、打破發展瓶頸、強化項目引領、培植重點產業、突破核心區域,努力打造美麗、暢通、創新、幸福、開放、活力的漢江生態經濟帶,助力陜西追趕超越。(記者雷魏添 劉居星)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