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時隔兩千多年,這聲音猶在耳邊,令人心潮澎湃,也令人熱淚盈眶。2020年12月27日,由著名導演延藝執導,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鄔君梅等實力演員主演的78集歷史題材電視劇《大秦賦》在央視8套黃金檔重磅收官。自開播以來,《大秦賦》憑借精良的制作、獨具匠心的敘事角度、鮮活飽滿的人物形象贏得了觀眾的好評。
《大秦賦》由西安曲江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上海騰訊企鵝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西安曲江大秦帝國影業投資有限公司出品,西安曲江文化產業風險投資有限公司、陜西西咸新區秦漢新城影視發展有限公司等聯合出品,是大秦系列史詩劇的第四部,同時也是收官之作。該系列劇自第一部《裂變》2006年首部開拍,至《大秦賦》播出,創作歷程全部完結。該系列劇前三部劇分別講述了秦孝公用商鞅變革圖強,秦惠文王用張儀縱橫捭闔,秦昭襄王在白起、范雎等人輔佐下弱六國、征天下的故事,播出后產生了強烈反響,獲得社會各界好評,不僅先后斬獲飛天獎、金鷹獎等多個國家級重要獎項,更作為中國影視文化“走出去”的代表作之一享譽海外。
78集電視劇重磅收官
在《大秦賦》78集的大結局中,秦國統一天下的霸業宏圖中只剩下了齊國還沒有歸降。秦王嬴政并不贊成強攻之策,白白葬送將士性命。為游說齊王建歸降大秦,離秋請命隨田沖一同返回臨淄,卻被阻撓降秦的齊國大臣扣押。此時,嬴政令王賁、蒙恬率領兩路兵馬,對齊國發起進攻。齊國因多年主商未經歷過戰爭,軍事能力大打折扣,很快被打得潰不成軍。齊王建無奈之下開城投降,齊國滅亡。
在“大爭之世”的戰國時期,秦從“弱秦”成長為“強秦”,從“諸侯秦”發展成“王朝秦”,而“戰國七雄”中其他六國的命運,在這場大博弈中卻是江河日下。秦國從秦孝公用商鞅變革圖強開始,經過各代君王殫精竭慮的經營和百余年不斷的努力奮斗,終于在秦王嬴政手中掃六合并天下,完成了中華歷史上第一次大一統。至此,開始于嬴異人(嬴政的父親)從趙國返秦,終止于嬴政合并天下,講述了秦王嬴政平天下故事的電視劇《大秦賦》結束,大秦系列史詩劇也就此收官。
雖然《大秦賦》的劇情已經結束,但是陣陣秦風并未停歇,新的一年剛剛開始,該劇便重回觀眾視野,自2021年1月4日在央視1套重播。
導演延藝表示,《大秦賦》希望用影像藝術來展現這段塵封已久的壯麗史詩,喚醒人們對遙遠先秦的記憶。做如此大體量的歷史劇,難度和工作量可想而知,劇組為這部劇付出的所有努力,就是想激起人們心中的那股大秦人的豪情壯志。
據悉,在準備前期,劇組的每一位成員都投入了大量的心血。飾演嬴政的演員張魯一在開拍前查閱史書,了解人物,通過史書上記載的歷史事件去揣摩嬴政這位君王,盡可能地探索他的各個方面,以求人物相對完整、真實。為了演好呂不韋,段奕宏也做足了功課,他閱讀了大量與秦始皇、呂不韋相關的史書,還前往秦始皇陵,希望在歷史古跡中感受自己要飾演的角色,全方位地去了解呂不韋。同時,為了將角色的情緒更精準地表達出來,《大秦賦》在全劇拍攝時采用了同期聲。“同期聲的挑戰性是很大的,短時間內背大量的臺詞加大了表演難度。要先解決臺詞的熟練程度才能有所發揮,轉變成人物的語言,精準表達出人物性格、人物節奏和人物之間的關系。”段奕宏說。
電視劇熱議不斷 持續升溫
“我是這部劇的老粉,從大秦系列劇第一部開始,我就一集不落看到現在。這部劇在演員演技、劇本劇情及服化道方面比前三部有過之而無不及,可謂是國產劇的佼佼者,尤其是對于兵馬俑造型的還原,頗具歷史感……”
“個人覺得《大秦賦》比想象中要好,畫面精美,氣勢十足,是用心做的一部劇……”
電視劇《大秦賦》在央視8套黃金檔熱播后,觀眾對于這部劇的關注度和討論度居高不下,對劇中的人物造型、鮮明的人物特點、跌宕起伏的劇情等內容不斷熱議。據中國視聽大數據統計,該劇自上線播出以來,收視率持續破1,愛奇藝站內熱度也居高不下,曾多次進入愛奇藝風云榜等各知名榜單前列,表現十分亮眼。
在年輕人活躍的新媒體端和社交平臺,這部劇也被高度關注。截至去年《大秦賦》收官之時,該劇的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已超過15億,討論量超45萬,抖音上相關短視頻播放量超40億,官方抖音點贊超過900萬。此外,《大秦賦》相關話題強勢輸出,多次獲得豆瓣實時熱門書影音第一,在快手熱搜、B站推薦位等平臺多次上榜。與此同時,“嫪毐什么時候領盒飯”“呂不韋 秦國李佳琦”“秦國男子天團”等極具年輕化、網絡化的解讀也受到網友的高度關注。一部嚴肅的歷史正劇能擁有如此多的觀眾、產生如此高的熱度、引發如此廣泛的熱議,總制片人焦陽十分欣慰,他表示,這意味著這部劇徹底打破了歷史劇的小受眾圈,是名副其實的“出圈”爆款劇。
《大秦賦》打破了歷史劇與年輕受眾之間的距離感,引發全民追劇互動熱情。截至2020年12月23日,電視劇《大秦賦》的總彈幕數已超135萬條,劇類彈幕排名第一。當劇中少年嬴政問“怎樣才能成為一個王者”時,彈幕中不乏各種“神”回復。除了彈幕為歷史劇增添的鮮活感之外,該劇也引發了觀眾多角度、深層次的思考,讓觀眾沉浸式參與歷史故事的討論,也體現了《大秦賦》這部歷史劇的價值。
當然,《大秦賦》在受到觀眾、劇評人、媒體、學術界的廣泛稱贊時,也不乏來自更高要求的批評之聲。面對這些褒貶不一的聲音,焦陽說:“對我來說,我看到這些評論是非常高興的,因為電視劇播出后最怕的是沒有‘聲音’,這說明看的人少,劇的波及范圍小。我們會在看到評價后合理地改進,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就像之前大秦系列的幾部劇,每一部都沒有延續前一部的風格,而是依據客觀事實改進。”
十余年如一日 堅守工匠精神
此前,大秦系列史詩劇前三部《裂變》《縱橫》《崛起》都獲得廣泛關注和普遍贊譽,得到粉絲擁護以及專家學者的盛贊,被認為是歷史正劇回歸熒屏的標志之作,成為影視劇尤其是歷史正劇的標桿之作。《大秦賦》的制作更是如此,堅持在創作上“修煉內功”,在選角上一絲不茍,在制作上精益求精。
2018年8月,籌備4年的《大秦賦》劇組遠赴廣袤遼闊的新疆,先后輾轉那拉提、賽里木湖、昌吉、烏爾禾、象山、都勻、橫店、仙居等地,2000余人的超大劇組進行了235天的艱辛拍攝,直至2019年3月才得以殺青。《大秦賦》的場景設置達1000余處,內外置景及改造面積達113000平方米。造型團隊為劇中各諸侯國、各階層不同身份的角色設計和制作服裝11000余套、盔甲4000余套。
該系列劇的創作團隊始終堅守歷史正劇的陣地,堅持“正史、正劇、正能量”的創作理念,肩負傳承優秀民族精神的重任,堅持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初心,對歷史懷有敬意,對觀眾充滿誠意,用古今兼用的藝術手法為觀眾完美呈現了一幅生動而意蘊無窮的戰國眾生相,拉平了數千年的歷史鴻溝,讓觀者產生深切的情感共鳴。“大秦系列劇14年能堅持做出來,是我們整個曲江新區團隊共同堅持努力的成果。雖然大秦系列劇已經完結,但是團隊的下一部作品《漢頌》已經在準備之中。”焦陽說。(記者 張家禎 實習生 孫曉晴照片均為資料照片)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