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李榮 趙婧
農,天下之大業也。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明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會議釋放的持續重農強農信號,在長期關注“三農”問題的省政協委員中引發強烈反響。
“這次會議是黨中央對‘三農’工作取得成績的充分肯定,也是對未來‘三農’工作的科學布局和定位。”因為工作關系,省政協委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張保軍多年關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內容,此次會議,他對“三農”工作有了更明晰的認識。
從事農業教育工作30多年,張保軍表示,要正確領會會議精神,發揮專業特長,從糧食安全角度出發,正確引導學生理解“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科學意義和時代價值,從糧食安全生產、安全儲藏、安全飲食三方面著手,幫助學生牢牢樹立糧食安全意識,進而成為糧食安全的宣傳者和踐行者。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確保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生產年年要抓緊。
每年寒暑假期間,張保軍會抽出時間深入基層為群眾講解糧食生產相關技術。新的一年,張保軍表示,要繼續為群眾開展糧食綠色生產技術推廣培訓,宣講糧食安全政策與措施,做到“有儲”“有用”,儲用結合。在科研活動中,要以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目標,推動品種優化、質量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實現糧食生產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綠色目標。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陜西如何因地制宜建設高標準農田?張保軍建議,要引導生產者選用適宜的糧食作物品種,配套節水、省肥、減藥措施,進行有機物秸稈還田的綠色安全生產,顆粒歸倉的無損收獲,儲運科學的安全儲備供給體系,防止造成舌尖上的浪費,真正實現食品從土地到餐桌的安全落地。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打好脫貧攻堅戰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學習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后,省政協委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校長羅軍深受啟發、倍感鼓舞。
“我要認真學習領會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并在實際工作中發揮專業特長,為加快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貢獻力量。”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羅軍表示,要圍繞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開展創新性科學研究,解決農業產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問題,提高農業創新力和競爭力;要加大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力度,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加強“一懂兩愛”人才培養、職業農民培訓和農業技術人員培訓等工作,為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科技人才支撐;要深入農業農村,積極投身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一線,為農業農村發展貢獻力量。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要振興,關鍵在人才。我國脫貧攻堅取得歷史性成就,關鍵在于抓住了人才根本,通過駐村幫扶等措施,為農村注入大量人才資源。截至2020年3月,全國共派出25.5萬個駐村工作隊、累計選派290多萬名縣級以上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干部到貧困村和軟弱渙散村擔任第一書記或駐村干部,青年干部了解了基層,學會了做群眾工作,在實踐鍛煉中快速成長。
省政協委員、咸陽市副市長程建國認為,要貫徹落實好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必須把農村人才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基石,以人才振興推進鄉村振興。
“脫貧攻堅期形成的人才優勢,如果在后期抽血式撤回,勢必對農業農村發展造成巨大虹吸效應,使鄉村振興失去人才支撐。”程建國建議為,要以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為關鍵,用好存量,吸納增量,進一步為農村注入人才“活力”。
他還建議,鼓勵各地采取招錄大學生、購買社會服務、聘用專兼職人員等方法,將優秀“三農”人才充實到縣、鎮、村工作隊伍中,并結合農村發展實際,把愿意在農村創業、就業的人才引回來、留下來,解決好農村發展缺產業、缺人才、缺方向和農村改革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