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孫高菊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如何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邁出新時代步伐?12月9日,在省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小組討論會上,委員們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議題談感受、提建議。
說起黃河,人們第一印象是河水呈現的黃色,而在黃河源頭段,河水原本是清澈的,色彩的變化與流域內植被覆蓋率緊密相連。在此次常委會議上,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梁桂在報告中提到一組振奮人心的數據:目前,我省黃河流域森林覆蓋率達到36.8%、植被覆蓋度達到60.68%,年均入黃泥沙量減至2.7億噸,陜西綠色版圖向北推進達400公里。
面對陜西黃河流域治理交出的“高分答卷”,委員們喜中有憂,在更多關注已取得的成效基礎上,把議政目光聚焦到如何在“十四五”時期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上。
“植被豐富了,空氣濕潤了,但是環境發生的這些變化也給農業、生態帶來了新的挑戰。”立足本職,省林業局副局長昝林森舉例分析道,陜北的紅棗因為氣候變化提前成熟,從而出現大量裂果,對棗農收入產生了很大影響,而這僅僅是環境變化的一小部分。
面對新挑戰,如何確保綠色可持續發展目標?“應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用技術手段迎接新挑戰。”昝林森坦言,陜西雖是科技大省,卻不是科技強省,在科技與經濟融合方面,往往是“墻里開花墻外香”,還存在很多弱項和短板,為此就要找準問題,不斷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加強兄弟省份之間的合作交流,共享高含金量的科技成果。
聽完昝林森的發言,省政協常委、省商務廳副廳長郭紹敏對此深表認同。她說,我省農科院校數量多、科研實力強,要充分發揮優勢,將科技創新應用于發展全過程,助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
“所有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都與財政密不可分。”在省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白慧芳看來,資金是發展的前提,也是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難題。她建議,培植財源,緊緊抓住本土企業優勢,給予能夠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的企業以重點扶持。“企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既要符合環保、科技等方面要求,同時還要符合能夠給地方帶來更高的收入、能給社會各個方面帶來更多實惠等一系列條件。”
省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李敬喜對此表示贊同。他接過話茬兒,“實現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不僅要加強水生態環境保護,還要加大人力和資金扶持;同時,要在現有保護基礎上繼續深挖保護措施,不斷提升黃河流域水環境治理成效。”
針對資金問題,省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任劉玉明表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涉及環保和發展兩個方面,而這又涉及到項目建設,在具體規劃中要有產業發展,產業的綠色環保發展需要更多資金投入。
梁桂在報告中提到的黃河“水渾”“水臟”“水多”“水少”問題,令省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劉新興印象深刻。
結合提案工作,劉新興表示,下一步還要繼續培育相關重點提案,緊扣“十四五”規劃發展思路以及報告中提到的內容,及時做好與省委、省政府的緊密對接,便于提案提得準、落得實,共同為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