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至9日,省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在西安召開,會議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進行專題協商,多名委員專家在大會上作交流發言。
視頻:各界導報 馬偉東 烏真(實習)
加強我省黃河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建議
李香菊
代表省民盟
民盟陜西省委員會副主委,
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財政系教授
水土流失是制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生態問題。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在黃河流域實施了一系列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黃河流域尤其是陜西境內的水土流失得到遏制,綠色版圖向北延伸400公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但是局部地區因水土流失導致的生態退化問題依然突出,迄今仍未從根本上改變區域生態的脆弱性和重大災害的風險性,主要表現在:
1.陜北粗泥沙來源區水土流失依然嚴重。黃河中游地區入黃泥沙占黃河流域的90%以上,而造成下游河道淤積的主要沉積物—— 粗泥沙,主要來自1.88萬平方公里的粗泥沙集中來源區,其面積僅占黃土高原總面積的2.9%,90%以上分布在我省榆林,產沙量達4.08億噸,占到黃河來沙總量的22%。
2.渭北旱塬以調控徑流為中心的固溝保塬任務艱巨。以洛川塬和長武塬等為代表的渭北旱塬,由于耕地集中、村落密布,雖然林草與梯田覆蓋率達65%—75%,但其溝壑擴張仍未得到有效遏制。渭北旱塬67%的徑流來自塬面、86%的泥沙來自溝谷,因此,有效調控塬面徑流是該區固溝保塬的關鍵。
3.陜北植被結構單一、生態服務功能低和系統穩定性差的問題依然突出。退耕還林工程對黃河流域植被恢復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但也使地表蒸散增大,導致黃河徑流減少和土壤干燥化,不少人工植被恢復已達水土資源承載力的閾值,可造成目前的林草植被不可長期持續的問題。
4.水土保持監測、監督管理機制不健全。目前水土流失與生態治理監測、監督與管理體系有待完善,缺乏持續性過程監測,且監測手段較為落后。
因此,建議:
一、強化對粗泥沙集中來源區的治理力度。盡快啟動黃河粗泥沙集中來源區攔沙工程建設,特別是多沙粗沙區窟野河、禿尾河、無定河、北洛河等流域新型淤地壩的建造。預計粗泥沙集中來源區攔沙工程建成后,共可攔沙29.6億噸,可減少黃河下游泥沙淤積10億噸。我省應積極與國家發改委對接,將這一工程列入國家“十四五”規劃,使陜西發揮好在國家重大戰略中的重要基礎作用。
二、重視渭北旱塬固溝保塬工程建設。分析不同區域下溝徑流的主要來源、下溝方式及其對溝壑擴張的影響,結合當地生態保護和主導產業發展的用水要求,優化地表徑流收集、利用或處理的適宜地域模式,確保溝頭不前進、溝道不下切、溝岸不擴張,保障我省蘋果產業的永續發展。
三、探索黃河流域植被恢復與可持續維持途徑。一是根據我省各地的資源稟賦,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研究有利于天然植被大面積保護的農耕空間閾值,包括林草地面積及其植被覆蓋度的保護紅線劃定,同時探索當地居民“主動”保護林草植被的措施、技術和政策。二是結合鄉村振興,建立生態修復、城鎮化和鄉村發展的關聯機制和空間互動模式,分析不同區域生態產業潛力與適宜格局,提出維持或改善區域林草植被的技術與措施。
四、全面強化水土保持監測監督。建立黃河流域空—天—地協同的生態監測網絡和數據中心,研發流域水沙自動監測與智能化監管系統、土壤侵蝕快速調查與評價系統、水保工程措施實時感知系統,為水土流失監管提供現代技術平臺。同時,各級各部門要認真履行管理職責,嚴格執行法規制度,全面落實河長制和湖長制,保護水土資源,遏制水資源過度開發利用,控制人為新增水土流失行為。
關于陜北能源工業產業轉型發展的建議
陳斌
代表省政協經濟委員會
省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西安交通大學動力工程
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陜北地處黃河流域,能源工業支撐了我省工業經濟發展的半壁江山,承擔著打造我省經濟新增長極的重大使命。2019年,陜北工業總產值為6593億元,其中能源工業完成產值5407億元,占陜北工業總產值的82%,煤、油、氣產量分別達到5.15億噸(全國第三)、2548萬噸(全國第一)和232.6億立方米(全國第一),為我國能源安全保障提供了堅實基礎。從調研情況看,目前延安、榆林兩市在能源工業轉型發展上還存在重大示范項目推進遲緩、項目儲備不足、產業合力較弱、管理水平不強、產業培育不夠、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矛盾突出等問題。當前,在國際局勢復雜多變、油價低位運行等復雜因素下,陜北能源工業高質量發展仍面臨巨大挑戰。
為此,建議:
一、強化創新驅動。加快推進榆林科創新城建設,打造榆林能源工業轉型升級的“火車頭”。以創建榆林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為契機,建設能源清潔利用領域國家實驗室;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爭取設立潔凈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加快推進華大基因、華為中國能源大數據中心項目建設,推動浙江大學榆林先進技術研究院、上海交大新材料研究中心等高水平載體落地。力爭延安高新區盡快獲批國家級高新區,安塞工業園區獲批省級高新區,提升眾創空間和孵化器服務能力,堅持柔性引才,創建延安科技智庫。
二、穩固能源保障。應加快煤炭綠色開采、智能化開采新技術的應用,重點支持攻克低滲透率非均質性石油資源開發中的技術應用與管理等關鍵問題,提高采出率,降低開采成本。管控能源資源開發規模,特別是優質煤炭資源開發規模。加大煤炭資源回采率檢查,建立動態監測系統,出臺配套制度。科學配置煤炭資源,優化開發順序,打造世界級能源資源可持續開發高地。支持集成利用現代能化產業新技術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離散控制技術,將技術先進的陜北能源化工企業納入“綠色能源”和“現代化工”的產業發展政策支持范疇。
三、壯大新興產業。依托蘭炭尾氣煉鎂和煤電鋁聯營的低成本優勢,打造國內最具競爭力的鋁鎂新材料基地。建設榆林國家鎂產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質量檢測檢驗中心,重點發展汽車輪轂、變速箱、航空航天、醫療器械、電子產品外殼等鎂鋁終端應用產品。大力發展高端精細化學品和高端化工新材料,謀劃布局氫能產業。依托能源優勢發展裝備制造業,促進能源裝備高端化、智能化、成套化發展。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快5G、智能無人系統場景應用,推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數字創意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四、優化配置要素。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提高產業準入門檻,聚焦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招引一批與陜北產業結構銜接配套的“強鏈、補鏈、延鏈”的高精尖項目。大力提升陜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原料、燃料、材料在省內的多次轉化能力,高起點規劃建設一批下游材料與制品加工園區,形成區域互動發展格局,實現“陜北煤炭就地氣化(坑口甲醇)—關中精細化工(高端能源化工)—陜南可再生能源發電(碳氫平衡)”協同發展布局。
五、加強園區建設。重點選擇榆神工業園等大型煤化工園區和煤化工企業集中較多的基地,按照綠色化工園區標準,著手推進和支持一批國家級與世界級綠色化工園區建設,高起點統籌規劃園區“五個一體化”,在更大范圍、更大區域形成產業生態布局、循環鏈接和創新發展、綠色發展新格局。
渭河西安城市段綜合整治的思路與對策
史曉紅
代表西安市政協
西安市政協副主席
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西安段河道140.6公里,岸線長184公里,流域面積0.98萬平方公里,自西向東流經7個區縣、22條支流。渭河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一、基本做法
1.成立專門機構,加強項目管理。先后成立了渭河西安城市段綜合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和西安市渭河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協調組織全市渭河綜合治理工作。市水務局成立了渭河西安城市段綜合治理工程建設管理處、市治渭辦等機構,對渭河綜合治理工程建設進度、質量、投資控制等進行監督。沿渭各區縣抽調人員和專業技術力量成立治渭機構,專門負責渭河治理工作。
2.拓寬籌資渠道,做好資金管理。分別明確了堤防、支流口交通橋、堤頂道路、綠化等工程省級資金補助標準,市級及地方配套資金按照比例撥付。積極爭取中省財政支持,由省、市財政安排資金作為綜合治理工程項目啟動資金。西安城市段采用融資代建方式建設,將渭河綜合治理工程建設范圍內的土地未來收益作為償還貸款來源,著力開展融資貸款工作。部分區縣采取了BT建設模式,緩解了政府的財政資金壓力,加快了建設進度。加強建設資金核算管理,規范建設資金審批程序,嚴格依據資金管理標準支出,確保建設資金的合理利用。
3.加強監督考核,嚴把質量安全。沿渭各區縣和開發區作為建設主體,負責各自轄區整治工程具體實施工作。明確每年治渭工作建設任務與目標,并將其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市治渭辦抽調技術人員進駐區縣,加強工程建設和質量監督,在建設過程中充分發揮監督職能作用。
4.強化制度建設,完善管理體系。建立了建設單位負責、施工單位保障、監理單位控制、政府部門監督相結合的質量管理體系。要求各區縣完善信息報送制度,每周上報工作進度,尤其在堤防土方填筑初期、更換料場等重點時段和區域,要求各區縣每天上報土方填筑檢測結果,確保符合質量要求。
二、幾點建議
1.從國家層面,給予西安市“全域治水、碧水興城、河湖水系保護治理三年行動”資金支撐。西安市水系保護治理三年行動,包含渭河流域河湖水系保護治理項目301個,總投資546.61億元,涉及16個市級部門和區縣、開發區(含西咸新區)。在加大公共財政支持和投入力度、創新投融資模式、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工程建設的基礎上,應從中、省資金中給予傾斜,例如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資金、水利發展資金、江河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等專項獎補資金給予支持。
2.按照發展“城中河”的現實需要,解鎖渭河西安城市段的控規限制。由于渭河西安段處于三門峽水庫回水區范圍,受渭河控制性規劃的限制較多,新建項目的審批程序復雜、難度大,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渭河西安城市段的發展。因此,應協調上級流域主管部門給予支持,根據渭河現狀,在滿足防洪要求的前提下,調整控規,推動相關項目規劃落地。
3.協調渭河西安城市段水量調配,保障渭河作為“城中河”的水資源需求。目前,渭河西安城市段生態基流多以中水補充維持,從水量、水質上均不能滿足要求。為保持渭河基本生態環境需水量、營造景觀水面、維護水生態系統健康和生物多樣性,建議上級流域主管部門利用跨流域調水工程,統籌考慮上下游、左右岸各方利益,協調境外流域機構的調水工程,利用富余棄水,增加河道生態流量。
讓黃土高原生態與環境走向良性循環
陳怡平
九三學社陜西省委員會副主委,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
黃土高原是中華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第四紀以來,在地殼運動、風化作用、降雨侵蝕等內外力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如今支離破碎、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獨特地貌。黃土高原屬典型的溫帶大陸季風氣候,降水多集中在七、八、九三個月,且以暴雨形式為主。在自然與人為的干擾下,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區域之一,黃河幾乎90%的泥沙來自黃土高原。調研發現,目前黃土高原生態環境保護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黃土高原水資源短缺問題日益突出。黃土塬區長期抽提地下水,導致地下水位持續下降,長此以往將帶來嚴重生態水文問題,影響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例如,洛川人均占有水資源量約為326立方米,畝均水資源占有量約為25立方米,長期抽提導致地下水資源極度貧乏。此外,退耕還林草工程實施初期主要考慮如何復綠,洋槐等速生易活物種大面積種植,過量消耗黃土高原有限的水資源,導致黃土高原“土壤干層”面積逐步擴大。
二是坡耕地依然是造成水土流失問題的根源。占黃土高原耕地總面積約80%的坡耕地是黃土高原“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地。研究表明,坡耕地土壤流失速度比土壤形成速度快120—400倍。大數據分析發現,坡耕地改梯田后可攔蓄約70%的徑流量,保土效率約為90%,土壤水分增加約4%—12%,土壤有機質含量約增加1倍,全氮含量約增加2.5倍,有效磷含量約增加1倍。黃土高原有約40%—50%坡耕地仍在耕種,這是造成水土流失問題的根源。
三是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嚴重脫節。從1999年開始,我國實施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退耕還林草工程,在2000年—2015年期間,黃土高原共完成退耕還林工程建設任務581.12萬公頃,其中退耕還林約215萬公頃、荒山造林約328萬公頃、封山育林約38萬公頃。黃土高原植被覆蓋度由1999年的31.6%提高到2017年的65%。但是,林分建群種幾乎全是洋槐或楊樹,其經濟效益低下,對經濟增長的直接貢獻度極弱。
為此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一、實施千湖百池生態工程。在黃土高原實施千湖百池生態工程(也可稱之海綿農村),將降雨就地攔截儲存,一則補給地下水資源,二則滿足農業灌溉。湖池工程設計需要科學分析溝道產流最大洪峰量、溝道農業與其他需水量的當量關系,在系統論思想指導下,科學設計湖池數量,洪峰期可以蓄水、減少水災,遇極端干旱年份可滿足農業灌溉需求。
二、在丘陵溝壑區構建三元景觀格局。綜合考慮梯田、淤地壩和退耕還林草的成績與問題,后退耕還林草時代,丘陵溝壑區應該構建三元景觀格局,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耦合發展。山頂陽光充足,只要解決好滴灌問題,發展果業是農業提質增效的有效途徑,因地制宜實施削峁建塬工程,增加高標準農田;山腰構建草灌復合生態系統,通過植物形成網狀根系,可有效減少水土流失;山下科學建設湖池,既為山上集約農業滴灌提供水資源,又補給地下水水源。
三、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我國耕地面積人均僅有1.2畝,僅為美國人均耕地的10%、法國的28.5%、世界人均耕地的32%。民以食為天,2020年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改變了世界發展的格局,后疫情時代國家糧食安全顯得尤為重要。黃土高原光熱條件好,有效運用滴灌技術,發展果業可緩解我國糧食生產壓力。應循序漸進優化黃土高原植被結構,把洋槐、楊樹等高耗水植被,逐步替換為既有經濟效益、又有生態效益的經濟林,提高林地生產力,不僅要讓黃土高原綠起來,還要讓農民富起來。
加強水生態環境保護 促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李敬喜
代表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
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
省生態環境廳一級巡視員
陜西位于黃河流域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區域,同時污染防治任務艱巨。今年7、8月份,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圍繞“黃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議題,在延安、榆林、寶雞和渭南等地調研發現,存在的問題主要是:
1.水土流失依然沒有根本遏制。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以來,黃土高原植被從1999年的31.6%增加至2017年的約65%,入黃泥沙減少至2億噸左右,但水土流失問題依然存在。延安作為黃土高原退耕還林樣板市,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達到55.2%,尚有44.8%水土流失面積沒有得到有效治理,南部塬區溝道溯源侵蝕嚴重,黃河沿岸生態環境依然脆弱。
2.水環境污染問題依然嚴重。黃河流域分布著全省80%污染源,氨氮排放量占全省70%,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占全省的77%,污染物排放強度一直處于高位。尤其是窟野河氨氮含量超標,清澗河氨氮、總磷超過國考目標要求。渭河流域生態基流匱乏,工業化、城鎮化增大的污染物排放,超出流域環境容量,發展和保護矛盾突出。
3.水資源利用效率低下。我省水資源不足與利用效率低下同時存在。由于骨干水源工程區域分布不均衡,局部地區供大于求,比如延安南溝門水庫設計向延安城區日供水量10萬立方米,由于水價高的原因,實際日供水量僅2萬立方米。我省黃河流域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僅為0.56。全省中水利用率不足20%,中水用戶少,再生水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4.產業結構不合理。我省沿黃流域經濟對能源依賴度大,能源就地轉化率不高,仍處于產業鏈中低端,延安石油工業占比高達60%。農業資源豐富,但產業除蘋果、紅棗以外其他特色農產品尚未形成規模,與二三產業融合程度低。文化資源深厚,但旅游業發展層次低、規模小。
因此,建議:
一、加大水土保持治理和水生態環境建設力度。黃河90%泥沙來源于陜晉大峽谷,治理任務艱巨。應鞏固提升退耕還林成果,優化植被結構和質量,重點實施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坡耕地綜合整治、修繕病危淤地壩,固溝保塬,增加林地、草地、濕地面積,涵水于林草,構建區域生態安全格局。通過新建一批水資源和水生態一體化利用工程,蓄集洪水、補給基流,實現豐枯調劑,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二、繼續做好水污染防治。采取最嚴厲的措施,嚴格控制窟野河、清澗河、延河、無定河和渭河支流超標污染物排放量。加快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和提質增效工作,加大生活污水收集管網配套建設,解決城市雨污分流問題。調研發現,陜西和山西上下游左右岸排放標準不一致,治理不同步,亟待國家、省級層面協調,科學公平制定考核標準,出臺生態補償機制。
三、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我省十年用水平均量超出分配定額,說明我省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迅速,需要黃委會調整沿黃各省區用水配額,切實發揮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效益。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在省內各企業、地市之間建立水權交易制度,遏制浪費。加大中水使用力度,提高礦區疏干水利用率。
四、調整沿黃流域產業結構。應把水資源有效供給作為剛性約束,大力發展低耗能、循環利用、綠色載能等產業。關中作為糧食主產區,應通過適度規模化和節水技術,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貢獻。陜北應構建以蘋果產業為主、現代養殖業和設施農業為兩翼的新格局,補齊區域特色產業板塊。打造黃帝陵文化園區、黃河壺口瀑布、乾坤灣等一批重點文旅融合項目和沿黃公路精品旅游線路,講好“黃河故事”陜西新篇章。
加強黃河流域陜西段能源聚集區生態環境保護
楊淼
代表省民建
民建陜西省委員會常委、
省民建婦女與科教委員會主任、
安康市政府副市長
陜西地處黃河中游,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能源工業貢獻我省GDP總量接近40%,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陜北地區如何鞏固以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漠治理為中心的生態保護成果,是黃河流域陜西段能源聚集區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責任和歷史使命。因此,在保障國家能源戰略安全的同時,亟需推動制定黃河流域陜西段能源聚集區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專項規劃,實現區域協同、綠色、創新、開放發展。
一、能源聚集區生態保護亟待解決的問題
2019年,延安森林覆蓋率為53.07%,成為“國家森林城市”,毛烏素沙漠在陜西版圖將徹底“消失”。但是,由于環境的歷史欠賬較多,依然存在以下兩方面的主要問題:
1.水環境問題依然嚴峻,局部地區黑臭水體嚴重。調研顯示,上世紀開采初期廢液簡單處理后就地掩埋,在局部農田形成黑臭水體,山洪暴雨與之混合造成二次污染。過去十年間,陜西省境內的河流污染主要來源與能源化工相關,污染最嚴重的是渭河,其次是延河、無定河。如榆林境內的金雞灘煤礦自2012年開采以來,每天出煤量約3萬多噸,礦井水簡單處理后直排至北側沙漠,形成多個污水湖,累計達10萬平方米。
2.植被破壞依然存在,土壤環境質量明顯下降。礦區開采前需移植、砍伐影響開發作業的植被,油氣開發產生的作業廢水、落地油及早期不當掩埋的廢棄泥漿池,改變了土壤的理化性質和結構,而開采后的礦區土地因采空與污染問題進一步加劇了植被減少。以榆林為例,因煤炭開采形成的采空區面積達500平方公里,且每年以80平方公里以上的速度增加。
二、加強能源聚集區生態保護的建議
1.以科學發展為統領,加強能源開發宏觀管控。以科學發展為統領,圍繞“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戰略,樹立與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按照發揮市場配置能源資源的決定性作用規律,構建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制度環境,統籌政府、企業和市場的決策、管理、監控、保障、稅改等宏觀管控作用。
2.以源頭削減為核心,推進清潔生產技術改造。依據能源發展客觀規律,圍繞綠色發展理念和清潔低碳發展方向,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堅持以源頭削減為核心、兼顧過程控制與末端治理的全過程防治理念,推進清潔生產技術改造,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能源開發體系,促進能源行業綠色轉型升級,實現能源開發的可持續發展。
3.以資源循環為重點,強化科學技術創新驅動。依靠陜西地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雄厚的科技實力,重點攻關排放污染物的資源循環與回收關鍵技術,把污染物與關聯產業培育成帶動區域產業升級的新增長點,實現能源開發過程污染物的近零排放。
4.以標準規范為保障,助力綠色能源持續發展。在《環境保護法》指導下加強法規建設,建立地方能源開發環境法規體系,將立法的視野擴大至能源開發的整個過程。積極實施標準化戰略,健全完善地方標準和技術規程,使能源開發和環境保護規范化、科學化、法治化,確保陜西能源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關于支持榆林建設“西部氫谷”的建議
麻寶玉
代表榆林市政協
省政協常委
榆林是正在建設的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充分發揮榆林豐富的氫能資源優勢,將榆林建成“西部氫谷”,不僅有利于開辟高質量發展新路徑,而且對于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一、氫能是極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
氫能具有來源廣、熱值高、無污染等優點,隨著制氫成本的下降和氫燃料電池汽車的進步,讓氫能具備了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空間,日本、德國、美國等已在推進氫能的產業化。氫能產業在我國正處于培育期,國家《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年》《“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都將氫能發展與燃料電池技術創新列為重點發展方向。上海、廣東、浙江、山東、湖北等省市積極出臺政策引導氫能產業發展,國內也涌現出了大化所、清華、浙大、華秦、宇通等一批優秀的科研機構和氫能企業。
二、榆林市具備建設“西部氫谷”的發展基礎
一是具有豐富的工業副產氫氣。煤炭、油氣、電力、化工四大能源化工支柱產業,給榆林市提供了豐富的化石制氫資源,主要包括蘭炭產業荒煤氣、煤化工副產氫、煉廠尾氣、氯堿企業副產氫、輕烴裂解副產氫等。現有副產荒煤氣的氫資源約180萬噸/年;正在建設的蘭石化80萬噸/年乙烷裂解制乙烯項目(榆橫工業區)副產優質氫7萬噸/年。
二是擁有良好的可再生能源制氫潛力。榆林是全國重要的風電、光伏基地,利用棄風棄光而導致的未上網電力和電網用電波谷期的谷電,可大幅降低水電解制氫的成本。2018年,榆林風、光上網發電量一共102億千瓦時,如按照10%棄風棄光率計算,未上網發電量約10億千瓦時,全部用于制氫可實現高純氫產量2億立方米,折合1.8萬噸氫氣。
三是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榆林化工富氫尾氣變壓吸附純化制氫成本普遍在0.6元/立方米以內,而北京、上海等地主要以天然氣制氫和電解水制氫,現階段成本普遍在1—3元/立方米,相較上海、北京等地區,榆林市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應用產業具有明顯價格優勢。
三、支持榆林建設“西部氫谷”
建議我省全面支持榆林建設“西部氫谷”,搶占氫能發展前沿,充分挖掘和利用氫能源,強化重點項目支撐作用,為推動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促進能源體系轉型探索路徑。
一是支持榆林創建國家級氫能示范城市。爭取在國家和陜西省“十四五”規劃中列入榆林氫能產業園、氫能特色小鎮,規劃制氫、儲氫、用氫、輸氫基地。創建國家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開展燃料電池公交車、氫能熱電聯供、燃氣混氫、加氫站等應用示范。
二是支持榆林打造國內一流的氫能產業集群和裝備制造基地。依托華秦氫能產業園,打造氫氧切割機、電堆、膜電極等氫能核心裝備制造基地。推動制氫、儲運加、燃料電池汽車、燃氣混氫應用等產業集聚發展。
三是加強榆林與中科院、西交大等院校合作。籌建氫能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組織重大技術攻關,提升氫能全產業鏈系統集成能力、關鍵裝備制造能力、關鍵技術研發能力等核心競爭力。
加大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力度 推進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毛平宇
民進陜西省委員會常委
渭南市政協副主席
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陜西新時代追趕超越所面臨的重大機遇。下面我以渭南為例,談談當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主要問題以及對推進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一、現狀及問題
1.環境容量不足,生態環境質量改善任務艱巨。2019年渭南中心城區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天數為205天,改善環境空氣質量的任務依然艱巨。市域部分河流依然存在生態水量不足、工業企業入河排污口超標排放。工業固廢綜合利用不高,長期堆存對土壤、地下水環境造成影響。
2.水資源承載力有限,河流生態基流嚴重不足。渭南水資源承載力相對有限,供需矛盾較為突出,資源型、工程型、水質型缺水并存。全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236立方米,是全省人均水平的1/5、全國的1/10。2019年全市用水總量14.8億立方米,部分河流成為季節河。
3.生態空間被侵占,生態系統恢復難度大。有色金屬的開采和加工、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的發展,使區內秦嶺北麓和喬山南麓的生態系統遭受破壞,恢復治理難度大。區域工業發展布局不合理,使黃河濕地生態系統受到破壞,生物多樣性降低。
二、對策和建議
1.強化環境空間管控,優化工業布局。要找準工業發展定位,優化空間結構和布局,促進產業園區與城市服務功能的融合,嚴格執行國土空間規劃及生態保護紅線,大力推動工業由粗放式發展向集約化發展、由分散布局向工業園區布局的轉變,徹底改變“散、亂、雜”的現象。
2.騰出環境容量空間,提升現有工業工藝水平。全面推進工業綠色發展,推進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發展,對重點行業污染治理進行升級改造,實施超低排放、專項治理,嚴格執行環保政策,避免盲目投資建設,為工業經濟發展騰出環境容量空間。
3.嚴守環境質量底線,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大秦嶺、喬山、渭北臺塬等區域的生態恢復與治理力度,對黃河、渭河、北洛河等重要河道沿岸因地制宜實施退耕還林、退耕還濕、綜合整治,有效提升水生態功能;建設淤地壩項目,做好水土保持,保持生態系統的持續穩定。積極推進節能環保、信息技術、生物制造、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產業的發展,提高新興產業在工業經濟中的比例。
4.提高資源利用率,發展區域特色產業。對工業基礎好、具有一定產業規模的縣市區,應重點以工業園區為承載,加強經濟輻射能力,形成多方合作的產業模式;發揮農業大市優勢,做大做強食品加工業;對具備礦產資源、農業資源優勢的縣市區,加快傳統產業綠色改造,積極促進產業升級,實現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
5.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延伸工業產業鏈。對鋼鐵、有色、建材、化工等傳統產業,加大節水、節能、資源利用、產品安全的技術改造,建立產業的精細化加工經營模式,延伸特色產業鏈,形成新的工業經濟增長極。加大工業固體廢棄物等綜合利用力度,發展區域循環經濟,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6.強化園區環保基礎設施建設,降低工業發展環境成本。積極實施工業企業“退城入園”,推進各類園區的循環化改造、規范發展和提質增效,支持培育具有競爭力的大型節能環保龍頭企業產業化發展。加強工業園區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由企業獨自治理轉變為集中高效治理,為企業節省污染治理的成本。
關于鞏固黃土高原脫貧攻堅成果的建議
白宜勤
代表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
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副主任
陜西黃土高原地區是黃河流域的生態脆弱區,脫貧攻堅任務繁重。尤其是白于山區自然條件惡劣,曾被稱為“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
脫貧攻堅戰以來,在省委、省政府領導下,當地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抓產業、強基礎、斬“窮根”、激活力,截至2019年底,我省黃土高原地區所轄貧困縣全部摘帽、貧困村已全部出列,脫貧攻堅戰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我們應在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同時,持續加大黃土高原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力度,著力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部分貧困群眾穩定脫貧的基礎還很薄弱,特色產業優勢未顯現,短期產業項目收入不穩定,長期產業項目未見效,轉移性政策收入偏高。二是貧困群眾中的無勞動能力者、殘疾人等,因無就業發展能力或發展能力弱,收入受到很大限制。三是易地扶貧搬遷因安置點產業、就業、教育、醫療、社區管理等后續幫扶措施跟進滯后,且各個時期搬遷政策標準不同,群眾的滿意度受到影響。四是少數貧困群眾思想保守落后,內生動力不強,影響了脫貧成效。五是部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不強,工作成效不明顯。
為此,建議:
一、持續加強鞏固脫貧成果長效機制和社會保障機制建設。按照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目標任務,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完善社保兜底機制,建立健全致貧返貧監測預警和動態幫扶工作機制,加強扶貧綜合協調、監督管理、考核評估等工作,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奠定堅實基礎。
二、不斷優化產業布局夯實增收基礎。樹立生態優先理念,挖掘當地自然資源,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旱作農業和特色林果業,有條件的地方發展設施農業和觀光農業。大力推進農產品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持續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緊密利益聯結機制,積極推進“支部+合作社+貧困戶”“龍頭企業+村委+合作社+貧困戶”等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促進貧困人口穩定增收。
三、進一步加大易地搬遷后續幫扶力度。圍繞“產業”和“就業”兩大要素,在移民搬遷地附近建立現代農業園區和扶貧農產品加工廠。科學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醫療機構、農貿市場等配套設施,完善移民安置點基礎設施管護和物業管理機制,將移民安置點納入社區管理范圍,確保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的保障政策,切實增強易地搬遷群眾的獲得感。
四、多措并舉激發群眾脫貧內生動力。廣泛開展評優樹模、文化下鄉、文明創建、送政策、送技術等活動,教育引導群眾樹立勤勞致富、脫貧光榮的意識,引導貧困戶廣開創業、就業門路,增強擺脫貧困的信心。加強農牧業人才培養工作,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創建農牧業人才創業創新孵化基地。
五、努力提升基層黨組織整體素質。積極推進“一肩挑”,動態掌握了解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履職情況。推進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整頓,有效解決村(社區)信訪矛盾突出、“兩委”班子不團結等問題。大力推進農村黨員干部“素質提升”工程,努力提高村“兩委”班子的整體素質。
讓淤地壩在三秦大地“亮”起來
劉勤州
代表省農工
農工黨陜西省委員會秘書長
淤地壩是黃土高原地區特有的、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淤地壩在治理水土流失、減少入黃泥沙、解決人畜飲水、方便群眾出行、促進農業生產諸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根據2011年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數據,疊加2012—2018年淤地壩新增、功能轉變等引起的數量變化,截至2019年11月,黃土高原地區陜西境內淤地壩34087座,總庫容達67.62億立方米,攔泥庫容52.62億立方米,已累計攔泥57億噸,可淤地面積116萬畝,已淤地86萬畝,每年可產糧食3億多公斤。
存在的問題:
1.淤地壩建設未能充分兼顧當地對水資源的需求。按照現行設計標準規范及運行管理辦法,要求淤地壩實行汛期空庫運行,與當地群眾對水資源的需求存在矛盾。如吳起縣屬半干旱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降雨量483.4毫米,累計建成淤地壩463座、水庫3座、基本農田38萬畝,治溝造地1.25萬畝。其淤地壩工程在汛期嚴禁蓄水利用,有蓄水的淤地壩也是利用死庫容蓄水、蓄水量少,無法滿足當地群眾人畜飲水、農業灌溉和水產養殖的需求。
2.部分區域淤地壩數量不足,未形成完整的防護體系。一方面,少量淤地壩功能發生改變,有的改為小水庫,有的被公路、垃圾填埋場或建設用地占用。另一方面,一些水土流失嚴重區域淤地壩建設滯后,未能滿足區域生態保護的需求。如延安南部塬區溝道溯源侵蝕嚴重,白于山區和黃河沿岸生態環境依然脆弱。皇甫川、窟野河、無定河流域是黃河中游粗泥沙集中來源區,國家相繼開展了項目前期工作和典型壩的初步設計,目前尚未實施。
3.水保投資定額低,項目實施有一定難度。現行水保定額為2003版。近年來,水泥、沙子等原材料價格和人工工資增速較快,概算定額單價偏低,影響了工程質量和施工進度,需要根據實際制定新的定額。資金不足也影響了項目前期儲備、招投標和建設管理工作。
建議:
一、積極研究淤地壩蓄水安全運用管理的途徑與手段。在水資源匱乏、用水需求強烈的地區,在單壩未淤滿情況下,編制淤地壩安全運用方案,允許利用淤積庫容進行蓄水,配套建設塘壩、澇池等蓄用水設施,為鄉村振興、農業發展提供水資源補充。
二、進一步完善淤地壩系統配置,開展淤地壩新建工作。近年來,淤地壩工程建設以中型以上病險淤地壩除險加固為主,新建工作處于停滯狀態。水利部門應在做好病險淤地壩除險加固工作的同時,充分利用榆林、延安兩市豐富的淤地壩資源,進一步完善淤地壩系統配置,盡快啟動實施新建淤地壩工作,在黃河粗泥沙集中來源區建設攔沙工程,減少黃河下游河道及干流水庫淤積,進一步提高黃河流域治理質量。
三、提高新建淤地壩建設標準,加大中央投資比例。根據市場價格組織修訂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額,合理確定淤地壩工程建設項目投資。針對黃河流域多處于貧困地區、地方財政困難的實際,應進一步提高中央投資比例,適當安排工程管護資金,提高工程投資效益,切實加大淤地壩建設力度,真正讓淤地壩在三秦大地“亮”起來。
(攝影:各界導報記者 杜靜波)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