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記者 李榮
如何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讓老年人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12月1日,省政協召開“老齡社會服務保障體系建設”月度協商座談會,多位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將目光聚焦我省呈現出“中度”老齡化特征實際,圍繞推進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提出建議。
“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態勢嚴峻,‘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依、老有所養’的需求越來越多,圍繞相關需求所提供的服務越來越迫切。”省政協委員、省科技資源統籌中心總工程師陳銳建議,應全方位建立健全養老服務體系,進一步提升居家和社區養老綜合服務能力和水平。
“以社區為基本單位,借鑒扶貧建檔立卡經驗與做法,建立老齡人員信息管理系統,為精準管理打好基礎。”陳銳以解決社區老年人吃飯難問題為例,建議社區在摸清情況的基礎上,在有條件的小區設立老齡服務食堂,解決居家養老老年人吃飯問題。在沒有條件設立食堂的小區,由社區統籌管理就近解決。針對不同類型的老齡群體,可以采用電話預約、電話叫餐、上門送餐等形式為他們提供用餐服務。
“對標發達省份,我省居家養老服務資源供給總量不足,市場化程度不高,養老運營服務模式單一、資源分散、條塊分割,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較低,服務品質不優不高等問題依然突出。”省民革在《大力推進社區+居家智慧養老模式的建議》中指出存在問題。
如何破解上述難題?省民革認為,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大力推進“物聯網+互聯網+居家養老”智慧養老服務的新運營格局,不僅可以有效緩解養老資源不足和失衡的問題,解決子女工作繁忙與照顧父母不得兼顧的矛盾,還可以有效解決傳統養老服務業不全面、淺層次的問題,通過運用科技手段,實現老年人、家庭和養老資源的有效對接。
我省積極開展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活動,日托型“朝至夕歸”養老模式已成為居家養老服務的新亮點。但值得關注的是,隨著老齡化進程加快,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仍存在頂層設計不完善,主體關系未理順,職責定位不明確,體系建設有堵點,多元供給不成熟等問題。
省政協委員、楊凌職業技術學院藥物與化工學院院長劉玉鳳的建議,則提供了另一種操作的可能性。“以村民委員會、社區為依托,成立老齡服務協會,將有愛心的中年婦女,尤其是貧困戶組織起來,安排公益崗位,或者采取市場化運作的方式上門照顧生活困難的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潔、助浴、助醫等服務,國家給予一定的補貼,使老年人住在家里安享晚年。”
省政協委員、安康市政協副主席唐紋認為,我國老年人大多數不愿接受社會養老服務機構,在家養老是大部分老年人的共同心聲,家庭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面對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的養老服務需求,如何進一步增強老年人及其子女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唐紋建議,強化家庭在養老服務中的基礎性作用,積極借鑒國內外支持家庭照顧老年人政策,以經濟補償、稅收減免等方式減輕家庭養老負擔,通過開展家庭照護者培訓、提供“喘息服務”、設置“護理假”、宣傳表彰等多種方式,鼓勵家庭開展日常照護,鼓勵老齡服務機構開展上門服務。
如何讓每個家庭都能受益于高質量的養老服務?日本同志社大學生命醫學博士田政認為,以社區為主導,解決老年人家中衛生清潔等問題;各社區服務中心實行協助管理,與社區附近的大專院校開展合作服務,安排學生定期上門走進老年人家中,進行助潔服務;以中醫院校學生為主體,解決老年人日常健康保健問題,鼓勵中醫科學生積極參與幫助老年人日常生活,鼓勵學生參與社區診療服務。
“養老體系包括公助、互助、自助三個方面,政府、社會、家庭和個人都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各方一起努力,真正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田政建議。
省政協醫藥衛生體育委員會主任龔漢江建議,積極創造孝養結合的文化氛圍,強化倫理道德秩序,樹立良好的社會價值取向。要關注農村留守老年人、空巢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堅持精神關愛與物質照料相結合,培育和壯大老年協會等農村社會組織,充分發揮農村自治組織的作用,形成孝道的外在約束機制,讓老年人在家庭和村莊之外,得到更多樣的關愛與服務。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