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我省投入54億元實施文物保護維修工程335項,完成革命舊址保護修繕和環境治理254處,修復可移動文物2.4萬余件(組)
■全省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和預備名單共42處。實施文物科技保護研究項目100余個,共有45個獲獎,其中秦兵馬俑考古發掘現場保護研究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本報訊(記者 唐冰)12月2日,省文物局局長羅文利在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5年來,我省開展主動考古項目103項、配合基本建設項目540余項,發掘古遺址、古墓葬1.6萬處(座)、出土文物4萬余件(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30年來陜西有26項入選,約占全國的十分之一,其中黨的十八大以來有11項入選,近3年連續每年有2項入選。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文物事業發展,在機構改革中保留省文物局并增設1個內設機構;制定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方案》《陜西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實施意見》,將文物保護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在全國率先編制《陜西文物保護總體規劃》《陜西長城保護總體規劃》,創新編制《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管理規劃》《陜西革命文物保護規劃》《文物保護單位防雷設施建設規劃》等,確保文物保護工作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十三五”期間,我省投入54億元實施文物保護維修工程335項,完成革命舊址保護修繕和環境治理254處,修復可移動文物2.4萬余件(組)。完成第一次國有可移動文物普查,開展長征、抗戰和石窟寺、秦嶺地區、黃河沿線等文物專項調查,基本摸清文物家底。全省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和預備名單共42處。實施文物科技保護研究項目100余個,共有45個獲獎,其中秦兵馬俑考古發掘現場保護研究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我省在全國首創文物犯罪打擊工作機制、文物犯罪案件五位一體的偵查機制等7項工作機制,在打擊文物犯罪、確保文物安全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尤其是公安、文物部門連續8年開展“鷹”系列聯合專項行動,破案2823起、打掉犯罪團伙456個,打擊處理犯罪嫌疑人3346人、追繳涉案文物16553件,有力震懾犯罪行為,文物安全形勢明顯好轉。
截至2020年上半年,在陜西省文物局登記備案的博物館共325座,建成開放25家省級文化遺址公園、25家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和44家社區博物館;率先將博物館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成立全國首家博物館教育聯盟和文博青年志愿者聯合會,年均開展博物館活動2800余場次。全省博物館年均舉辦各類陳列展覽800余個,先后有10個展覽榮獲“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精品獎”,陜西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影響力不斷增強。
5年來,陜西文博單位與境外機構簽署合作協議、意向書和備忘錄共77項。積極發揮以秦兵馬俑等為代表的文物資源優勢,先后在26個國家和地區舉辦主題鮮明的文物展覽51個,陜西文物逐漸成為配合國家活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連續六屆承辦“臺灣歷史教師中華文化研習營”活動,增進了兩岸三地的文化認同感和向心力。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