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官道山移民新村,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白墻黑瓦的整齊院落,水泥路聯通著家家戶戶,活動廣場上的亭臺、健身器材一應俱全,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讓人猶如置身于一幅田園美景中。干凈的院落內,窗明幾凈,陽光透過窗戶灑下一室光輝。這是米脂縣杜家石溝鎮官道山移民搬遷集中安置點的真實寫照。
官道山新村
而在三年前,官道山建檔立卡貧困戶白彩霞家并不想搬進來。“我們的土窯洞雖然條件差點,但是我們一輩子只會養殖和種地,住在這里,羊都沒地方羊,豬沒地方喂,所以剛開始,我們并不想搬進來。”白彩霞說的也不無道理。白彩霞家中5口人,2014年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7年脫貧。
官道山村位于米脂縣城西18公里,全村流域面積4.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860畝,所轄官道山和尚圪嶗2個自然村,全村共131戶512人。2016年初,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對象共計31戶128人。
官道山集中安置點
“為了使建檔立卡貧困能夠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我們在官道山移民搬遷集中安置點,狠抓基礎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著力打造現代特色農業、高效養殖、電子商務等特色產業。”米脂縣發展改革和科技局局長高宏說。
官道山蘋果園
官道山村以全村2100余畝標準化米脂山地蘋果基地為主導產業,按照“果畜配套,長短結合”發展思路,建設了養殖小區,吸納了搬遷戶100余人發展山地蘋果和養殖業,并保障每戶扶貧搬遷戶均有1人以上主要勞動力參與。同時還鼓勵搬遷戶以果園、資金、勞動力的形式入股村中的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以租金、分紅、工資等的方式支付搬遷戶,保證搬遷戶長期穩定的收入來源。目前,村內共存欄生豬120頭、羊子1500只、大牲畜326頭。官道山村委會還多次組織貧困戶赴延安、洛川、榆林、佳縣等地參觀學習山地蘋果栽植和牲畜養殖技術及庭院經濟和移民搬遷建設,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拓展了思路、開拓了視野,對產業發展有了新的思路。
養殖小區
“我們現在養牛7頭,養豬5頭,羊賣完后還剩3只,根據我們家的養殖情況,我們在養殖小區分到兩個養殖圈舍,還有一個草料房,現在圈舍里,水電都有,使養殖不僅方便還干凈衛生了。”白彩霞一邊給牛喂草,一邊告訴我們,“我們家還有20多畝果園,現在蘋果和養羊收入估計6萬多元了,年底養的豬全部出欄后,估計還有5萬多元的收入,所以生活真的是越來越好了,況且政府還給我們了7000元的產業扶持資金,在農忙時,我家果園還會在村中雇傭3-4個勞動力進行疏花、套袋、摘蘋果。”
果園采摘蘋果
近年來,官道山村委累計投資2000多萬元,對山、水、田、林、路進行綜合治理。整理高標準農田1500畝,新建大壩2座,加固壩3座,淤地壩放水工程5處,新打灌溉井5眼,鋪設管道13000米,解決了全村的人畜飲水和百分之七十的蘋果園用水,新修生產道路50公里,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綠化村內道路8公里,并實施了道路亮化工程,先后建成榮泰農民實用技術培訓中心,社區綜合服務辦公樓和2300平米的文化廣場等基礎設施,免費為搬遷戶提供了就業培訓和娛樂文化設施,對搬遷戶的后續產業、就業發展打造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新房子有獨立的廚房和衛生間,還能洗上熱水澡,做飯都是天然氣,方便又干凈。”今年65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高利軍說,“這房子,政府給我們補貼了10萬元,我自己花了7-8千就住進來了,我感覺比城里幾十萬的商品房都好!”
文化廣場
高利軍是2016年被識別為貧困戶,2017年脫貧,今年他種了十幾畝玉米,養了25只羊,3頭牛,還有10畝果園,光蘋果一項收入就1萬多元,平時他老婆還在外務工,政府務工補貼了1萬多元。“我們生活真的特別好,收入很可觀,其實我們家一年的收入比你們上班的都高。”高利軍高興地說。
移民搬遷文化墻
從“土窯洞”到“暖心房”,從住得上到住得好,住房保障工作一頭系著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另一頭系著黨和政府的責任擔當。米脂縣委、縣政府積極作為,多措并施,讓搬遷群眾真正搬出了“土窯洞”,住進了“暖心房”,圓了“安居夢”。(記者 許鵬 通訊員 杜銀寶)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