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記者 許鵬 通訊員 薛濤玲 馬瑞)眼下,雖然進入初冬時節,但神木市大柳塔試驗區生油村溫室大棚內卻是生機盎然,芹菜、圣女果、西葫蘆等果蔬長勢良好,村民們正忙著采摘各類果蔬,溫室大棚內一片忙碌的景象。
“十三五”期間,神木市持續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截止目前,24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924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19281人高質量脫貧。作為神木市首批退出的貧困村,生油村立足實際,揚地理優勢,強產業支撐,優人居環境,全面展開鞏固提升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工作,實現了從“貧困村”到“榆林市休閑農業示范村”的蝶變。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生油村積極探索“三變”改革路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合理做好“土文章”,在該村6個小組分別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另外還成立了生油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總社,巧借大棚經濟帶動村民脫貧致富,讓大棚成為該村的“聚寶盆”。
“以前,生油村是一片沼澤地,雜草叢生,一直以來沒有經濟效益,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政府給我們修了河堤,整了300多畝地,建起了大棚,如今,大棚每年的收益達50多萬元,村民每人每年能分1000多元。”生油村溫室大棚負責人王軍說,2016年至今,駐村工作隊不斷籌劃、改造,讓這塊貧瘠的地逐漸變成“淘金場”。
生油村的溫室大棚是梁界小組股份經濟合作社的產業項目,共有63座,其中櫻桃大棚30座,標準化蔬菜大棚33座,葡萄種植走廊3座。溫室大棚建起后,在用工方面優先照顧困難群眾,讓困難群眾實現在家門口有活干、掙到錢的目的。
“我除了在何家塔工業園區打掃衛生掙些固定工資,還能在村里的溫室大棚里打零工,一年收入能達到6萬余元。”脫貧戶李增昌告訴記者。2014年,李增昌因病致貧被納入神木市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就業幫扶、發展產業等方式,于2016年底成功脫貧。談及如今的好生活,李增昌喜形于色,他高興地說:“如今我們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有奔頭了!”
在生油村,像李增昌一樣通過就業幫扶、發展產業等方式脫貧的脫貧戶還有很多。李增昌說,不單單是自己家享受到了好政策帶來的好生活,村里其他村民也一樣,都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讓村民們在致富道路上走的更穩當更有信心。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生油村始終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目前,村里通過推行“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形成了“一組一業”的產業發展模式。
油房梁小組的牛場也是生油村的重點產業項目之一,占地2000平米,還配備了500平米儲草棚及附屬設施。“牛場現有120多頭牛,今年出欄30頭,獲利40多萬元。”牛舍負責人楊小平表示,近年來,牛場承包給了村里的致富帶頭人,村民每年按戶分紅800元。牛場蓬勃發展的同時,也為村里有養殖意愿的村民提供了學習的平臺,如今,部分村民也對養牛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自主發展起了養牛產業。
生油村在培育和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的同時,不斷加快人居環境改善的步伐。2017年,生地峁小組完成移民搬遷工作;2020年,生油村6個村民小組配齊了分類垃圾桶,并通過企業雇傭貧困戶,實現生活垃圾定期清運。如今,生油村不僅打好了“底子”,也扮靚了“面子”。
“2017年以前,我們村到處都是土路,三年內打通了所有到村的水泥路,7月份村里還成立了一個環衛服務公司,配備了10名環衛工人,定期將村民的生活垃圾運往試驗區垃圾回收站,村里的人居環境有了很大的變化。”生油村村民劉耀廷說。
近年來,大柳塔試驗區生油村決戰脫貧攻堅的腳步一刻也沒有停歇。截至目前,生油村內道路全部硬化;電力和通訊信號實現全覆蓋;自來水已升級改造;新建的村委會、文化廣場投入使用;7個股份經濟合作社,村民每年人均分紅1000余元;建成650KW光伏電站1座,每年村民可獲利35萬元,全村在冊貧困戶67戶160人已全部脫貧。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