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安歸來,忍不住要發朋友圈點贊,西安的歷史和文化、包容和活力,還有絢麗和國際化,給了我太多的驚喜!”國慶歸來,廣州游客周先生感慨,西安滿足了他對大唐盛世的所有向往。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國慶假期,西安多項數據位列全國前十:全國十大熱門目的地與出發地城市;全國十大酒店熱門城市、全國十大熱門景區……
作為“十三五”西安文旅產業發展的縮影,如今的西安一躍跨入全國文旅產業第一方陣,“千年古都·常來長安”的城市品牌深入人心,“西安年”系列節慶活動享譽海內外,重大文旅項目紛紛落地,旅游夜經濟成新亮點,一個科技、消費雙驅動,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新西安,一個獨具中國特色、現代與傳統交相輝映的國際化大西安展現在世人面前。
文化產業在GDP占比超過12%
夜幕降臨,昆明池景區的燈光秀和光影特效美輪美奐,如癡如醉;大唐不夜城·現代唐人街上,璀璨奪目燈光、獨具特色的老字號美食、金碧輝煌的仿唐建筑,再現“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輦隘通衢”的盛世長安;城墻南門門洞里,西安的民間樂隊“聽南門說”,年輕人邊彈吉他邊唱,外地的游客紛紛舉起相機,錄下古老城市的時尚瞬間……當文化和旅游的牽手,描摹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愿景,讓西安這座城市展現著前所未有的親和力。如今,“早市+夜市,美食+美景”將城市與人的距離拉得更近,也讓西安“溯到源、找到根、尋到魂,對準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點”。
“十三五”期間,西安一直將“加強文化建設促進文旅融合發展”作為全市十項重點工作之一,尤其是疫情之后全新亮相的“千年古都·常來長安”品牌系列活動,更是引來新一輪的文旅產業爆發式增長,充分展示了西安文化旅游資源的獨特魅力。據悉,文化產業的經濟數值在西安市GDP占比中已超過12%,已經成為城市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打造博物館之城和演藝之都
“西安吹過的風都是文化,踩的地全是歷史,因為西安城本身就是一個博物館。”浙江著名文化學者徐峻如是說。在攜程、去哪兒等旅游網站上,在西安打卡博物館已是必玩的旅游項目。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級各類博物館157座,涵蓋了歷史、藝術、自然科學、紅色革命等40多個類型。國家一級博物館7座,超過了全國絕大多數省份的總數。
2017年,西安升級制定了《西安博物館之城建設總體方案》后,提出“兩軸一帶、四心六區”的規劃布局理念,從周秦漢唐到紅色記憶再到工業遺產,這個城市的歷史記憶、文化自信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與彰顯。真正搭建起了西安博物館之城建設空間構架,使西安真正成為一座“隨時可聞、隨地可見、隨機可講”的“天然歷史博物館”,并讓博物館融入市民的生活,為群眾提供更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滿足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推動博物館與旅游業有機融合,將進一步提升西安的文化旅游品質。
此外,西安的演藝產業也迎來爆發式增長。時至今日,已有十余部極具價值的大型實景旅游演藝劇目向游客重現西安歷史、講述西安故事。秦漢文化主題作品《秦漢風云》,絲路文化主題作品《駝鈴傳奇》,盛唐文化主題作品《長恨歌》《大唐追夢》《夢回大唐》,革命文化主題作品《1212》,戰爭主題作品《二虎守長安》等大型精品實景旅游劇目煥發出生機與能量,使得西安成為國內旅游演出項目數量最多、最集中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2019年,11家單位共同發起的西安旅游演藝聯盟成立,并發表《中國演藝之都西安宣言》,以將西安打造成為中國演藝之都為目標,共同為促進西安旅游演藝市場繁榮有序、旅游演藝產業鏈更加完善、管理服務體系更加健全的發展目標而努力。
“中國年”賦予傳統節慶文化新體驗
作為近年來全國現象級的文旅案例,西安通過挖掘中國傳統年味與國際時尚融合,突出“標志性、國際范、科技風、地方味”活動定位,不僅讓“中國年”弘揚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還有力展示了新時代大西安的良好形象,將西安特有的春節文化、關中節俗、關中美食、唐人生活場景等融入日常特色表演之中,例如祭灶、剪紙、皮影戲、木偶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習俗再現及傳統表演;例如不倒翁小姐姐、永寧門仿古迎賓式等極具西安符號的表演形式走紅全國,吸引了無數游人慕名前來,賦予傳統節慶文化新體驗。
僅2019年第二季“中國年”就交出了一份成績斐然的成績單。據統計,2019年春節假日西安共接待游客1652.39萬人次,同比上年增長30.16%;實現旅游收入144.78億元,同比上年增長40.35%,西安、成都、重慶三地在游客數量和旅游收入占據全國前三寶座。
以往,游客到西安,是從一座座仿古建筑里感受城市恢宏的氣勢,從珍貴的文物古跡里感受歷史的滄桑。如今,“千年古都·常來長安”品牌IP已然叫響,并以極接地氣的方式,在游客心目中展現了強大的口碑效應,讓這座彌漫著歷史人文氣息的古老城市,更上一層樓,更具青春活力。(楊明 李安定)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