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AV乱码高清专区,国产一级二级在线,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國慶節,我們去看國之瑰寶

2020-10-06 11:08:27  來源:陜西日報  


[摘要]秦始皇帝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公里的臨潼區城以東的驪山之北,秦始皇帝陵兵馬俑坑是秦始皇帝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園東側1.5公里處。...

  一號坑。通訊員 張天柱攝

  到“世界第八大奇跡”感受兩千年前的地下軍陣

  秦始皇帝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公里的臨潼區城以東的驪山之北,秦始皇帝陵兵馬俑坑是秦始皇帝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園東側1.5公里處。

  國慶期間,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推出的“記錄奇跡”圖片展。記者 袁景智攝

  秦始皇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筑萬里長城,修筑靈渠,溝通水系。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秦始皇即位不久,便開始派人設計建造秦始皇帝陵,前后歷時30余年,每年用工70萬人。留存的墓冢從外圍看周長2000米,高55米。內部裝修極其奢華,以銅鑄頂,以水銀為河流湖海,頂上有明珠做的日月星辰,并且密布機關。僅看秦始皇帝陵的兵馬俑,就可看出當年修建這座陵墓的百姓負擔之重。秦始皇帝陵筑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征著都城的皇城和宮城。陵冢位于內城南部,呈覆斗形,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余米。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周分布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0多個。

  看點一:兵馬俑坑

  兵馬俑坑位于秦始皇帝陵東側1.5公里處的西楊村南,是秦始皇帝陵的陪葬坑,已發現三座,分別編為一、二、三號兵馬俑坑。三座俑坑占地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內有和真人、真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馬近8000件。有車兵、騎兵和步兵等不同的兵種,按軍陣排列整齊有序。陶俑的形象各不相同,神態生動,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

  1974年3月,臨潼區西楊村農民打井時偶然發現了一些陶俑殘片,后經考古工作者一年多的勘探和試掘,確認它是一座大型的俑坑,即一號兵馬俑坑。一號俑坑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距現地表深4.5—6.5米,面積為14260平方米。根據試掘已出土陶俑、陶馬的排列密度推算,一號兵馬俑坑內約埋藏陶俑、陶馬6000件,同時還有大量的青銅兵器。

  1976年4月,在一號俑坑的東端北側20米處,又發現了二號兵馬俑坑。

  二號俑坑的平面呈曲尺形,東西長124米,南北寬98米,據現地表深5米,面積約6000平方米。從試掘的情況推斷,二號兵馬俑坑內埋藏陶俑、陶馬1300余件。二號俑坑較一號俑坑的內容更豐富,兵種更齊全,是兵馬俑坑中的精華。

  1976年5月,在一號俑坑的西端北側25米處,又發現了三號兵馬俑坑。三號俑坑的規模較小,平面呈“凹”字形。東邊有斜坡門道,東西長28.8米,南北寬24.57米,距現地表深5.2—5.4米,面積520平方米。坑內埋藏陶俑、陶馬72件。有學者認為,三號俑坑是統帥一、二號兵馬俑坑的指揮部,古代稱為“軍幕”。

  看點二:銅車馬

  1980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封土西側20米、距現地表7.8米深的地下發掘出了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兩乘銅車馬一前一后放置在一個木槨內,因木槨腐朽,上部的填土塌陷,銅車馬出土時均已被壓碎,但未被盜擾,原位沒有大的變動,車馬的構件基本齊全。這是中國考古史上發現最早、體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銅車馬,對研究中國秦代冶煉與青銅制造技術、車輛結構等具有極重要的價值。

  銅車馬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之一,形制是模仿實實在在真車的形狀。在此之前,考古發現的車都是木質的,出土時已腐朽,銅車馬的出土使今人能夠清楚地看到古代御用車駕的真實面貌。銅車馬是按秦始皇御用車隊中屬車二分之一的比例縮小制成,車蓋以及車輿內外彩繪著精美的紋樣,兩乘銅車馬上的金銀飾品重達14公斤,顯示了銅車馬高貴的等級。

  這組銅車馬按出土時的前后順序編為一號車和二號車。兩乘車均為單轅、雙輪、四馬系駕。中間兩匹馬稱為服馬,主要用來駕轅;旁邊兩匹馬協助服馬拉車,稱為驂馬。為了使四匹馬各處其位,齊力拉車,銅車馬上還裝有防止驂馬內靠及外逸的專用部件——脅驅和韁繩。驂馬的頸上還套有一根韁繩,韁繩的另一端系在衡、軛的交接處,防止驂馬過分遠離。通過這些裝置,驂馬與服馬始終會保持一定的距離,既不會太遠,也不會太近,可以并駕齊驅。

  到陜西歷史博物館看國寶文物

  陜西歷史博物館,是首批中國AAAA級旅游景點,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博物館館藏文物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文物不僅數量多、種類全,而且品位高、價值高。長安自古帝王都,歷史上先后有周、秦、漢、唐等十三個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具有豐富的地上地下文物,形成了陜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陜西歷史博物館建成后,集中珍藏陜西地區出土的珍貴文物171萬余件。

  國寶文物:1996年,國家文物局組織的專家組對陜西歷史博物館文物進行評鑒、定級,共有762件(組)文物被評定為一級文物,其中18件(組)被評定為國寶級,居中國博物館前列。這批國寶文物涵蓋了古代壁畫、金銀器、青銅器、陶瓷器、玉器等各大類別,并以其珍貴而獨有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蜚聲海內外。

  1、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陜西歷史博物館有兩件文物是從不出境展出的,其中一件就是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銀壺上的馬為舞馬,是一種經過專門訓練、表演馬舞的馬。安史之亂以后,“舞馬”技藝逐漸失傳,僅以文字形式流傳于世。此壺被發現后,成為唯一能證明唐玄宗生日宴會上舞馬銜杯祝壽的實物資料。

  2、鴛鴦蓮瓣紋金碗

  陜西歷史博物館珍藏有一件唐代鴛鴦蓮瓣紋刻花金碗,1970年陜西西安何家村窖藏內出土,共出兩件,代表了盛唐時期我國北方金銀器制作的高度成就。從現在掌握的資料看,這是唐代金銀器中僅見的最富麗堂皇的金碗。金碗多為皇帝所使用,由此可知鴛鴦蓮瓣紋金碗的珍貴。

image.png

  3、鑲金獸首瑪瑙杯

  鑲金獸首瑪瑙杯是陜西歷史博物館不能出境展出的珍貴文物之一。杯形呈角狀獸,獸首似牛,卻生兩只彎曲的羚羊角,裝飾奇特。嘴部鑲金帽,眼、耳、鼻皆細微精確。從選材、設計到工藝,是迄今所見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也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

  4、三彩駱駝載樂俑

  這組舞樂俑,從其形態、風格分析,可以確定是盛唐時的作品,樂俑所用的樂器基本上都是胡樂,而舞樂者均是穿著漢族衣冠的漢人。駱駝所載舞樂俑多達八人,不僅陣容龐大,而且樂器齊全,三彩釉的鮮明色調,別具一格,曾引起轟動。

  5、皇后之璽

  皇后之璽理論上比皇帝之璽下一等,但中國歷史上有幾個很牛的女人,如漢呂后、唐武后、清西太后,與她們相關的文物顯然價值連城。與劉邦共定天下,臨朝稱制十六年、為“文景之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垂簾聽政的女人,呂雉的一生可謂石破天驚。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國寶級文物“皇后之璽”,正是呂后和漢王朝跌宕起伏歷史的實物見證。

  6、鎏金銀竹節銅熏爐

  我國古代有焚香的習俗,或燃香潔室或熏衣染被。西漢時期,漢武帝就曾把一個鎏金銀竹節銅熏爐當作禮物賞賜給他的姐姐陽信長公主,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漢朝大將衛青的妻子陽信長公主。1981年,這件帝王的禮物在陜西興平縣茂陵出土,雖然歷經千年但仍然熠熠生輝。收藏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這件鎏金銀竹節銅熏爐,也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件鎏金銀竹節銅熏爐,堪稱鎮館之寶。

  7、青釉提梁倒灌壺

  古陶瓷一直是世人關注的焦點,其中蜚聲中外的耀州窯青瓷也在國際拍賣市場上屢次拍出數百萬美元的天價。陜西歷史博物館館藏的五代青釉提梁倒灌壺,更是耀瓷中至精至美的瑰寶,它集鳥中之王鳳凰、獸中之王獅子、花中之王牡丹“三王”的靈氣、霸氣、美艷于一身,可謂巧奪天工,很可能是宮廷貢品。

  8、鸚鵡紋提梁銀罐

  鸚鵡紋提梁銀罐是迄今已知唐代銀罐中最大氣和精美的一件。銀罐上鏨刻的鸚鵡振翅欲飛,鮮活而豐滿,配以飽滿的團花,給人以富貴喜慶的感覺。

  9、黑釉油滴碗

  油滴,是宋代黑釉瓷的特殊品種之一,特點是在烏黑的釉面上呈現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狀若夜空的星辰,又似一滴滴晶瑩的油珠,十分美麗。這件黑釉油滴碗是迄今所見同類器物中體量最大的一件。

image.png

  10、彩繪雁魚銅燈

  西漢彩繪雁魚銅燈,整個燈為一只鴻雁回首銜魚的形狀。燈盤燈罩能夠轉動開合,不僅可以擋風,還可以調節光線的明暗度和照射方向。最令人驚嘆的是,它還暗藏一個防治污染的巧妙“機關”。燈的油煙會順著大雁頸部導入大雁的腹內,腹內盛有清水,煙會溶于水中。其凈化空氣的原理和河北滿城漢墓的長信宮燈一樣。

  到西安碑林博物館感受中國石刻藝術的魅力

  西安碑林博物館是陜西創建最早的博物館,以收藏、陳列和研究歷代碑刻、墓志及石刻為主,成為在中國獨樹一幟的藝術博物館。著名的“昭陵六駿”就有四駿藏于該館。

  西安碑林創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數目最大的一座藝術寶庫。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西安碑林匯集了古代的文獻典籍和石刻圖案,記述了我國文化發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實,馳名中外。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唐代人所稱的石經,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書寫的和公元837年刻成的。

  看點一:石刻藝術館

  新石刻藝術館以“長安佛韻”為展陳主題,共展出約150件北魏至宋代的石刻造像,代表了史上長安佛教藝術的最高水平。陳列分為造像碑區、造像區、大型造像區,全方位闡釋了古代長安佛教造像的典型樣式和藝術風格。2011年,“長安佛韻”榮獲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新石刻藝術館榮獲“中國建筑工程魯班獎”。

  看點二: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始建于宋哲宗元祐二年,經金、元、明、清、民國的維修及增建,規模不斷擴大,藏石日益增多,現收藏自漢代至今的碑石、墓志4000余件,數量為全國之最,藏品時代系列完整,時間跨度達2000多年。展示于第一展室的《開成石經》是目前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經書。《開成石經》內容包括《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左氏傳》《論語》《孝經》《爾雅》等12部經書,計60多萬字,用石114方。清代補刻的《孟子》也陳列于此,合稱“十三經”。這些經書是封建社會知識分子的必讀之書。當時為避免文人學士們在傳抄經書時出現錯誤以及永久保存,就把經書刻在石碑上作為范本,立于長安城國子監內,以供校對。

  了解中華文明 追尋文化記憶

  了解中華文明,追尋文化記憶。近年來,每逢假期,越來越多的觀眾走進博物館,到博物館參觀“國寶重器”,了解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把參觀文物、增長知識作為歡度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陜西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被譽為千年歷史博物館,全省不可移動文物達49058處,國有可移動文物774萬余件,目前,登記備案的博物館達325家,這些豐富的文物資源,為游客了解歷史、感受文化提供了實物資料。節日期間,我省文博單位推出了一系列精彩的展覽和活動。

  由漢景帝陽陵博物院、河北博物院聯合舉辦的“父子家國——漢代中山王陵及王室墓出土文物特展”于10月1日在漢景帝陽陵博物院考古陳列館臨展廳預展,獻禮國慶,為假期公眾提供優質文化體驗。

  9月29日,“記錄奇跡”圖片展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陳列廳開幕。“記錄奇跡”圖片展精選近400幅具有藝術性、科學性和真實性的照片資料作為展品,用鏡頭講述“奇跡”的故事、秦俑人與“奇跡”的故事和觀眾與“奇跡”的故事,將文物的精美絕倫和深厚的歷史、藝術、科技內涵用另一種視角展示給觀眾。

  9月25日,由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主辦,陜西歷史博物館承辦,140余家文博單位與陜西省人民醫院、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西安大興醫院等醫療衛生系統共同協辦的大型公益主題展覽——“文物系荊楚 祝福頌祖國——文博戰線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主題展”在陜西歷史博物館開展。

  本次展覽展出了140余家國內外文博機構制作的海報。這些海報中的文物不僅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底蘊,還傳遞了文物在抗疫中體現出的中國力量和中國精神。觀眾在欣賞海報時可感受到文博人同心抗疫的意志和戰勝困難的決心。同時,為了銘記這段全民抗疫的歷史記憶,見證抗疫艱辛歷程,傳遞抗疫正能量,展覽增添了一條敘事線,以“新年伊始 疫情悄然來襲”“同心抗疫 英雄逆風而行”“四海一家 攜手共克時艱”“山河無恙 天佑中華”四部分內容,回顧了武漢疫情暴發后,全國人民上下一心、共同抗疫的過程。通過展示100余幅抗疫工作的紀實圖片以及面向社會征集的抗疫實物展品,來展現中國人民為抗擊疫情作出的巨大努力和突出貢獻,以此向所有在工作崗位上為抗疫工作奮戰的平凡而偉大的人們致敬。文物戰線工作者聽指揮、盡職守、勤工作、重實效,充分發揮文物的獨特作用,以多種形式投身疫情防控,成為其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自古就有祭月、賞月、吃月餅、做花燈等民俗活動。為了讓青少年學習感知中秋節的來歷和各地不同的文化習俗,西安碑林博物館在中秋節(10月1日)舉辦“尋味碑林 月圓中秋”中華傳統節日主題研學教育活動。活動包括中秋小課堂、做月餅、制作中秋燈籠、尋找碑林中有關中秋的碑刻等內容,讓參與者了解中秋節的來歷和各地文化習俗。

  據了解,國慶假期我省文博單位推出上百場展覽和活動,為假日增加了濃重的文化氣息。

編輯: 孫璐瑩

相關熱詞: 國慶節 文化旅游
分享到: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

本網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版權均屬各界新聞網所有,任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各界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陜ICP備13008241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