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凌示范區近年來在全省率先實施“三個一”工程,即一村一公司、一鎮一站點、一業一協會,增強農村合作社發展活力,打通農技推廣服務“最后一公里”,發揮行業協會優勢,在探索振興集體經濟新路徑征程中書寫精彩答卷。
“一村一公司”喚醒發展新活力
楊陵區揉谷鎮田西村是遠近聞名的“紅薯村”。然而,在傳統發展模式下,村民僅靠種植紅薯和育苗業,增收渠道單一,抵御風險能力較弱,難以形成適應現代市場需求的多產業發展模式,“紅薯村”亟待破題。
早在2019年初,楊凌示范區81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就領到了國字號“身份證”,雖說確立了集體經濟組織“市場主體地位”,但這一新生事物在實際中仍難以適應壯大新型集體經濟發展需求。
如何讓村集體經濟自主“造血”?去年以來,楊凌示范區開始探索“一村一公司”經營模式,由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全資或控股成立生產經營公司,在現行條件下獲得了更多生產經營權。
2019年底,田西村以村集體產業為“資本”,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畢業生創業團隊合作,聯合出資100萬元注冊成立了楊凌夢里田西鄉村建設有限公司,村集體經濟占股46%,成為最大控股方。不到一年時間,該公司已經承接了河南、河北等地的業務,企業估值上升至350萬元。與此同時,田西村依托傳統紅薯育苗業優勢,由村集體經濟出資成立了陜西田進農業有限公司,為村集體經濟爭取來急需的商業信貸,走出了一條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破題”之路。
如今,“村集體+企業”的發展新模式在楊凌示范區已經全面推廣,他們先后組建村級公司45個,經營范圍涵蓋了農業特色產業、旅游服務、鄉村設計規劃等近百個項目,產值突破3億元。
“一鎮一站點”惠農服務進萬家
9月20日,楊陵區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技術員萬寶印,正在為五泉鎮湯家村開展植保無人機噴灑作業,僅用一個小時,就噴灑完上百畝農田。
在楊陵區,像萬寶印這樣的農民技術員還有34名,他們分片包抓所管區域內的合作社、涉農企業、種植戶,在果蔬栽培種植、施肥灌溉、病蟲害防治等方面提供專業服務。除了滿足本地大田、設施農業服務需求外,楊陵區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還在周邊縣區托管了2萬多畝大田作物,為數萬群眾提供方便快捷的農業綜合服務,創收200多萬元。
楊凌富農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告訴記者,過去各級政府部門配發給基層的農機設備,一般都分配到各村分散使用,不僅農機效率發揮不出來,燃油、修理、審車、人工等費用,都需要各村自行負擔,如果爭取不到額外補貼,一些村寧愿把農機閑置在那里生銹。
如今,楊凌示范區探索“一鎮一站點”改革新模式,在鄉鎮一級設立農業社會化服務站點,除了將配發下來的農機資源集中使用外,還依托區內農科力量優勢,整合農經、農技、植保、園藝等農科人才資源,為群眾提供全方位惠農服務,有效打通了農技服務“最后一公里”。
“一業一協會”拓寬群眾致富路
5月初,安徽省碭山縣100萬株桃樹急待嫁接。楊凌示范區果蔬協會負責人接到求助電話后,立即組織楊凌農業技術服務隊120名隊員,奔赴當地開展果樹嫁接服務。
“近幾年,我們到甘肅、四川、新疆等地開展嫁接技術服務。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活少一些,但是月收入仍有個四五千元,總體情況還是不錯的。”楊凌農業技術服務隊新集分隊隊長劉會君說。
楊凌農業技術服務隊成立以來,組建了由3000多人組成的21支農民技術服務分隊,從事果樹苗木嫁接、果樹修剪等技術服務活動,在將楊凌農業科技服務輸送到全國各地的同時也讓農民的腰包鼓了起來。
擁有221名會員的楊凌新集葡萄協會,依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教授、職業農民等資源,提供育苗、種植技術管理和市場對接服務。“現在我們新集村葡萄種植面積超過2200多畝,平均年產優質鮮食葡萄660萬公斤,葡萄育苗2000萬株。僅葡萄產業一項,村子年收入4000多萬元,人均收入2萬元。”楊陵區揉谷鎮新集村黨支部書記陳增科說。
此外,擁有眾多專家會員的楊凌獼猴桃協會,積極開展種植技術培訓,推廣有機栽培、適時采摘、合理負載等新技術,助力楊凌獼猴桃質量達到國際檢測標準,市場價格逐年走高。
截至目前,楊凌示范區已擁有食用菌、飼料、花卉、農業裝備、奶山羊養殖等領域的23個行業協會,逐漸形成涉農行業產業化、專業化經營新模式。
“我們正在按照產業發展現狀,不斷提升獼猴桃、葡萄等特色果蔬專業協會功能,充分發揮協會在標準引領、技術支撐、信息交流、品牌打造、市場拓展等方面的資源和優勢,讓‘一業一協會’真正發揮引領產業發展的積極作用。”楊凌示范區現代農業和鄉村發展局局長馬江濤說。(程剛 行波)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