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滿淑涵
離脫貧攻堅交卷時間原來越近,產業扶貧題目做得如何?已經結出的“脫貧果”還需要通過哪些方式鞏固提升?面對疫情“加試題”,扶貧產業又該拓展怎樣的新路徑?
6月3日,全國政協召開遠程網絡視頻調研會,并在省政協設立陜西分會場,圍繞“強化產業扶貧鞏固貧困地區脫貧成果”議題建言資政。信號接通,京陜連線,委員們“屏見面”掀起“頭腦風暴”,積極為產業扶貧出點子、找路子。
今年以來,我省多措并舉穩就業、上下聯動促復工、消費扶貧解“賣難”,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對脫貧攻堅的影響。同時,以“3+X”工程為抓手,大力發展以蘋果為代表的果業、以奶山羊為特色的畜牧業、以棚室栽培為主的設施農業,因地制宜做優做強魔芋、中藥材、核桃、紅棗和有機、富硒、林特系列產品等區域特色產業,健全完善產業帶貧益貧長效機制,建立防返貧監測預警和幫扶機制,將扶貧資產運營管理和基礎設施管護納入鞏固脫貧成果重要內容,突出抓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各項工作取得了新進展、新成效。
據省扶貧辦主任文引學介紹,2019年底我省蘋果種植面積940萬畝,產值約900億,48個蘋果基地縣果農人均年收入過萬元。全省累計實施特色產業扶貧項目2.07萬個,有勞動力、發展意愿和發展條件的貧困戶每戶至少有一個穩定增收的產業項目。
“陜西產業扶貧以‘3+X’為抓手,很有特色。”北京主會場,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黨組書記陳萌山首先打開話筒,與陜西分會場連線互動。他認為,這樣的頂層設計,符合陜西省情,有利于把貧困地區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那么,‘3+X’的產業布局有沒有建立防返貧機制呢?”緊扣調研議題,陳萌山提出自己的問題。
石泉縣扶貧局局長何燕祥帶來的經驗,讓調研組眼前一亮。“我們通過本土培育、吸引返鄉、招商引進等方式,在畜牧、蠶桑、茶葉、蔬菜等產業發展和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等方面樹立能人興業典型,鼓勵能人帶動產業發展和農民就業。”
發展扶貧產業,重在群眾受益,難在持續穩定。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保監會原副主席周延禮建議,要鼓勵地方完善人才隊伍建設,讓科技人才能夠長期服務關鍵崗位,持續駐地幫扶。同時,還要強化“保險+銀行+農戶+電商”有效合作模式,用有效的金融工具加強市場風險管控,降低農民增收的不確定性。
鮮活農產品價格運行受市場影響較大,如何化解市場風險引起委員們的關注。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院長李成貴建議,應盡快研究出臺鮮活農產品價格保險政策,穩定市場預期,保障農民收益。“陜西還應進一步分析扶貧產業成本收益,比如社區工廠,摸清近幾年登記了多少,運營良好的有多少,效果一般的有多少,穩定鞏固提升脫貧成果,促進扶貧項目可持續發展。”李成貴說。
“其實,借鑒工業發展理念,對我們抓好扶貧產業是有啟發的。”全國政協常委、中國鋁業集團有限公司原董事長葛紅林認為,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淘汰落后產能、化解過剩產能,農業產業也會遇到同樣問題。因此,要進一步優化農業供應鏈,避免“一哄而上”。
“目前,深度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基礎較差,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的支撐保障能力還太弱,靠天吃飯、人畜勞作,生產效率和增收效果不佳。”住陜全國政協委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長助理霍學喜認為,要轉變產業扶貧思路,避免只重視產品生產和擴大規模,忽略市場需求和產品銷售的問題。同時,要推動產業多類型、多層次發展,規避鄉村產業過度集中化和專業化帶來的市場風險。
……
近三個小時的討論,兩地委員仍意猶未盡。走出陜西分會場,住陜全國政協委員、陜西天龍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祁志峰細心收好聽會筆記,一份提案已經在他心中醞釀。多年關注和參與脫貧攻堅的他認為,在發展農業產業,鞏固脫貧成果過程中,還要盤活農村資源,找準產業項目和本地條件的契合點,真正看長遠、求實效。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