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秦巴山區,兩億多年前曾是一片海。陜西漢中天坑群這一世界級天坑群,就位于這里,其擁有獨特的生態環境、生物鏈以及不明物種,近幾年吸引了來自英、法、德、俄羅斯、捷克等國的科學工作者和探險者前來探險。
近日,陜西省地質調查院科考團隊在漢中市鎮巴縣巴山林天坑區內,首次發現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并基本確定為海洋生物化石,為進一步科學研究漢中天坑群的前世今生提供了新的素材。
這個神秘的天坑群到底是什么樣子?5月25日,華商報5人報道組,隨行陜西省地質調查院科考團隊進入天坑群一探究竟。
>>艱難抵達
遭遇山體滑坡、山石滾落……
即使在交通發達的今天,到達漢中鎮巴天坑群的核心區——巴山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記者原本計劃5月20日出發,但由于受降雨影響,鎮巴山區多處路段塌方,因此無法出行。5月24日,前方傳來道路可行的消息,5月25日上午9時,團隊從西安驅車出發,經過4個小時的高速行駛,隨后又經過6個多小時的山區翻越最終達巴山林,途經多個山體滑坡路段,交通應急部門正在搶修,有些路段仍能遇到山石滾落。
25日晚8時許,記者一行到達巴山林賓館,此處是科考團隊駐扎休整的大本營,也是科考團隊重要的補給地。
圈子崖天坑的得名,來自于當地人的形容——一圈全是懸崖。作為目前已知全球海拔最高的超級天坑,其屬于塌陷型天坑,由于地處原始森林中,只能徒步翻越到達。
5月26日,太陽剛剛升起,華商報記者便與陜西省地質調查院科考隊員一行13人出發了。小道早已被露水打濕,加上山體巖石流淌的山泉水,道路泥濘。一個多小時后,翻越第一座陡峭山梁,進入一個小“盆地”。
在“盆地”稍做休息后,開始爬山梁,這也是通往圈子崖天坑最陡峭的一段。原始森林與竹林阻擋了前進方向,只有憑借科考隊員的記憶前行,領隊李益朝(陜西省礦產地質調查中心地質遺跡調查所所長,高級工程師,水文地質、地質遺跡專家)走在最前方,邊走邊用竹竿敲打著樹枝尋路,同時也在驅趕樹葉上的螞蟥。
70多度的陡峭山坡攀登起來很困難,再加上鞋子沾滿了泥巴,打滑、摔跤,科考隊員穿著專業的登山裝備尚能前行,其他人員只能拉著路邊的竹子,在科考隊員的幫助下向前走。如此艱難行進兩個小時后,到達一處僅能容納一只腳站立的懸崖處。這里,有一面小小的五星紅旗在樹枝上飄揚,隊員一字排開,有的隊員只能騎在石頭上。李益朝指著懸崖下面說,周邊的懸崖絕壁就是天坑的坑口,此處就是進入天坑底部的唯一通道。
進入天坑底部的道路全是青苔,人不能站著行走,非專業人士難以保持身體的穩定,用連滾帶爬形容也不為過。
>>天坑底部
寂靜得可怕 隊員險遭墜石“襲擊”
天坑底部則是另一番天地,有的參天大樹古老得僅剩下樹干,野草叢纏繞著枯樹生長,滿地的苔蘚。天坑內寂靜得可怕,偶爾能聽到飛越天坑的鳥鳴聲。在一處大石頭處,隱隱約約還能聽到地下流水的聲音,靠近此處寒氣逼人。
科考結束后,隊員們排成一字形長蛇陣,手拉手原路返回。返回途中,科考隊員尹宗義(陜西省礦產地質調查中心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地質學、古生物學專家)發現一塊石頭,他拿出放大鏡仔細觀察,與李益朝進行交流,突然的發現吸引了記者拍攝。這樣一來,50米范圍內,“一字”形隊伍分成了兩段,前段7人繼續前行,后面6人正在研究石頭中的化石。此時,數百米高的坑口處突然傳來轟鳴聲,兩塊大石頭帶著數十塊小石頭從高空墜落,恰巧砸在兩段人的中間路段,最近的石頭距記者僅3米。如果按正常前行速度,科考隊一行13人正處在石塊墜落處。這突然的“襲擊”,令所有人驚出一身冷汗。
李益朝介紹,天坑的形成,本身山體就是不牢固性所導致,坑口懸崖處的滾石,有時是因為生長的樹木根系將巖石撐裂;有時是因懸崖上有動物經過,觸碰石塊;還有一種是崖口形成卷風,引發石頭滑落;更可怕的則是大面積滑坡,但無論哪種都令人猝不及防。
記者和科考隊員還考察了天懸天坑,該天坑呈“心形”,上口小下口大,巖壁光滑數百米,凡是落入此天坑的外來物種,難以逃出只能等待死亡。科考隊員想要進入考察,需要使用專業的攀登工具。
>>專家解答
“天坑”六問
天坑,以其神秘獨特、壯麗恢弘吸引著世人的目光,它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神秘之處?漢中天坑群對于研究秦嶺有何意義……科考隊領隊李益朝對此做了解答。
1.天坑是如何形成的?
據李益朝介紹,漢中天坑群的形成過程比較復雜,總體來說,目前認為天坑的成因有兩類。一類是塌陷型天坑,如圈子崖天坑。另一類是沖蝕型天坑,如天懸天坑。
塌陷型天坑的形成,是石灰巖在地殼運動作用下,產生裂隙,水進入地下裂隙對石灰巖沖蝕、溶蝕,形成溶洞,即是巖溶作用。隨著時間的延續,巖溶作用不斷發生,溶洞就不斷擴大,形成地下河,有些地段產生地下崩塌,形成洞穴大廳,地下河把崩塌物帶走。洞穴大廳頂部繼續崩塌,直至露出地表,天坑就形成了。
沖蝕型天坑是地表水沿著石灰巖裂隙,向地下沖蝕、溶蝕,形成豎井,巖溶作用不斷發生,同時伴有崩塌,使豎井不斷擴大,進而形成天坑。
李益朝表示,天坑形成的時間以上萬年記。另外,他還表示,天坑作為地質專業術語,就是指巖溶天坑,和火山、隕石、人類活動等都沒有關系。
2.漢中天坑群首次發現的時間?怎么發現的?
2015年始,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環境監測院部署了《西北地區重要地質遺跡調查(陜西)》項目,陜西省地質調查院承擔并配套實施了《陜西省地質遺跡調查》項目。
2016年4月,陜西省地質調查院的專家與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捷克地質科學院、捷克洞穴聯盟的巖溶專家共同在陜南地區調查,發現了漢中南部米倉山區的鎮巴縣圈子崖天坑、南鄭區伯牛天坑。2016年6月,在陜西省自然資源廳部署下,陜西省地質調查院啟動了《漢中天坑群地質遺跡調查》項目,從此拉開了漢中天坑群調查研究的序幕。
3.漢中天坑群的分布規模有多大?
漢中天坑群共計有天坑54處(其中口徑坑深超過500米的超級天坑2處、口徑坑深超過300米的大型天坑7處),是全球發現在巖溶臺原區的最大天坑群。漢中天坑群地質遺跡資源主要分布于寧強禪家巖鎮、南鄭小南海鎮、西鄉駱家壩鎮和鎮巴三元鎮4個天坑群區域。
寧強禪家巖天坑群共發現天坑5處、豎井9處、溶洞104處、其他42處,分布于禪家巖、毛壩河、二郎壩、巴山、大安、陽平關等鄉鎮。該區域有漢中天坑群僅有的兩個超級天坑之一的、被法國洞穴專家以及袁道先院士譽為世界最美天坑的地洞河超級天坑;南鄭小南海天坑群共發現天坑23處、豎井6處、溶洞97處、漏斗25處、其他25處,分布于小南海鎮及黎坪國家地質公園范圍內;西鄉駱家壩天坑群共發現天坑7處、溶洞26處、豎井4處、其他14處。其中6個分布于細辛壩巖溶臺原面上;鎮巴三元天坑群共發現天坑19處、溶洞89處、豎井4處、其他28處。圈子崖超級天坑是漢中天坑群中單體規模最大的天坑,也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超級天坑。天懸天坑則為漢中天坑群中形態最典型的天坑。
4.這些天坑形成年代是什么時候?
代表性洞穴在242萬年前開始出現,距今151萬~102萬年前發育成熟,與其關聯的天坑約在68萬年前開始孕育,在18.9萬~12.6萬年前形成天坑(群)。
5.漢中天坑群對于研究秦嶺的意義?
漢中天坑群分布在原始林區,自然生態環境良好,珍稀瀕危動植物資源豐富,是世界級“自然博物館”,對研究秦巴地區生物演化提供了豐富的樣本庫,同時對研究秦巴地區古地理古氣候環境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6.首次發現大量古生物化石意義何在?
陜西省地質調查院在組織專家組對漢中天坑群科考的過程中,在鎮巴縣巴山林天坑區內,發現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并于近期對外公布。天坑群首次發現大量古生物化石引起關注,這為研究天坑群演化和區域古環境、古氣候、古地質提供了重要依據。
專家組推測,本次發現的該地區古生物化石,形成于2.99至2.5億年間的二疊系海相地層。依據巴山林場一帶二疊紀海洋生物活動特點劃分為底棲固著生物、底棲或爬行生物和浮游生物三類。通過沉積環境分析生物多門類、多種類的繁盛鼎盛,可認為是生物大絕滅的“前奏”。可以說鎮巴化石,見證史上生物第三次大絕滅前“最后的聚會”。
>>多知道點
漢中天坑群已申報國家地質公園
據陜西省地質調查院專家介紹,自2016年發現漢中天坑群以來,經陜西省地質調查院聯合中外相關科研院所系統調查、科考和探險,漢中天坑群把我國天坑的分布北界擴展到北緯32°,填補了世界巖溶地質研究空白。更因其極高的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被《中國國家地理》譽為“二十一世紀地理大發現”,并被陜西省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授予省級地質公園建設資格。
2019年受漢中市人民政府委托,陜西省地質調查院開展了《漢中天坑群省級地質公園申報與規劃編制》項目,先后完成了漢中天坑群省級地質公園申報、省級地質公園規劃、國家地質公園申報、天坑群地質遺跡評價與保護規劃等工作內容。2020年,陜西省發改委將“漢中天坑群保護利用投資項目咨詢策劃”列入省級文化旅游發展工程重點項目計劃,投資總額200億元。 華商報記者 魏光敬/文 華商報記者 李杰 張杰 實習生 王正珩/圖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