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是科教大省,科教資源富集,創新綜合實力雄厚。近年來,我省把挖掘好、利用好、滋養好陜西優勢科教資源作為主要途徑,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作用,全省科技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近日,省委科技工委書記、省科技廳廳長趙巖在接受各界導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將繼續挖掘好、利用好、滋養好陜西富集的科教資源,努力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走在前列。
省委科技工委書記、省科技廳廳長趙巖 (記者 李榮 攝)
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我省創新驅動取得顯著成效,全省技術合同交易額由2014年的639.98億元增至2019年的1467.83億元,居全國第5位。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由2014年的60.73%增長到2019年的67.04%,居全國第9位。連續三年作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自主創新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成效明顯的地方”受到國務院表彰獎勵。
我省現有各類科研機構1340家,國家級園區平臺324家,國際創新合作平臺71個,兩院院士69人。趙巖說,通過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充分釋放創新潛能,加快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進一步完善了有利于激發廣大科技人員創新創業潛能和活力的制度體系。
基礎研究是原始創新重要前提和基礎。2019年,陜西省級科技計劃中基礎研究經費接近1億元,約占比10%,高出全國平均約5個百分點。據趙巖介紹,目前,我省基礎研究已經處于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重要時期,綜合實力處于全國第一梯隊。完善基礎科學研究布局,構建高水平研究基地體系,壯大基礎研究人才隊伍等措施收到顯著成效。
同時,我省發揮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更加健全;強化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高新技術創新加快推進;不斷推動融合資源創新,科技資源統籌效能有效提升。趙巖表示,2020年,將突出抓好原始創新、產業技術創新、高新技術創新,加大科技型企業培育力度,不斷提升科技創新治理能力。
探索成果轉化新模式
2015年至2018年,陜西共有139項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保持全國前列。
如何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近年來,我省越來越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科技與經濟結合通道進一步打通,有力推動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
“陜西省科技轉化引導基金以財政科技投入作為母基金,吸引社會資金聯合設立子基金,支持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趙巖說,截至目前,我省已累計設立子基金16支,投資企業整體估值超過273億元。2019年陜西5家科創板、創業板上市科技企業中,子基金投資企業4家。科技成果轉化類子基金已成為推動我省科技企業與資本市場對接的主要力量。
2019年10月,省科技廳啟動實施了“陜西百項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行動計劃”,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新路徑新模式,推動更多優質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為完善技術市場服務體系,我省還建立了國家技術轉移西北中心,開發建設“技術人”技術轉移社交平臺,成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聯盟,初步形成了領域布局合理、功能層次明晰、技術轉移鏈條全面、特色鮮明、能力互補的技術轉移機構服務網絡。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是復雜工程,跟轉出方、接收方、資本方、營商環境、工業體系等有很大關系,需要統籌用力。”趙巖表示,提升技術轉移機構專業化水平,拓寬技術轉移隊伍職業發展方向和發展空間,將是2020年工作重點之一。
推動科技型企業上市
設立科創板是我國落實創新驅動和科技強國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改革舉措。
近年來,我省把培育科技型企業作為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的重要途徑,加大精準培育和重點支持,落實鼓勵企業創新優惠政策,構建全鏈條孵化培育體系,科技型企業質量和群體規模實現雙提升。
我省高新技術企業凈增1233家,創歷史最大增量
趙巖說,目前我省正深入實施“1155工程”,即“建設10個重點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平臺、100個龍頭骨干企業承載的新型研發平臺,推動500家省級創新平臺開放共享,建設500個專業化創新創業平臺”,充分發揮我省科教資源優勢,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
同時,省科技廳探索形成“企業內創、院所自創、高校眾創”等眾創模式,引導各類孵化載體向專業化、市場化、精細化、品牌化方向發展。截至目前,全省已建立各類孵化載體1451家,120多家高成長性企業在主板、中小板、新三板等掛牌上市。
針對我省科技型企業規模小、成長慢、相對散、競爭力不足等問題,趙巖表示,下一步要緊緊圍繞短板弱項,引導科技型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瞄準關鍵核心技術開展科研活動,鼓勵社會多元化資本注入,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記者 滿淑涵)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