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救與不救’在道德層面難以找出答案,我們可以用法律去保護良心,從而保護施救者的權益。”今年省兩會,省政協委員、西安交大一附院新生兒科主任李暉遞交了一份關于“完善見義勇為條例”的提案,而這份提案的背后,是一個溫暖的救人故事。
在今年省兩會首次設立的“委員會客廳”里,李暉面對媒體的鏡頭,回憶了那次救援。2019年6月份,西安飛往廣州的飛機上,前去參加會議的李暉正打算休息,機艙里尋找醫生的急促聲傳來。李暉一下子就從位置上跳了起來,走過去發現一個20多歲的孕婦呼吸急促,情況緊急。通過簡單的聽診問診,李暉排除了她有心臟疾病的可能,基本上判定是低血糖引發的。在服用了機組人員端來的糖水后,病人的情況慢慢緩解。孕婦的情緒一直很緊張,李暉就在座位旁邊陪了她兩個多小時,直到飛機落地。李暉的出手相助,不僅讓這名孕婦脫離險境,還避免了飛機的迫降。
1月8日上午,在2020年陜西兩會召開前夕,西部網、陜西頭條記者前往西安交大一附院新生兒科采訪,當天李暉的工作非常繁忙。“Hello,寶寶,你醒了沒?奶奶來看你啦。”“來,奶奶抱抱。”面對著一個個躺在保溫箱里中的小寶寶,李暉總是自稱“奶奶”。
“寶寶,你今天要多吃一點呦。”在交大一附院的新生兒重癥監護室,李暉伸手握住了睡在保溫箱中的一個小寶寶的手。“你看這個寶寶,才27周,體重只有900多克。剛進來的時候每天只能喝0.5毫升的牛奶,現在能喝到2毫升了。”作為西安交大一附院新生兒科創始人之一的李暉,每天工作13個小時是一種常態。上午在查房過程中,李暉仔細詢問科室孩子們的恢復情況,交代醫護人員每個孩子的注意事項。“我們科室的醫護人員,每天都很辛苦,孩子們不同大人,無法表達,需要醫護人員更加細心。”
“叮咚,叮咚”“怎么了?”一陣急促的門鈴聲響起,從門內經過的李暉迅速打開門詢問情況。“醫生,我給孩子送奶來了,您看這些夠嗎?”“醫生,這是孩子的檢查單,您看一下。”門外等待的家長迅速湊過來,爭相詢問孩子的情況,李暉都一一進行解答。這里是重癥監護室,孩子的親屬不能陪同,有事情需要醫生跟親屬保持溝通,這也是他們科室最常見的一幕。
俗話說,哭哭啼啼小兒科。在醫生行業來講,一些人并不看好新生兒科,因為這里的病患往往不善表達,是一門“啞科”,變化快,風險大,責任重。“我很喜歡這個職業,陪伴孩子的成長是最開心的事情。”李暉口中的孩子,不僅有小病人們,還有她的學生。“算上去年博士畢業的4個學生,我前后帶出來了近100名國內外碩、博士生。看著年輕醫生一代又一代成長起來,這種桃李滿天下的感覺,也讓我充滿成就感。”
每天早上,李暉總是穿戴整齊地準時出現在病房或門診。很多家長看見她,第一句話就是——“李大夫,你還記得我么?小時候你就給我看過病″,看護兩代人的成長,讓她有一種職業榮譽感。無論是工作中還是生活里,李暉總是笑呵呵的,看不出常年超負荷工作的疲憊。“其實之前也有轉行的機會,但我還是選擇留在新生兒科,看到一個個新生嬰兒健康出生,看到經過我們科室醫護人員的努力,孩子治愈后家長的笑臉,都能讓我感到開心。”
從業35年,接觸過十幾萬個孩子,她練就了一個神奇的本領——任何一個哭鬧的嬰兒,在她手中一分鐘之內就能止住哭聲。李暉說,接觸的孩子多了,他們的很多身體語言都能讀懂,知道孩子們需要什么,順著孩子們的需求,孩子們就會覺得舒服。如今,她也在繁忙之外,專門開課為需要的新手爸爸媽媽授課。有的媽媽聽完課就哭了,覺得之前帶孩子方法不對,讓孩子受到了委屈。這些都讓李暉感到欣慰,“這樣既能分享我的經驗,又能幫助到他們,我感到很有價值。”
在連續加班兩天后,1月13日下午5時許,李暉在科室脫下白大褂,直奔陜西賓館報到。“前兩天多加班兩天把后面的工作處理一下,開會的時候好好開會,等會后再加班把工作補回來。”李暉笑著說,這樣的安排都習慣了,作為一名政協委員,這是她義不容辭的職責,必須要履好職、盡好責。
作為連任三屆的省政協委員,對于即將召開的省兩會,李暉又在為自己的提案做最后的完善。在她看來,政協委員的履職是一個不斷學習進步的過程。“第一屆當選時懵懵懂懂,熱情可能大于能力;第二屆入了門知道如何發聲;第三屆就希望從自己的專業領域入手,反映基層老百姓的心聲。”
1月14日上午8時50分,李暉與來自我省32個界別的500多名委員一起,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關注民生改善,為助力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建言獻策。在開幕會上,李暉等25位省政協委員受到了韓主席的表彰,他們通過積極協商建言、勤勉履職奉獻,在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以模范行動展現出了責任委員的時代風采。
“報告務實求真,用數據說話。同時還突出了委員的作用,這也是今年政協工作報告的一個亮點,讓人感覺很溫馨。”開幕會后,李暉被媒體記者團團圍住,聽到韓主席的表彰,她覺得很溫暖。
李暉在飛機上挺身而出,用自己的醫療知識救助病人一事,被媒體廣泛報道,也讓對提案有了更多思考。“救人后被要求出示醫師資格證這種尷尬,在全國來說具有一定的廣泛性。如何依據法律對施救者進行保護,就是我這半年來一直思考的問題。”
有了想法,她利用工作之余,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先后拜訪了律師、法院等專業人士,提出了為好人立法,讓好人敢幫助別人。為此,她今年想在繼續完善《陜西省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人員條例》上提一些建議。“用我的親身經歷講話,如果‘救與不救’在道德層面難以找出答案,我們可以用法律去保護良心,從而保護施救者的權益。”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