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剛作
編者按
2017年12月中旬,習近平總書記對西遷老教授來信作出重要指示,向當年響應國家號召獻身大西北建設的交大老同志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希望西安交通大學師生傳承好西遷精神,為西部發(fā)展、國家建設奉獻智慧和力量。
兩年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成為一種召喚,激勵著越來越多的人奮力書寫西遷精神新的壯歌。時光回到60多年前,讓我們共同聚焦那趟改變了無數(shù)人命運、“向科學進軍,支援大西北”的列車。
記者 沙莎
一輛列車到底能裝下什么?一趟遠行到底會走多久?
1956年7月的上海十分悶熱。在四川北路的一棟漂亮房子里,剛剛進入上海交通大學的陳國光叮囑妻兒趕快收拾東西后就出了門。
“房子確定不住了?你可要想好啊。”當陳國光穿過幾條街巷,把一串鑰匙交到房東手里時,對方忍不住勸他。
“你就幫我們看著,我們一家很快要搬到西安,那里學校都安排好地方了。”陳國光淡淡地說。
“你們這家真行。攢了這許多年鈔票買的房子就不要啦?儂可要想好滴喲,西安那地方老遠的啦!”房東依然絮叨,陳國光笑笑扭頭就走了。
對于新中國成立前就做進出口生意的陳國光來說,他的家是他在上海辛苦打拼出來的。然而,當他知道即將遷到西安的交通大學會組建電子元件專業(yè),他接受了在交大任教的姐夫沈尚賢的建議,進入交大。
在陳國光忙著處理房子和打包行李時,交大基礎課教師楊延篪正開心地試著親戚從新疆買來送給他的厚氈靴子和自己買的防風眼鏡。對于這位年輕的老師,交大的女生有很多關于他的“傳說”——出生于香港的名門望族,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不顧家人勸阻,在敵軍轟炸中回到祖國,參加過空軍。對于楊延篪的這次西行,家人知道無法勸阻,只好送來一包又一包東西,希望他一切都好。
那年夏天的上海,寫滿了別離,也寫滿了西去的雄心。
學生們收到學校發(fā)的打包繩,簡單地打起行裝和青春的夢想;年輕的教師,收到一個樟木箱子,放進被褥、書籍和未來的規(guī)劃;拖家?guī)Э诘睦辖淌趥儯帐捌鸺依锪至挚偪偟臇|西,也收拾起一段時光。
1956年8月10日,交大后門的徐家匯車站,一趟即將西去的列車靜靜等在那里。這一天,1000多名交大師生登上了這輛“交大支援大西北專列”。站臺上的人和車上的人一樣多。送行的人牽腸掛肚,離去的人壯志在胸。
列車的汽笛聲催促著遠行的人們。在敲鑼打鼓的送行隊伍中,一位穿著短袖的女士臉色蒼白地穿過人群,從一節(jié)車廂找到另一節(jié)車廂。終于,她看到了正上車的丈夫。
“阿靜,都好吧?”當夫妻牽手相聚,丈夫關心地問。
“沒問題,早上出院手續(xù)辦得慢,擔心趕不上。”為了丈夫西遷主動調入交大的章靜,出發(fā)前生了病,為了能趕上車,她提前一天出院了。
火車上,交大二年級的學生鄭善維早早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從福建鄉(xiāng)下來的他,對于西安,只知道唐僧是從那里出發(fā)去西天取經(jīng)的。送別的人群中沒有他的親人,他將自己小小的包袱扔到行李架上,仔細端詳手中的車票:“向科學進軍,支援大西北”。這句話,語重千金,足足鼓勵了他一生。
列車帶走的不僅是1000多名師生和他們的行裝,還載著理發(fā)員、裁縫、洗染匠、制鞋匠、煤球廠的整套設備和工人,以及在浙江大學支援下購買的天鵝絨草坪,雪松、桂花、龍柏和梧桐樹苗。
上海灘、黃浦江轉瞬就在身后。窗外,江南的水田、池塘,粉墻黛瓦的村舍和村口悠閑的大白鵝一一掠過。
鄭善維在他的日記中這樣描寫那一次旅程:白天我們從車窗外望,看到了廣闊的平原,看到了一座座城市,看到了林立的工廠,看到了田園村莊……
一些人安靜地望著窗外,更多的人熱烈地討論著未來。作為一名女講師,查良佩和很多拖家?guī)Э诘哪贻p教師一樣,更關心未來的工作和孩子的學習。“聽說那里黃土飛揚,基本吃粗糧,吃水也成問題。不知道到時做飯有沒有煤球燒?”“孩子上學不知怎么安排?”在大家議論時,60多歲的校醫(yī)沈云扉說:“我是一名醫(yī)務工作者,不懂教學方面的事。我隨學校走,學校到哪里我到哪里。現(xiàn)在西北落后,我們不是應當幫助他們嗎?”
“長安好,建設待支援,十萬健兒湖海氣,吳儂軟語滿街喧,何必憶江南。”后來,當大家在報紙上看到沈云扉的這篇《憶江南》時,都明白了那天在那趟列車上他那番話的深意。十年后,沈云扉去世。交大每個師生都清楚地記得,在西安的校園中,他穿著白大褂,微笑面對每個人的場景。那笑容就是離家萬里最好的慰藉。
生活在南方的師生對長江都很熟悉。對他們來說,告別長江就意味著告別南方。火車在南京長江邊停下,巨大的輪渡將一節(jié)節(jié)車廂馱著分別拉過長江。寬闊的江面上,這趟西去的列車對江南作著最后的告別。
鄭善維的同學凌谷安從未見過這樣的情景。多年后,他成為西安交大檔案館的首任館長時,這樣寫下當時的心境:要將交大這棵在上海生長了60年的枝葉繁茂的大樹搬遷到西安真是談何容易。
雖然有擔心和無限感慨,但是年輕人總會找到快樂。路上,鄭善維早早打聽到安徽蚌埠符離集的燒雞特別好吃。于是,拿著學校給的每人每天1元的途中伙食補貼,鄭善維和同學們在符離集車站買了好幾只燒雞,美美地吃了一頓。
在鄭善維的腦海里,那趟西去的列車總是揮之不去。除了符離集的燒雞,更難忘的是車廂里大家一直歡唱的那首歌,那首屬于他們那個時代的歌——火車在飛奔,車輪在歌唱,裝載著木材和食糧,運來了地下的礦藏……
列車從長江三角洲出發(fā),沿江淮平原北上,穿過中原大地。40多個小時后的1956年8月12日下午,西去的列車終于到達西安火車站。那一天,西安陰雨綿綿。從山里出來的鄭善維索性打了赤腳隨著隊伍往學校去。更多的學生只好在泥濘中深一腳淺一腳地前行。
那天,章靜領到交大1村14宿舍104號房門的鑰匙。與外面的泥濘不同,房間一塵不染,所有配置的家具一一擺好,甚至連開水瓶都灌滿放好。查良佩一家被學校干部通知去洗澡,她記得洗澡水是工人師傅一桶桶挑到衛(wèi)生間浴缸的。
鄭善維和同學們更惦記晚飯。在交大的“草棚食堂”,師傅們早已準備了各色晚餐,甚至還有他們沒吃過的泡饃和羊血粉絲。
1000多人的遠行,卻有全國人民的掛念。1956年8月16日,《人民日報》刊發(fā)了交大師生抵達西安的消息;8月30日,《人民日報》又報道了交通大學將在西安設置高壓技術、內燃機車制造、電氣機車制造、冷卻機和壓縮機及裝置等新專業(yè);9月12日,《人民日報》刊發(fā)《交通大學在西安開學》一文。
這趟西去的列車到底裝載了多少東西?時至今日,已經(jīng)沒有人能說清楚。
大家只知道,那時從上海帶來的只有手腕粗細的梧桐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參天大樹;浙江來的天鵝絨草坪也換了一茬又一茬;陳國光教授在西遷后創(chuàng)立了電子元件專業(yè);鄭善維畢業(yè)后留在了學校,娶妻生子,看著孩子從交大附小一路上到大學,已經(jīng)一頭白發(fā)的他總會和人談起那天的列車、那時的光陰。
2017年11月,15位交大西遷老同志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對來信作出重要指示,希望西安交通大學師生傳承好西遷精神,為西部發(fā)展、國家建設奉獻智慧和力量。
宇土茫茫,山高水長,為世界之光!
60多年過去了,交大的梧桐樹仍靜靜守護著校園中來來往往的師生。它見證了當年學生們的一路成長,見證了曾經(jīng)簡陋的實驗室中走出一位位博士、院士,不斷創(chuàng)造奇跡。對于每個交大人來說,那趟列車不僅載來了自己的一生,還會繼續(xù)載著他們不斷前行。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