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白鹿原》海報 (片方供圖)
10月15日,陜西省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表彰座談會在延安召開,陜西“五個一工程”獎正式揭曉,由我市文藝單位創作的話劇《柳青》、兒童劇《二十四個奶奶》、電影《音樂家》《愛的帕斯卡》《塬上》、電視劇《白鹿原》《西京故事》、廣播劇《村頭一棵老槐樹》《大樹西遷》等9部文藝作品榜上有名,西安市委宣傳部獲組織工作獎。獲獎門類之廣、數量之多,創下了近年來文藝精品生產的最好成績。
文藝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時代進步的號角,是軟實力最重要的組成部分。9部作品榮膺“五個一工程”獎,印證了西安蘊藏著強勁的創作實力,彰顯了我市組織推進重大文藝創作的豐碩成果,這些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藝精品,也在取得口碑與市場的雙豐收的同時,打響了古都文化品牌,展現著西安文藝工作者們,以人民為中心,凝聚中國精神,抒寫中國故事的擔當與使命。
扎根文化沃土
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聚焦人民
有著30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的古城西安,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是中華文明的根脈所在。同時,西安也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山水文化等,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為西安的文藝創作和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創作題材。此次載譽的9部“西安制造”文藝作品中,有多部是取材于陜西本土文化資源,扎根文化沃土,并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聚焦人民。
其中,由西安話劇院創排的話劇《柳青》講述了著名作家柳青為了創作《創業史》,毅然放棄大城市優渥的生活條件,并辭去縣委副書記職務,舉家搬遷到長安縣皇甫村,并在此扎根14年潛心創作的故事。這部全面展現作家與人民的關系、作家與文學的關系,謳歌黨、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自2018年首演以來,感動無數觀眾,在全國巡演中場場爆滿,獲得專家和觀眾的好評,并于此前獲得第十六屆文華大獎。
電視劇《白鹿原》根據著名作家陳忠實獲茅盾文學獎的同名長篇小說改編,播出期間52城收視率一路飄紅,連續11日收視率破1,連續10日收視第一。該劇以其史詩品格和精深的思想、精湛的制作,受到全國觀眾、專家學者的廣泛好評,媒體全程熱切關注,成為一部現象級史詩大劇,此前相繼在第13屆中美電視節“金天使獎”、第31屆電視劇“飛天獎”、第24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第29屆中國電視“金鷹獎”、第4屆“亞洲彩虹獎”等國內外影視大獎評選中載譽而歸。
兒童劇《二十四個奶奶》,作為由西安兒童藝術劇院創排的精品劇目,剛剛榮膺第26屆蘇博蒂察國際兒童戲劇節最高獎項——“最佳劇目大獎”,該劇主演杜芳、歐陽宏媛榮獲“最佳表演獎”。該劇通過祖孫二人的動情故事,將中國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與陜西民俗完美融合,迄今已在西安、北京、成都、濟南、上海、海口、綿陽、福州、武漢、青島、沈陽等城市演出百余場,榮獲了陜西省第八屆藝術節“文華劇目獎”、“2018年度十大優秀兒童劇”稱號、全國優秀現實題材舞臺藝術作品展演(陜西片區)“優秀劇目獎”等殊榮,入選2017年陜西省重大文化精品創作項目、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度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
電影《音樂家》系陜西省委宣傳部、西安市委宣傳部重點扶持項目,由北京閃亮影業集團、哈薩克斯坦國家電影集團出品,西安曲江影視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等機構聯合出品。影片通過再現“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在哈薩克斯坦的傳奇經歷,表現出冼星海的憂國愛民情懷,也生動體現出中哈兩國人民的深厚情誼,對于落實“一帶一路”倡議,促進中哈傳統友誼和兩國“民心相通”,構建中哈命運共同體起到重要推動作用。影片輾轉中國延安、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等地進行拍攝,已于2019年5月17日中哈同步上映。2018年6月,中哈兩國元首專門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共同接見了《音樂家》攝制組,一同觀看了電影片花,并對影片給予了高度肯定。
展現時代風貌
用有溫度的作品與時代共振
新時代召喚的是有靈魂、有溫度的優秀文藝作品,也只有無愧于偉大民族與偉大時代的優秀文藝作品方能撐起中華民族的文化脊梁,激發人民前進的動力。聚焦當下社會與生活,關注現實,與時代共振,為時代書寫——近年來,西安同樣涌現出一批展現時代風貌的精品力作,此次獲獎的電影《愛的帕斯卡》《塬上》、電視劇《西京故事》、廣播劇《村頭一棵老槐樹》《大樹西遷》就是其中代表。
其中,根據作家鐘平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塬上》,講述了記者康文在回到故鄉報道朱鹮的過程中發生的故事。影片以一個還鄉人冷峻且深情的視角展現了當代中國鄉村的真實面貌以及人性困境,在生活真相的背后揭示了生存和發展的激烈沖突。影片曾獲第39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A類)最高獎—圣喬治金獎最佳影片、第4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中國電影國際傳播突出貢獻獎、第13屆中美國際電影節金天使獎—最佳影片等多個國內外大獎。
由許還山等主演的《愛的帕斯卡》是根據我國著名物理學家侯伯宇(影片中主人公戴景林)的真人事跡改編而成。影片聚焦他生前最后一段時光,講述了發生在戴景林師生、父子、夫妻間的感人事跡。尤其是主人公與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幾位學生之間發生的動人故事,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對學術使命的共同堅守。
電視劇《西京故事》根據著名作家陳彥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羅天福帶領一家四口在“西京”城扎根并努力創造幸福生活的暖心故事,極具社會現實意義,成為影視圈中極具代表性的“現實流派”。是一部真正的“小正大”之作——反映小人物、傳遞正能量、書寫大情懷。
廣播劇《大樹西遷》講述了上世紀50年代,以交大為代表的一批高校、科研院所響應祖國召喚,從沿海大規模西遷內地,為西部開發建設作出卓越貢獻的故事,同時也表現了憨厚、善良的大西北人民對知識分子的愛戴、呵護和滋養,并深層次反映了東西部文化在時代演進中的撞擊、滲透和融合。為了使聽眾感受到逼真的人物形象和細膩的內心情感,體現知識分子對國家和人民的責任和擔當,該劇緊貼原著,深刻體現“西遷精神”,透過宏大的歷史背景、壯寫國家的變遷、時代的進程、民族精神的升騰,著力開掘其厚重的人文意蘊和深刻的人性內涵。
廣播劇《村頭一棵老槐樹》由西安市委宣傳部、陜西新動向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等聯合制作,用小切口反映大背景,講述了一位經過拼搏奮斗成長起來的基層干部逐漸迷失方向,最后在親情感召和高壓反腐的震懾下,找回初心并完成心靈救贖的故事。這部反腐題材作品,通過樸實的情感與人性挖掘,獲得了普遍性的警示教育和引導意義。
守正創新 無愧使命任務
西安打造文藝精品一直在路上
繁花碩果之盛,必有厚土為基,近年來,西安市的文學、戲劇、電影、電視劇等藝術門類悉數崛起、百花爭艷,絕非偶然,這是大力實施精品戰略的必然結果——五年來,我市把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貫穿于文藝工作的各方面各環節,以“五個一工程”為引領,在繁榮文藝方面持續守正創新,進行了積極探索。
聚焦重大主題抓好選題策劃——在圍繞重大主題方面,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文藝工作者和黨政干部要學習柳青,接地氣”的號召,實施柳青精神系列創作工程。圍繞弘揚“西遷精神”,策劃推出了一批優秀作品。在把握重大節點方面,緊扣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等,先后推出《陜西抗戰紀實》《紅色陜甘邊》《千里雷聲萬里閃》《密查》《共和國血脈》《音樂家》等一批影視精品,有20多部在央視播出,取得較好收視率,多部作品斬獲國內外大獎。
堅持開放合作聚攏優秀團隊——目前,聚攏一流主創團隊、打造藝術精品已成為西安文藝創作的有效模式,創作推出的《白鹿原》《那年花開月正圓》等一批優秀作品都是得益于這樣的探索與努力。開放的理念,優秀的團隊,各類催生優秀作品的良性機制,融合轉化了西安的各種文藝資源,形成了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動局面。
加強扶持保障——從資金扶持,到項目遴選,再到創作環境的營造和人才的儲備積淀,政府相關部門都堅持全程參與,跟蹤指導,對于重點作品,市委宣傳部組織召開選題會、研討會、評論會,把好政治關、質量關、藝術關,精益求精,反復打磨。協調中省主流媒體,大力宣傳展示優秀創作成果,邀請權威專家組織有深度、有理論、有見解的文藝評論,使優秀作品產生強大的社會效益。
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文藝創作賦能——我市引導文藝工作者注重發掘和利用歷史文化資源,找準歷史與現實結合點,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大力推進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程,用文藝精品講好中國故事。
這一切,都為繁榮文藝精品生產創造了有利條件。
成績只是當下,記者了解到,接下來,我市還將抓緊《大秦帝國之天下》《日頭日頭照著我》《卡爾·馬克思》等重點作品的創作打磨,并通過系列展播展演讓人民群眾共享高質量的文藝創作成果;推動優秀文藝創作成果與文化創意、文化旅游等業態的深度融合;加強文藝人才隊伍建設,特別是抓好中青年骨干文藝人才的培養培訓。用好相關扶持政策和獎勵機制,充分調動和激發文藝工作者創作熱情……
“五個一工程”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性工程,是衡量一個地方文化精品生產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是衡量宣傳文化主管部門組織、管理精品創作的能力與水平的重要尺度。此次文藝創作領域再結碩果,更加凸顯了我市深邃的文化內涵和創作潛力,顯示了西安文藝精品生產的實力和水平,也奏響了西安文化事業前進的號角。獲獎劇目的成功,為今后西安文藝精品創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在西安市建設絲路文化高地和“文化強市”大背景下具有積極的意義。
我們堅信,未來,在西安這片文藝沃土上,將誕生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作品,而這些作品,必將進一步助推西安文化建設大發展大繁榮!
本版稿件均由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孫歡采寫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