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姣姣
9月9日,記者從省統計局了解到,70年來,我省縣域經濟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取得了可喜的發展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上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建設富強和諧美麗新陜西為目標,貫徹新發展理念,將落實“五個扎實”要求、實現追趕超越作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前進方向,凝心聚力,攻堅克難,縣域綜合實力顯著提升,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內生動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縣域經濟為推動全省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綜合實力顯著提升 強縣引領作用突出
截止到2018年,全省77個縣(市)實現生產總值10738.27億元,經濟總量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是2004年的10倍。縣均生產總值由2004年的13.97億元增加到139.46億元,有11個縣(市)生產總值超過二百億元大關。縣域人均GDP達到49882元,是2004年的10.4倍。縣域經濟占全省的比重達到43.9%,較2004年提高了10個百分點。近十年來,縣域經濟快速發展,年均增速達到10.9%。
70年來,面對經濟基礎薄弱的落后局面,我省狠抓經濟建設不放松,尤其是近年來各地依托區位、資源優勢和國家產業發展政策,大力招商引資,發展壯大工業,縣域經濟實力得到進一步增強,涌現出一批縣域經濟發展“十強縣”,對全省縣域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數據顯示,到2017年,全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十強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567.49億元,占全省縣域經濟總量的35.8%,比2004年高9.2個百分點。十強縣縣均GDP達到356.75億元,是2004年十強縣的8.6倍。在2004年到2017年的14年里,全省先后有4個縣進入“全國百強縣”,有12個縣進入西部“百強縣”。
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 工業主導地位增強
70年來,為改變我省縣域經濟產業結構層次較低的發展狀況,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到2018年,全省縣域產業結構為12.4:55.8:31.8,與2010年相比,第一產業占比下降2.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占比下降1.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比提高4.5個百分點。特別是近年來,圍繞服務業發展,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縣域第三產業發展步伐明顯加快,2018年全省有28個縣(市)第三產業比重超過40%,已經成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潛在力量。
70年來,為壯大縣域經濟實力,我省從工業入手,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各地以資源優勢為依托,以招商引資為突破口,集中力量建設重點縣域工業集中區,加快培育市場主體,不斷壯大工業規模,縣域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
數據顯示,到2018年,全省縣域實現工業增加值5358.12億元,工業占縣域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9.9%,與2004年相比,比重提高了13.2個百分點。縣均工業增加值達到69.59億元,是2004年的13.6倍。縣域工業的迅速崛起,強力支撐了我省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城鎮化建設穩步推進 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加
70年來,為改變城鄉二元化發展格局,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我省各縣(市)以加快重點縣城、重點示范鎮和文化旅游名鎮為切入點,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以推進有條件農民進城落戶為抓手,加快建設農民幸福家園。
數據顯示,到2018年,全省縣域城鎮人口1003.43萬人,縣域城鎮化率達到46.7%,與2013年相比,縣域城鎮人口增加156.63萬人,縣域城鎮化率提高7.4個百分點。城鎮化建設的快速推進,有效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轉化,加快了縣域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步伐。
70年來,為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廣大人民群眾,我省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大力實施農民增收“七大工程”和民生“十大工程”,不斷完善社會保障,扎實推進脫貧攻堅,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加。
據統計,到2018年,全省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1213元,是2004年的6倍。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319元,是2004年的4.4倍,城鄉收入比由2004年的4.0到2018年的3.0,城鄉收入差距明顯縮小。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