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婧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漢中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艱苦奮斗、砥礪前行,天漢大地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9月5日,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共同舉行陜西省“奮力追趕超越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新聞發布會,漢中市委書記王建軍介紹漢中市砥礪奮進70年繪就的真美畫卷。
據介紹,從1949年到2018年,漢中市生產總值由1.81億元增長到1471.88億元,人均生產總值由96元增加到42754元;城市建成區面積由新中國成立時的6平方公里增長到95.5平方公里,人口由7萬增長到92.7萬,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0.51%;2018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30380元、10088元,是1978年的94.7倍和75.3倍。
鄉村振興構建城鄉發展新格局
漢中鑲嵌在秦巴之間、漢水之濱,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70年來,漢中市不斷提升城市影響力,注重城鄉統籌發展,形成了城鄉互促互動、城鄉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深入實施“雙百”城市戰略和美麗城市建設三年行動,推進十大建筑等“五個十大”工程,打通斷頭路,改造背街小巷,大規模開展老城棚戶區改造,全面推進“四城聯創”活動,建設宜居之城,“一江兩岸”打造出新時代城市會客廳,航空新城引領產城融合新突破,“一心一帶三輻射”城鎮空間格局基本形成。
一縣一策推動縣域經濟競相發展,漢臺區GDP突破300億元大關,南鄭縣成功撤縣設區。實施鄉村振興“八大行動”,3鎮12村試點扎實推進,9個鎮躋身省級名鎮,100個美麗鄉村示范村、10條風景線和5個特色板塊魅力彰顯。
打造融合發展的生態文明新體系
山清水秀生態美是漢中發展的底色和優勢,是大自然賦予漢中的寶貴資源。70年來,漢中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統籌山水林湖草系統治理,構建了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新體系。
2018年漢中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31天,漢江、嘉陵江出境水質穩定達到Ⅱ類標準,構建山區綠屏、平川綠網、城市綠景三大體系,建成8個國家級、3個省級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達到59.1%,4大循環體系耦合共生,18條循環產業鏈縱向延伸,萬元GDP能耗累計下降23.45%。
綠水青山正在變為“金山銀山”。漢中市實施全域旅游工程,創建4A級景區11個,漢中油菜花節躋身“全國十大花節花會”,漢江濕地公園成為“網紅打卡地”,2018年全市旅游綜合收入突破300億元。綠色循環產業經濟研究院和科技資源統籌中心建成投用,國家級軍民融合發展示范基地加快建設,高新技術工業產值年均增長20%以上。
多措并舉創造幸福美好新生活
70年的社會巨變,讓老百姓既感受到改革發展的速度,又感受著改革發展的溫度。70年來,漢中市始終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為第一要務,多措并舉創造幸福美好新生活。
2017年,漢中市提前一年完成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和省“雙高雙普”達標縣創建,龍崗學校、北師大漢中學校、美康醫療等重大民生項目落地漢中;“醫共體+健聯體”模式在全省推廣;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市縣鎮村四級公共文化設施實現全覆蓋;傾力打造文化名市,天漢樓、天漢大劇院等文化地標加快建設;加快構建市縣政法部門統籌、相關部門齊抓共管,鎮辦、村(社區)一個網絡平臺承載,一套人馬落實的基層網格化綜合治理新體系,探索出民情直通車、院壩說事會等“三治融合”新模式;縱深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查辦了茍少森、朱歷軍等一批典型案件,“打傘破網”“打財斷血”等工作取得重大進展。
2012年以來,漢中市減貧88.69萬人,貧困發生率由34.5%下降到5.15%,佛坪、留壩兩縣率先摘帽,漢臺整體退出,剩余8個貧困縣有望今年順利摘帽。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